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屈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屈原的教育實踐憖

未知

編者按:湖湘文化源遠流長。澧縣“彭頭山文化遺址”和“城頭山文化遺址”的出土,用鐵的事實證實,湖南洞庭湖地區(q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之一,很多方面比黃河流域還早。屈原就是先秦湖湘文化集大成者。他不僅是位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而且是位偉大人民教育家。本刊將全面介紹屈原從事教育方面的業(yè)績,以拋磚引玉,望能引起專家學者對這方面注意和研究。

屈原(約公元前343年-277年),名平,字原,又名“靈均”,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地(今湖南洞庭湖地區(qū)漢壽)人①,出身于當時楚國昭、屈、景“三閭”中的屈氏家族。該家族始祖是楚武王之子屈瑕,曾任“武王之督”(即楚軍總司令),被封為莫敖,其后代有屈重、屈到、屈建、屈蕩、屈申、屈生,一直到戰(zhàn)國時期屈宜臼等,都襲封為“莫敖”,其“莫敖”的封號是楚武王所封的具有諸侯性質的侯爵,其封地在今湖南洞庭地區(qū)。屈原的父親屈,為屈氏家族宗子,襲封為侯爵,曾任楚國大將軍,楚懷王十七年春,在秦楚漢中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屈氏家族的發(fā)展歷史和父親屈②為國捐軀,對屈原思想產(chǎn)生很大影響。屈原二十歲左右,以“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著稱,就任楚懷王左徒,為了振興楚國,力主“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的“變法”,“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外交上采取聯(lián)齊抗秦路線,很快開創(chuàng)楚國的新局面,戰(zhàn)勝魏國,楚懷王因此成為東山“六國之長”。由于,屈原的“變法”中提出“屬貞臣”、“舉賢授能”的用人政策,觸及了楚國“嗣宗職”的貴族賴以生存的特權,同時對外引起秦國恐慌,于是國內(nèi)外反動勢力“共譖屈原”③,致使“變法”失敗,屈原也因此被迫辭掉左徒之職并遭到各種迫害。楚懷王十七年,屈在秦楚漢中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屈原“嗣宗職”,為屈氏家族宗子,襲封為侯,并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公元前278年,秦國攻占楚國首都郢,接著又進攻楚國戰(zhàn)略后方“糧倉”洞庭湖地區(qū),即屈氏家族封地。屈原率領屈氏家族軍民進行英勇抗戰(zhàn),因寡不敵眾而失敗,于公元前277年自投汨羅江而死,以身殉國。

屈原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和愛國主義詩人,集楚文化之大成者。他為振興祖國和捍衛(wèi)祖國而奮斗一生中,長期從事教育活動,為楚國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人才。因而,他又是我國先秦時期卓有建樹的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因此,他深受我國和全世界人民的敬愛。1954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很多。據(jù)《史記》載:他曾為楚懷王“發(fā)號令”、“草擬憲令”,應寫下很多政論文,可能是由于戰(zhàn)火而毀,后保存在漢代劉向編集的《楚辭》中,就有二十六篇:《離騷》、《九歌》(11章)、《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招魂》等。

