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影響幼兒心理理論的因素及其教育啟示
崔樂悠
論文關鍵詞:幼兒心理理論教育啟示
論文摘要:近20多年以來,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已成為發展心理學中最熱門、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本文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進行闡述,并從兒童心理理論的角度,對幼兒園和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啟示。 心理是人類與其它物種區別的主要標志之一。兒童只有對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是當代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內容,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心理理論的獲得也會促進兒童的同伴互動和人際交往,進而為其社會化奠定基礎。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對于揭示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促使兒童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幼兒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 1.1 語言技能 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與語言技能密切相關,語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結構、語義特征等能力的發展,影響著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對兒童的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進行了測量,也發現一般語言能力與錯誤信念的成績有很強的正相關。我國的吳南,張麗錦的研究發現心理理論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張旭的研究發現在3歲和4歲兩個年齡組中,語言能力超常的幼兒在錯誤信念上的表現均好于語言能力一般的幼兒。 1.2 假裝游戲 假裝游戲是影響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兒童理解心理和現實的區別。Leslie指出,假裝是心理理論的一個部分,從此假裝游戲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裝游戲中,更多參加角色扮演的兒童,或者在幻想測驗上得分更高的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比其他兒童要好。 1.3 家庭因素 有研究發現兒童的心理理論的發展和兄弟姐妹的數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間關系的類型相關。Ruffman等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員內,特別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言語交流與兒童的心理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此外還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職業階層都可能引起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的差異。 李燕燕,桑標的研究發現母親教養方式中的“嚴厲懲罰”和“情感溫暖理解”與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有正相關。現有研究幾乎都認為更多談論情感的權威型教養方式比更多使用申斥的專制型教養方式更能促進心理理論的發展。 1.4 同伴交往 有研究發現同伴交往的頻率和時間也影響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國外有研究發現受歡迎兒童比受拒絕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王益文等的研究發現攻擊兒童與無攻擊兒童的心理理論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間接攻擊兒童的心理理論顯著高于身體攻擊兒童。 此外,社會文化環境、對心理理論有關的內容的訓練都會影響到心理理論的發展。 2 兒童心理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在成人的眼里,幼兒還是懵懂無知的,但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表明這是錯誤的。兒童心理理論告訴我們,幼兒是有心理狀態的,對周圍的世界有豐富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在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中把幼兒看成有著各種心理狀態的個體施以教育。我們從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著手,來探討如何在幼兒園和家庭中進行教育,提高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 2.1 語言的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要適時與幼兒進行關于心理狀態的談論,鼓勵幼兒大膽講話,注意培養幼兒對于語義特征、句法成分的理解,鼓勵幼兒多與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開展親子閱讀。 2.2 開展假裝游戲 在幼兒園中,教師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幼兒創設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假裝游戲,并積極誘導幼兒體驗游戲過程中所演角色的情感、愿望等,促使幼兒產生角色換位,體驗別人的想法、情感,學會理解別人,從而提高心理理論水平。 在家庭中,假裝游戲主要在幼兒與父母、兄妹之間進行。父母一般通過言語指導或提供玩具來參與兒童的假裝游戲。相比之下,兄妹間的游戲則有所不同,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常常要求變換角色和位置,而且較少有他人的支持。父母與兒童之間也可以進行“換位游戲”,在游戲中,讓幼兒扮演母親,母親扮演孩子,換位游戲會引起換位思考,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2.3 開展混齡教育 我國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兄弟姐妹的交往尤其是同哥哥姐姐的交往將大大促進幼兒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因此混齡教育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兒童之間存在著年齡的差異和由此導致的能力差異和經驗差異,這就使得兒童在交往中不得不變換角色,以應付較復雜的關系環境。同時,由于混齡教育團體的動態變化,使角色隨之發生諸多的變化,使得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他人的感情、愿望和信念。 2.4 優化同伴關系 同伴之間的社會互動可以為其提供大量的了解他人觀點和協調自己與別人的觀點的機會,促進幼兒去自我中心和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進而提高幼兒心理理論水平。要優化幼兒的同伴關系,首先,教師和家長應該對幼兒的同伴關系狀態有充分的了解;第二,積極組織兒童的共同活動;第三,引導兒童怎樣參與到別人的游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做出回報,怎樣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表示歉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