盧梭自由主義思想的政治心理學分析
佚名
注釋:
[1]【美】 弗洛姆:《逃避自由》,見黃頌杰主編:《弗洛姆著作精選——人性·社會·拯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4頁 [2] 即使同是從群眾心理層面,勒龐和賴希對此都有過不同的解釋,參見【奧】威爾海姆·賴希:《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張峰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和【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 [3] 馬起華:《政治心理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148頁 [4] 這個思路分別以盧梭最主要的三部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為代表 [5]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修訂第3版,12頁 [6] 【法】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電子版 [7] Allan Bloom , Rousseau ─ The Turning Point.P211 [8] 【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51頁 [9] Gerald C. MacCallum, Ne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 The Physiology Review, Vol.76,No.3 (Jul,1967) [10] 【法】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第一卷第一節電子版 [11] 【法】盧梭:《孤獨漫步者的遐思》,雄希偉譯,華齡出版社1996年版,10頁 [12] 【法】盧梭:《懺悔錄》(第一部),黎星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新1版,1頁 [13] 同上,4頁 [14] 同上,7頁 [15] 同上,20頁 [16] 【法】盧梭:《孤獨漫步者的遐思》,熊希偉譯,華齡出版社1996年版,4頁 [17] 【法】盧梭:《懺悔錄》(第一部),黎星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新1版,130頁 [18] 同上,168頁 [19] 同上,169頁 [20] 【法】盧梭:《懺悔錄》(第一部),黎星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新1版,79頁 [21] “我發現在受處罰的痛楚乃至恥辱之中還摻雜著另外一種快感,使得我不但不怎么害怕,反倒希望再嘗幾回她那纖手的責打。”同上,14頁 [22]【法】盧梭:《懺悔錄》(第一部),黎星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新1版,11頁 [23]【法】盧梭:《懺悔錄》(第二部)范希衡譯,徐繼曾校,商務印書館1986年新1版,358-359頁 [24] 同上,387頁 [25] 同上,467頁 [26] 【法】盧梭:《兩情人——新愛洛綺絲》,韓中一譯,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版,212頁 [27] 【法】盧梭:《論科學和藝術》,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修訂版,21頁 [28] 【美】威廉·H.布蘭察德:《革命道德——關于革命者的精神話語》,戴長征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