屈原在思想上,是一位偉大的樸素唯物主義者。他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崩潰瓦解的時代。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賴以生存的“天命觀”、“天授論”,遭到一些進步思想家的批判。當時,楚國思想家老子率先創(chuàng)立了“道”的概念,用“道”完全取代“上帝”,并提出萬物是“陰陽變化”所形成的樸素辯證思想。屈原繼承和發(fā)展了他前輩思想的精華,認識到萬事萬物都是由事物內(nèi)部“陰陽”兩種物質“三合”而成的,歷史是不斷進步的。所以,他不但不相信“上帝”,而且將“上帝”當作一切腐敗黑暗勢力的象征,進行口誅筆伐。如在《招魂》中,詩人借巫咸之口說:“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虎豹九關,啄害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從目,往來些。懸人以嬉,投之深淵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可見,屈原筆下奴隸主貴族頂禮膜拜的“上帝”,實際上是一切罪惡的罪魁禍首。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向上帝挑戰(zhàn),標志著人類思想真正從“天命觀”的枷鎖下解放出來的第一聲春雷。還有,屈原筆下寫到許多神靈,其中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楚國傳說的祖先神,屈原對他們生前為民族為國家所作的貢獻,進行極力歌頌。如《九歌》就是如此。第二類,是對壓迫殘害民眾的兇神惡煞的猛烈批判,如《招魂》中的上帝及其“土伯”之輩;《天問》中的“伯強”等等。第三類,是當作自己的仆役,如《離騷》中的“詔西皇使涉予”。所謂“西皇”是指秦國祖先神白帝。又如,“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雷師先余以來具”;“吾令帝閽開關”等,其中“望舒”即月神,“飛廉”即風神。“雷師”即雷神,“帝閽”即為上帝守門之神。這些在“天命觀”者眼中,必須頂禮膜拜的神靈,現(xiàn)在卻成為詩人“上下求索”的侍從差役似的角色。由此可見,屈原是一位徹底的無神論者。這種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還表現(xiàn)在對歷史研究方面。屈原作品中提到許多歷史人物。不管是自己國家的,還是外國的,乃至敵對國家,甚至對自己國家造成極力災難的人物,例如“奮伐荊楚”的殷武,屈原卻不為感情所左右,而是根據(jù)他對其本國歷史發(fā)展的貢獻,還加以客觀評價。其歷史唯物的態(tài)度是十分可敬的。更為可貴的是,他發(fā)現(xiàn)和肯定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和歷史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如,《離騷》中說“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這里,屈原將“民德”、“民之計極”,視為左右“皇天”的“錯輔”力量,實際上是“人定勝天”的思想。特別是他深刻看到了人民中婦女在人類社會進步中“半邊天”的作用,在《九歌》中,屈原歌頌的前九位祖先神中,女神就占了四位。這是我國乃至世界古代思想家中,無人可以媲美。因此,屈原堪稱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同時,屈原還是一位愛國愛民的政治家。他生活在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當時仍是“宗法制”為主體的國家,朝廷長期由“嗣宗職”的大貴族世家把持,相互爭權奪利,“大臣父兄,好傷賢以為資,厚賦斂諸百姓”,加上連年戰(zhàn)爭,郢都“食貴于玉,薪貴于桂”④,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國勢日益衰敗。當時,秦國在推行商鞅變法后,迅度強大起來而“欲吞并諸侯”,出現(xiàn)了“橫則秦帝,從則楚王”,秦楚兩國斗爭進入你死我活的階段。屈原雖然出身王族中屈氏家族,在國難當頭之際,為了振興楚國,改善人民生活,力主推行“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的“變法”,開展“外結強鄰”的外交,實現(xiàn)國泰民安理想。由于,楚國的反動貴族,與秦國反楚勢力勾結,“共譖屈原”,致使變法失敗,屈原本人也遭到各種迫害。盡管身處逆境之中,屈原仍然關心自己人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堅持與人民同艱苦、與祖國共患難,并拿起自己的筆,以詩歌作武器,以教育為陣地,猛烈地揭露批判腐敗朝廷的禍國殃民的罪行,甚至痛斥楚王為“壅君”。屈原這種忠誠的愛民愛國的思想和實踐,深受人民的崇敬,成為中華民族之魂。二千年多來,年年“端午節(jié)”成為人民紀念自己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詩人的屈原節(jié)。這更是中外古代如群星燦爛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中,無人可以媲美。憙

一、屈原的教育實踐

屈原作為戰(zhàn)國時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和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在所從事的振興楚國的政治斗爭中,在推行“國富強而法立”的“變法”過程中,在為實現(xiàn)“屬貞臣而日”的“美政”奮斗中,非常重視教育,并長期從事教育實踐活動。只是后來研究者深受“獨尊儒術”的影響,錯誤地將屈原當作一介書生,主要研究他的詩歌“章句”,對他的哲學、政治思想,特別他所從事的教育卻無人問津。如果,我們深入研究,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屈原從事的教育實踐活動。憘

