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學中怎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劉玉先
[摘要]:本文指出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弊端,而隨著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為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和條件。論文闡述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構建的三種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基于多媒體組合的演示型教學模式、基于網絡交互的個別輔導模式、基于資源利用——主題探索——合作學習模式。指出新模式的實施能強化學生的智力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同時也更新了教學觀念,提高了教師的素質。
關鍵字:現代教育技術 初中政治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是一個新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的需要。德國的拉特克說:“教師必須懂得教授的技術。”他當時所說的技術,當然不是指信息技術,但是卻是要懂得怎么教,才能使學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的技術。”
我們根據鄧小平同志的“貓”論和“摸”論,不管是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并且摸著石頭過河。只要用正確的教學理論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利于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就會探索和實踐。在初中政治課堂中,教師把電腦多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且毫無刻意表現之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現代媒體與實物、圖片、黑板等傳統媒體結合得天衣無縫;整個學習過程完全是開放、自由和相對寬松,又是十分緊湊的,就能讓學生人耳目一新,還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考;有利于設計和演示科學有趣的板書,提供內容豐富的素材;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幫助學生易于領會傳統教學手段,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果。
一、利用網絡多媒體輔助教學,重視教學的直觀性、藝術性
縱觀全國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時:開創校園網站,建立計算機網絡教室,網上教學,多媒體課件等等,多種形式齊頭并進。在這種探索過程當中,也清楚地讓我們看到:現代技術應用于教育是對教育本身一個質的突破。
舊式的教學,課堂是教師的舞臺,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要“獨攬天下”,沒有給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沒有讓學生有創新的機會,更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說教式”、“灌輸式”,看來是無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說只要在教育中應用現代技術就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了呢?我認為也不然,光有現代的技術,沒有先進的思想同樣是不行的。如今,在我們教師隊伍中,還存在著這種現象:有教師認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占用了教學時間,影響升學率;大部分教師對現代技術的駕駛水平還偏低;有的教師雖然會使用現代技術,但不會處理它與教學之間的關系。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就只有在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政治課運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知識串成線、連成網、使之系統化、網絡化。圍繞著“網絡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網絡背景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等,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網絡資源,進行電子備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手段,能夠起到變抽象為形象,增加課堂教學密度和容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運用電腦多媒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網絡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啟迪思維—引導讀書、討論交流—質疑釋疑、理論升華,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例如在講《唱響自信之歌》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放一首零點樂隊的歌曲《相信自己》,通過音樂的魅力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初中政治課注入藝術元素。在講到初中政治第二冊時,由于初二政治主要與法律常識有關,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到案例分析法,在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能讓學生看書上僅有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教師自己搜集的一些案例給學生讀一下,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現代教學模式下,我們不僅可以幻燈給學生直觀的展示出來,還可以通過錄像播放一些現實案例,或者直接從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網站中下載一些案例讓學生現場說法,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和課堂教學有關的案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使學生始終處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學習興趣濃,精神面貌好,對所學內容理解深刻,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注重教學的情感性、民主性
成功教學實踐表明,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其知識只有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展現、情緒的感染,去觸及學生的靈魂,激勵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捍衛真理時,才談得上轉變為學生的信念。而只有當知識轉變為學生的信念時,才談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此外,思想政治課的網絡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在的驅動力,使他們更加專心投入學習,“趣學”、“樂學”來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因此,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關鍵一環,重視情感在政治教學中的作用是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的最佳途徑。
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我巧妙地運用情境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特意、精心安排的,滿含興味、環節緊扣的程序中,自然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求知網絡,從而在學生不自覺中便激起參與的欲望。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電教媒體為學生創造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加上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如在教初一政治《珍愛生命》這一課時,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周總理的遺像;同時,教師用哀痛低沉的語調對學生說:“1976年1月8日凌晨,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北京不幸逝世。
