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策略
未知
一、改革語文課程結構 初中語文課時分配,依大綱的要求,初中一、二、三年級分別是6課時、5課時、6課時。事實上,可以改革為"4+2"或"4+1"的課時結構,其中初一、初三可以用四課時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一課時補充微型課程,將《美學趣談》(5課時)、《人腦科學》(3課時)、《思維科學》(5課時)、《生活心理學》(7課時)等作為選修教材,分散穿插到每周的語文教學中,然后拿一課時舉行緊扣大綱的課堂語文活動。筆者構建的語文素質教育的課程結構是“三維立體課程”。 三維課程結構中,學科課程教學力求高標準、嚴要求完成大綱任務;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教學的延伸,其作用是擴大視野、拓展思維、發展個性等;而潛在課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從氣質、風度、學術、人格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潛在課程以最佳的比例組合,其整體功能遠大于傳統語文學科課程教學。三維立體型課程結構,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全方位的和諧發展,從而更加有力地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二、創立“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有其相應的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創立“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其可能性、可行性、有效性如下: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認為學生的思維存在著“反向運動”的規律:如果教師為遷就學生而放慢節奏,那么學生的思維節奏可能更慢,最終陷入“疲軟”的狀態,形成“少、慢、差、廢”的格局。這正是筆者提出“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原始依據。 附圖{圖} 事實上,人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通過“大容量、快節奏”的操作,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高效率”是可能的。 心理學家PyotrAnokhin教授指出,決定智力的不是腦細胞的數目,而是細胞與細胞的相互聯系,智力的高低,決定于這些細胞聯系的有效性。據他計算,腦細胞之間的聯系是一個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 Anokhin教授說,古往今來均沒有人充分利用腦子,即使是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星,大腦細胞間聯系使用率也不過在10%左右。這意味著,人的大腦潛力是巨大的。也說明,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改善學習方法,優化學習過程,取得比通常狀態下好得多的成績,完全是可能的。推行“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完全可能的。 實施“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加快閱讀速度。閱讀一篇2000字的文章,留下5-10個思考題,是30分鐘的效果好,還是5分鐘的效果好呢?實驗表明,更多的時候,5分鐘的閱讀效果更好。也就是說,閱讀所費的時間與閱讀效果之間并不一定總是成正比例的。 限時閱讀,往往能將學生的閱讀心理調控到最佳狀態。信心十足、注意力集中、反應速度快的5分鐘,比疲疲遢遢、注意力分散的30分鐘閱讀效果更好。心理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閱讀速度越快,思維也就越敏捷。 2.提高寫作速度。作文教學中,存在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給1小時做篇作文,完成率80%-90%;給2小時,完成率75%;給一天時間,作文的完成率大致會降低到50%-60%。也就是說并不是給的時間越多,作文做得越快,文章寫得越精彩。因為作文作為一種創造活動,它遵循的是創造思維的法則,大腦興奮期內思維保持連續狀態,可以一氣呵成。相反,如果每次不超過1小時,作文的質和量都會有所提高,堅持下去則會發現作文質量明顯提高,作文速度明顯加快。初二實驗班限時作文競賽中,60%的同學40分鐘內可以完成600-800字的文章,速度最快者17分鐘寫完1000字的文章。 實際操作中,筆者還常常將快速閱讀和快速作文結合起來。1996年11月,筆者曾在一次全市教學改革觀摩課中,用1小時的時間,完成了《藤野先生》的閱讀和作文兩項教學任務(通常狀況下要上3-5課時),效果很好。 3.改革教學手段。首先,盡可能運用投影儀反映教學教程,可以省去大量的板書時間。按常規設計,《藤野先生》的板書時間約需25分鐘左右,使用投影儀后,僅用1分鐘板書課題和三部分的提要;《我的叔叔于勒》的板書,反映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共用詞匯11個(自私、冷酷、庸俗、貪婪、精明、潑辣、怯弱、愚蠢、天真、淳樸、善良)耗時30秒鐘;大量的內容,均可通過投影儀來展示。 其次,是多用錄音,這一點似乎與“快節奏”沾不上邊,然而卻與高效率掛上鉤。學生經過預習,僅僅憑課堂看幾分鐘是不能深刻領會課文內容的。如果將每一篇課文預先錄音,配好樂,課堂上讓學生聽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精神狀態,同時又調動了多種感官,科學地驅動左右腦,其結果往往是一遍勝五遍、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