1、“左徒”是太傅的別稱憖

屈原在楚懷王的初期,擔任楚國朝廷的“左徒”。《史記·屈原列傳》載: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楚國的官職,與其他國家的官職的名稱多有不同,如“主政之官”,楚國叫令尹,其他大多數(shù)國家叫相。至于“左徒”,《史記》中記載了楚國有兩個重要人物擔任過此職。這就是屈原和他以后的春申君黃歇。《楚世家》載:楚襄王二十七年,楚“復與秦平,而入太子為質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這里說的“左徒”是指黃歇。《春申君列傳》載:楚襄王二十七“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于秦”。楚襄王三十六年,“頃襄王病”。黃歇謀求秦昭王放太子歸楚,準備接任楚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秦昭王很了解楚國的政治,他這里說的“楚太子之傅”就是指左徒黃歇,其中的“傅”,應是《楚世家》中楚成王太子商臣“告其傅潘崇”,楚“平王召其(太子建)傅”中的“傅”,是指太傅。據(jù)此,可以確定“左徒”就是太傅。又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太傅”,既是太子的老師,又是朝廷的重臣,位列三公,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或修改國家法令,如《左傳·成公十八年》載:晉悼公“使士渥濁為太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屈原在《惜往日》中,回顧自己任左徒時立法的情形時說:“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詩人這里反復提到“明法度”和“立法”,正是說自己履行左徒即太傅的職責。《屈原列傳》也明確記載了這點。如:“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這里說的“出號令”、“造為憲令”,都是指頒發(fā)或制定國家政令法律。還有,太傅是未來國王的老師,關系國家未來命運的大事,所以國王都很重視,并規(guī)定明確的任職條件,如一定是王族成員、國王非常信任、而且具有德才兼?zhèn)涞葪l件。所以,《國語·晉語》載:“君(晉悼公)知士貞子之帥志博聞宣惠于教也,使為太傅”。《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游學博聞……頃襄王以歇為辯。”屈原任左徒更具有這些條件。《屈原列傳》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司馬遷有關“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等記述,正說明屈原任左徒即太傅的任職條件。據(jù)此,屈原任左徒即太傅,應是可以肯定的。在當時歷史時期,這一官職,是國家最高的教育長官,不僅擔負教育太子的重任,而且負責制立國家法令,包括教育的法令。他的教育思想和活動,在當時影響整個楚國,屈原在《惜往日》中提到“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他所寫的“受命詔以昭時”的法令,早已遺失,但是“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仍然保持下來,《九歌》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憘

2、“三閭大夫”是王族的教育長官

屈原《漁父》載:漁父問屈原:“子非三閭大夫歟?”這充分說明,屈原在楚國朝廷擔任過“三閭大夫”官職。王逸在《離騷》題“序”中說:“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⑤這里的“序”,本義是中堂東西兩旁的墻。《說文》:“序,東西墻也”,亦指東西廂,后引申為學校。《孟子·滕文公上》:“設為詳、序、學、校以教之。詳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詳,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禮記·學記》:“家有塾,黨有詳,術(遂)有序。”所以,后來將“詳序”概稱學校或教育事業(yè)。“譜”,指按照事物類別或系統(tǒng)編成的表冊,如《史記·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張守節(jié)正義:“譜,布也,列其事也。”后來,“譜”又引申為指古代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如,《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屬”,是族、類的意思。所“序其譜屬”,就是教授楚國王族及其各家族的歷史。因此,王逸說的“三閭大夫之職”,實際上是教育的官職。這里的“三閭”,主要指當時楚國的昭、屈、景等三大家族為代表的公族(即王族)。《莊子·庚桑楚》:“是三者雖異,公族也。崐昭景也,著戴也;甲氏(屈氏)也,著封也。非一也。”這說明,楚國的“三閭”,類似春秋時代的魯國的“三恒”,晉國的“三晉”這樣的大家族。因此,楚國的“三閭大夫”,應類似晉國的“公族大夫”。《國語·晉語》:“欒伯請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惠,荀會文敏,也果敢,無忌鎮(zhèn)靜,使茲四人者為之。夫膏梁之性難正也,故使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導之,使果敢者諗之,使鎮(zhèn)靜者修之。”《左傳·成公十八年》:“晉悼公即于朝”,使“荀家、荀會、欒、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其儉孝弟”。根據(jù)上述記載,公族大夫的職責,也是非常重要。一是,教育對象是“膏梁之性難正”的“卿之子弟”;二是,教育目標是“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三是,擔任此職者,必須具有“惠”、“文敏”、“果敢”、“鎮(zhèn)靜”等品格的“公族”中重要成員。四是,此職非常高貴,所以欒伯還“請族公大夫”。可見,楚國的“三閭”,其地位與晉國當年公族應基本相當,而且楚國“三閭大夫”是由一人擔任,晉國公族大夫是四人擔任,因此楚國“三閭大夫”,比晉國公族大夫更重要和顯貴。但是,“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的基本職責,應是一致的。屈原《離騷》開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正是王逸所說的“序其譜屬”的一例。因此屈原任“三閭大夫”應是楚國王族最高教育長官。憘

