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的轉變
未知
【內容提要】文章首先總結了西方大眾化時期有代表性的三種高等教育質量觀,然后以此為基礎,分析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觀轉變的原因及表現。本文認為,大眾化時期高等教育質量觀最大的轉變就在于質量標準的變化和評價質量主體的變化,因此,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精英時期的質量觀必須首先在這兩方面進行轉變,才能適應我國發展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要求。
【關 鍵 詞】精英階段/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
實際上,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的文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整個西方(主要在歐洲)新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觀念及體系的反映。Hostmark-Tarrou & Anne-Lise認為,新評價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考慮到不同水平和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高校中不同功能部分、不同學科等方面的差異。他們以歐洲的高等教育實踐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具有不同目標的高等教育質量系統模型:首先,從高校的內部結構來說,分為傳統的學術結構、學術支持結構、非學術結構三種目標不同的部分;其次,從高等學校的類型來看,分為綜合大學、職業性大學和應用地方性大學三種;第三,從高校自治程度和內部決策過程來看,整個歐洲高等教育國家體系也分為三種類型,即法國型、意大利型和芬蘭型。而不同國家、不同類型高校的不同結構,其目標有很大差異,對其所進行的質量評價應該以此為基礎。應該說,這是高等教育質量觀中目的的適切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和應用。
2.高等教育質量應該致力于“符合消費者的愿望和需求”(meeting customer expectation)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目的的適切性”內涵比較相近。英國學者Pring注意到這兩個表述都來自產品制造領域,而且在內涵上存在著某種聯系。他說,“質量被認為是目的的適切性,而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為消費者服務的組織確定的,這其中,政府是消費者利益最主要的代表。”在這方面,更為明確的表述是:“全面質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對消費者的興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擔起責任和義務。”(Winter.Richard,1994)而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消費者主要就是指學生。在這方面,滿足消費者需要和期望的觀點已經越來越得到認可,個體接受高等教育,應該首先符合他自己的需要,就像產品和服務一樣,應該首先是顧客滿意。
3.衡量高等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應該是“價值增殖”(valueadded)
這一觀點是基于這樣的想法:如果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和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的成就、行為等可以測量的話,那么,這兩者的變化越大,價值增殖就越多,教育教學的質量也就越好。馬丁·特羅也曾談到價值增殖問題。他說:“大眾高等教育階段的學術標準更加多樣化,在不同的機構和系統中其標準的嚴密性和特點不同,因為它們伴隨著不同類型的學術單位。在普及高等教育中,也有不同的成就評價標準:與其說有一些學術標準的成就,不如說是憑借教育經驗的價值增殖……顯然,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判斷個體和學校活動的基礎。”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成功的標準是價值增殖,那么學校愿意招收學術水平較低的學生而不是較高的學生,因為要提高那些低起點學生的水平比高起點學生的水平更加容易。這個觀點實際上是促成了開放招生的原則。不管它的實質是什么,確實指出了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馬丁·特羅所說的學術標準有著更為廣泛的含義,它不僅指高等學校的科研標準,也指教育教學質量,即在學生身上所體現的學術水平。因此,馬丁·特羅對學術標準的分析可以看成是對教育教學質量標準的分析。
二、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轉變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從以上對西方國家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分析來看,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質量概念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本身就隱含著高水平的意思,而精英高等教育也確實是卓越的、精英性的。但是,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再只是那些“出身好或天賦好或兩者兼備的人的特權”(馬丁·特羅,1999)時,高等教育質量的含義開始發生變化。因為如果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人們必要的生活準備,甚至是一種權利和義務時,它就不再具有卓越的含義。它開始象任何產品和服務一樣,其質量所表明的更多的是消費者對它的滿意程度。從這種意義上講,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內涵的最大變化是,質量不再是一種標準,而變成了一個相對的概念。進一步說,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更多的是一種絕對意義上的質量,或者可以說是一種標準,不管哪種類型的高等學校都必須達到某一最低要求,它們之間的差別是這一標準之上不同水平之間的差別。但大眾高等教育質量內涵則不同。高等教育系統內不再有最低的質量標準,而只有不同的質量標準。進一步說,質量標準開始多樣化,它們依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而定。
第二,制定質量標準的主體的變化。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主要是由高校自己制定的。因為高等學校封閉在象牙塔內,其學術標準和規范明確而清晰。更重要的是,高校歷來擁有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傳統,所以,他們認為質量標準只能由掌握高深學問的人來制定。但是,到了大眾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制定質量標準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因為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專業人士的事情,它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每個人的生活,所以,它也無法再只由專業人士來決定(布魯貝克)。大眾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制定者主要是學生和政府,學生代表個體的各種需要,政府是社會各領域需求的集中反映者。