噩耗傳來,億萬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學生凝視周總理遺像,聽著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挽聯,那白色的花環,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悲痛之情。通過對生命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講到《情趣與志趣》時,先播放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蘿卜頭”在那樣惡劣的環境里,放飛了一只蝴蝶,以他那童真的心靈,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的一段錄像來說明人們的愛好、興趣愈廣泛,人們的生活就愈加豐富多彩,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會愈加深刻,人們就會對生活愈加產生濃厚的情趣,人們也就愈加熱愛生活。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時刻,也一樣能找到心靈的安慰。然后在播放一段黃山的自然風光,讓同學們陶醉在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之中,陶冶一下他們的情趣。然后再讓他們看幾幅豐子愷漫畫,作者對于世事人心的敏感細察,對兒童的熱愛,對自然的傾心和對于人生的執著,經由筆端源源地發泄出來,幾乎不加雕飾,自然天成,豐子愷漫畫的魅力就在這里。事實上,真正的藝術品,是具有教化意義的,又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它們在讓人怦然心動的同時體味到了生命的樂趣,這就是高雅情趣的無限魅力。通過這些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們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新鮮的、美好的事物,在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才充滿了情趣,情趣又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三、運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教育知名人士盧志文指出:“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是尊重個性的世紀,個性孕育了創新,創新展示了個性。”政治教學當然也需要改革和創新。美國著名教育學者認為,“網絡化教育是各國21世紀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見,運用網絡化教學手段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從課程角度講,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網絡資源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網絡化的教學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學生采用“秧田式”坐法,交往方式主要采用師問生答的師生單一互動的交往方式,這種方式教師的角色地位過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網絡化教學通過組建合作探究的學習小組,適當變換師生位置,增加組內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組際互動等網絡化交往學習方式進行知識探究,教師是學習活動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大量實驗表明:在這種和諧寬松的網絡學習氣氛圍中,教學教師易于調控,便于調節。對于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確實大有好處。
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首先,要以知識的魅力吸引學生。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地提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實踐表明:教學內容不要再局限于書本知識,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大膽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可以說,網絡資源的豐富程度遠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挖掘網絡豐富的資源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必將帶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浪潮。我在執教《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就緊緊扣住網上資源——太湖的數據資料,組織學生分析統計表,找出環境污染的情況,并讓學生在網上尋找我國關于環境污染問題的資料。整個一堂課,學生始終沉浸在愉悅情境之中,上課情緒緊張而高效,這種效果是傳統教學遠遠不能實現的。
四、進行網上在線測試,提高教學效率、鞏固教學成果
目前,教育方式正面臨著一場巨大變革,推動這場變革的力量來自通信、網絡、多媒體以及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其中,網絡考試就是以準確、高速、網絡化的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了練習、測驗過程各環節的高度自動化、科學化和教學反饋信息的深度挖掘。與傳統課堂考核方式相比,網絡考試最重要的特點在于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現在的學生好奇心強、活潑愛動貪玩、渴望成功。傳統的、過于呆板的黑字白字的考卷不能吸引學生興趣,試想孩子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黑字白紙的單調試卷怎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長期從事教學的教師們都知道,參加筆試相當累,學生的考場紀律很成問題,當學生做完試卷之后,甚至還未做完試卷,他們就迫不及待地交頭接耳起來,當然,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是一個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試卷對他們毫無吸引力這也是其中一個因素,甚至有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會對試卷產生厭倦的情緒。
而如今一改上述的情況,當孩子們進入語音網絡教室,他們就愛不釋手,生動的畫面,極具鼓勵性的表揚語,以及生動故事情節,如我是小法官,購物歷險記等故事深深吸引著孩子,在故事的發展中完成了一題有一題有創意性的題目。這樣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得學生在鞏固舊知的同時又開拓了眼界,將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靈活的運用。教育是為了一切孩子,由于試卷產生子系統的智能化,能較快的產生出難度定位準確、知識覆蓋全面的高質量的試卷,因此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試卷不再是全年級一張的試卷,而是根據各人情況分層安排的,而且鼓勵學生重考。鼓勵重考與搞頻繁考試是完全不同的,重考是建立在學生自覺自愿基礎上的,其目的是通過鼓勵學生重考這個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次考后,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考試成績(包括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不滿意,可以申請重考,直至對自己的考試成績滿意為止。由于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不斷增強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因此試卷不再是老師的法寶,分數也不再是學生的命根子。打小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從提高教育質量來看,教師付出的這種勞動,是有價值的、高效的。在線測試雖然在實踐的時間上還不長,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但是與傳統的考試相比有些地方取得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綜上所述,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將初中政治課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融為一體,做“知—情—意—行”四者的結合。在政治課教學中,結合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絡,采用“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探究。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是擺在教師面前的緊迫任務,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充分理解并真正意識到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然而在目前,我們有些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利用率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缺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和技能而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操作技能,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