3、屈原作品中有關他本人從事教育的記載憖

屈原熱心教育,精心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在他的作品中經(jīng)常談到自己從事教育的情況。如:

(1)《離騷》中說: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愿時乎吾將刈。”

這里的 “滋” 、“樹”、“畦”、“雜”、“冀”等動詞,表示耕耘,引申為培育;“蘭”、“蕙”、“留夷”、“揭東”、“杜衡”、“芳芷”等芳草,代指優(yōu)秀人才。“九畹”、“百畝”極言其多和廣。這充分說明,屈原任左徒期間,曾大辦教育。還有,《惜誦》中說:

“木蘭以矯蕙兮,鑿申椒以為糧,

播江離與滋菊兮,愿春日以為糗芳。”

《惜誦》是屈原被放后的作品。這里,詩人用“木蘭”、“蕙”、“申椒”等芳草香木象征“糧”,用“ ”、“矯”、“鑿”等動詞,表示自己堅持刻苦學習和求索;又用“江離”、“菊”等芳草,象征品質高潔芬香的優(yōu)秀人才,用“播”、“滋”等辛勤耕耘動作,表現(xiàn)自己辛勤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春日”,應是指朝廷接受屈原的“美政”的時候,“糗芳”,精美芳香食品。如,《書·費誓》:“峙乃糗糧”。所以,“愿春日以為糗芳”,希望自己所“播江離與滋菊”,成為祖國美好春天的“糗芳”,也是說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yè)。

(2)屈原《漁父》詩,記載作者與漁父一次“學術討論”。詩中漁父是一位以漁業(yè)為生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屬于儒家亞圣孟子說的“勞力者”的“小人”之列。這次圍繞身處“濁世”中的人生態(tài)度問題展開的討論過程中,漁父由原先主張“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即隨波逐俗的態(tài)度,后在屈原的感染和教育下,改變?yōu)椤皽胬酥疂豳猓梢藻嶙恪保馑际羌词埂皾崾馈保惨吹糇陨砟_上臟東西,保持自身清潔。這充分說明漁父在屈原思想教育下的轉變。詩中的描寫漁父“莞爾而笑”,“遂去,不復與言”等態(tài)度,說明漁父對屈原的觀點認同和折服。

(3)屈原《卜居》,記載屈原找太卜,圍繞“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的問題,進行一次討論。詩中的“太卜”,《周禮》載:其職責為“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以觀國家之吉兇,以詔救政”。他既是位朝廷從事占卜的最高長官,當然也是楚國占卜的專家,更是宣傳和捍衛(wèi)“天命觀”總代表。屈原選擇這樣人物,宣傳“無神論”,教育“天命觀”者,其意義具有典型性。更為重要的是,屈原利用自己特殊社會地位和影響,運用自身“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和當時朝廷“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的大量事實,教育這位“太卜”。開始這位太卜“乃端策拂龜”,擺開占卜架勢,聽到屈原的宣傳教育之后,態(tài)度完全變了,“詹尹乃釋策而謝”。這里的“釋策”即是放下原先“端策拂龜”,“謝”是道歉賠禮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詹尹最后說的那段話:“夫尺有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這里,詹尹作為國家的最高占卜的長官和專家,尚且承認“神有所不通”,也就承認了“上帝萬能”之說的虛偽性,可見屈原對他的宣傳教育效果是非常可觀。

總之,屈原作品多處談到他本人的教育活動,并做到“有求必教”,如《漁父》,甚至找上門去作宣傳教育,如《卜居》,足見屈原的教育熱情之高,至于對他身邊的學生態(tài)度,更可想而知。憘

4、歷史文獻中有關屈原學生的記載憖

屈原除了擔任教育官職的同時,歷史文獻中,還記載了屈原的學生。

⑴宋玉《九辯》中記載: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桉而學誦。

性愚陋以褊淺兮,信未達乎從容。……

獨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

竊慕詩人之遺風兮,愿托志乎素餐。”