而且,在大眾高等教育階段,政府作為質量標準的制定者與以前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精英階段,政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控制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尤其在象法國、中國等這些集權體制國家中更為常見。但是,這一時期政府對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制定,更多是從政府自身的看法和需要出發的。而到大眾化時期這種情況將發生變化。如果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質量要求和管理不能及時反映社會的各種需求,高等教育的發展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應該說,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問題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相伴共生的;正是高等教育從精英到大眾甚至普及這一發展過程,才使得其質量問題凸現出來。這是因為:首先,在精英高等教育階段,質量本身就意味著卓越,控制和管理問題并不突出。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屬于稀缺資源,只有少數“精英”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為社會培養的也是精英和統治型人才。所以,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質量的體現,根本不需要管理和控制。其次,精英階段高等教育質量更多靠高等學校自身來保證。如果說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其質量也應有所保證的話,那么這種保證的力量更多來自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精英階段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內容就是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這意味著高校內部事務應該由高等學校自己決定,尤其在象質量這種涉及到高校教學、科研活動的領域,更應由大學自己來保證。再次,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系統是封閉的,高校按照自身的意愿、自己設定的目標為社會培養人才,社會只能被動地接納這些人才,而不能對高校提出要求。所以,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實際上就是高校自己認可的標準,所以無論是質量標準的確定,還是質量標準的監控,都在封閉的高等教育系統內進行。
但是,到大眾甚至普及階段的高等教育,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大眾甚至普及高等教育使得高等教育本身不再是社會的稀缺資源,接受高等教育成為每個公民的權利,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培養社會精英的地方,所以,它不再是卓越和高深的代名詞,它也可能象其它行業一樣面臨著質量問題。其次,大眾高等教育最深刻的變化在于它的多樣性。學校的類型、層次以及學生的程度、對教育的需求等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高等教育的質量及其標準也不再明確和唯一。高等教育質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起來,以往被認為高質量的學術性高等教育已經無法涵蓋高等教育全部特征。最后,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需求的影響,高等教育已經不得不面對一個更為開放的系統,它已經從社會的邊緣走到社會的中心。所以,大眾階段評價高等教育質量優劣的主體不再是高校自己,而是社會各方面的需求。這些已經成為高等教育質量觀中最受人關注的內容,這將改變以往長期存在的高等教育不適應社會的問題。高等教育將更加關注它所培養的人才是否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也更可能進行分析,以判斷它們是否符合既定的目的;這些目的和過程是否是學生所接受的也可以進行判斷和評價。但是,這些思想的實現必須以高等教育的高度多樣化為基礎,一方面,各種消費者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另一方面,精英的高等教育理念也有更自由的生存空間。
三、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轉變中存在的兩難問題
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質量觀的轉變中存在著一些較難解決的兩難問題。比如,以目的的適切性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存在著這樣一些主要問題:第一,如何才能把目標定得適合。因為如果把目標定得過低的話,那么,實現起來就相對容易;而如果把目標定得很高的話,實現起來就相對困難。但能說前者質量就一定比后者高嗎?第二,怎樣保證國家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質量。如果僅僅以某種特定目的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那么整體的國家高等教育質量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手段來提高和監控。再比如,如果高等教育質量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么,是否意味著消費者的要求總是合理的?學生是否也應該象消費者和用戶一樣具有投訴、抱怨、批評學術決定的權利?如果是這樣的話,又怎樣發揮教育在人發展中的規范、提升作用?
所以,也許正象馬丁·特羅所說的那樣,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拋棄和革命式的。我們認為,對高等教育質量觀而言,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是一個觀念逐漸更新和融合的過程。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諸多兩難問題。
【參考文獻】
[1] Mergen.Erhan,Grant.Delvin,Widrick.Stanley M.,Quali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higher education,Total qualitymanagement,May2000,Vol.11 Issue 3,p345.
[2] Hostmark-Tarrou,Anne-Lise,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in European Universities,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Sep99,Vol.34 Issue 3,p267.
[3] Johnston,R.J.,Chalkley,Brian,Quality assesDMent ofteaching:Inputs,processes and outputs,Journal of Geography inHigher Education,1994,Vol.18 Issue2,p184.
[4] Trinczek,Rainer,West,Anne,Using Statistics andIndicators to Evaluate Universities in Europe:aims,fields,problems and recommend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Sep99,Vol.34.Issue 3,p343.
[5]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江蘇高教,2000,(1).
[6] 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