這里“壓桉”中“桉”,通案,書桌,“壓桉”即伏案苦學;“學誦”,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先圣”,“詩人”,均指屈原,其最好證據(jù)就是《九辯》本身,全詩是摹仿屈原《離騷》等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甚至該詩中很多語句都是來自屈原作品,如“何時俗之工巧”,“獨耿介而不隨”,就是如此。這正是宋玉自己說的“愿慕先圣之遺教”、“竊慕詩人之遺風”的具體表現(xiàn)。

⑵《史記·屈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 這里的 “祖屈原” 中的 “祖”,是學習效法的意思,含有師承關系。據(jù)此,宋玉、唐勒、景差應是屈原的學生。王逸《楚辭章句》為《九辯》所作題“序”中說:“《九辯》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更證明宋玉是屈原的高足。還有景差,王逸《楚辭章句》為《大招》所作題“序”中說:“《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王夫之《楚辭通釋》考證說:“昭、屈、景為楚三族,屈子舊所管理,(景差)受教而知深,哀其誓死,而欲招之。”王夫之該說可信。《大招》與屈原寫的《招魂》,結構相似,內(nèi)容上也是“外陳四方之惡,內(nèi)崇楚國之美”;表明《大招》是師法《招魂》之作。但是,《大招》在內(nèi)容上只寫到東西南北四方之惡,沒寫到天上地下之險,后一部分大寫豪杰執(zhí)政,選賢任能,又有明顯粉飾朝廷之意。這正如司馬遷說的“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的現(xiàn)象,應是一致的。據(jù)此,景差是屈原的學生,也應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唐勒,《漢書·藝文志》載,有其楚賦四篇,說明他確是文學高手,《史記》將他列在宋玉、景差之間,也應同宋玉、景差一樣是屈原的學生。

⑶《戰(zhàn)國策·楚策》中《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記載:“上柱國子良入見”,為楚襄王處理與齊國關系,提出“與之(給齊國土地),信;攻之,武”的策略,并獲得成功。這里的上柱國子良,就是屈署。“上國柱”是楚國最高功爵,按楚國當時制度,屈原被放后,屈署是代表屈氏家族進入朝廷任上柱國的。根據(jù)楚國當時“嫡長制”,屈署應是屈原的長子。當然他也就是屈原父傳子業(yè)的學生,從他提出處理楚與齊、秦的策略,說明屈署也是政治高手。

⑷《史記·楚世家》載:楚國考烈王將軍景陽,率軍抗秦救趙,“威服諸侯”。這位景陽是當時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據(jù)王夫之“昭、屈、景為楚三族,屈子舊所管理”之說,景陽和景差一樣,也應是屈原任三閭大夫時期的學生。

總之,屈原曾擔任過“左徒”(即太傅),“三閭大夫”等楚國最高的教育長官,長期從事教育,為楚國培養(yǎng)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學生肯定不比孔丘“賢者七十,子弟三千”的學生少,更重要的是,還培養(yǎng)一批象宋玉、唐勒、景差、屈署、景陽等在當時文化、政治、軍事各方面具有重大影響的優(yōu)秀人才,其成就顯然比孔丘大得多。只是后來歷代封建統(tǒng)治強力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政策,為了確保儒術“獨尊”地位,當然必須將比孔丘偉大得多的屈原“罷黜”教育家的行列,當然也就將屈原的教育活動和培養(yǎng)的學生“罷黜”干凈而后快。應該承認,二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者處心積慮,所推行“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文化專制的愚民政策,是取得很大“成功”,封建統(tǒng)治者尊奉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丘,現(xiàn)在仍然有人改頭換面奉為“偉大教育家”,而屈原這位真正偉大教育家卻無人問津,甚至屈原家鄉(xiāng)人民也無人知曉,就充分說明這點。 (黃露生執(zhí)筆)

注釋: ①黃露生《屈原出生于湖南漢壽》(《武陵學刊》1997年3期)。 ②黃露生《屈原的父親是屈》。(《第一師范學報》1998年1期)。 ③劉向《新序·節(jié)士》。 ④《戰(zhàn)國策·楚策》。 ⑤本書有關引讓王逸的之見,均出自《楚辭章句》。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