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解讀“教師繼續教育難”
王梅龍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可傳達上級教改精神、傳播教學理論、傳遞教育信息,是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教師不肯學、進修學校無法管理、講座不夠吸引人的尷尬局面,這就是“教師繼續教育難”。我是自始至終接受教師繼續教育的體驗者,現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解讀其中的奧秘。
一、教師繼續教育難的原因
1、教師缺少內驅力
不同的教師處于人生和事業發展的階段不同,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經歷,有不同的追求和價值取向,因而,對繼續教育的需求、態度和內驅力不同。
對在職教師可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如:根據本人對職稱的追求,可分為已達最高職稱、未達最高職稱;根據對工作的態度,可分為積極進取型、安于現狀型、無所事事型、等待退休型;按工作經歷,分為新教師、老教師、老資格教師……
不同類型的教師,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不同。據了解,約有30%的教師希望通過繼續教育來提高自己,能認真聽講并作筆記,并希望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或教學研究中;約有40%的教師,只停留在聽的層面,對于精彩內容也只能達成“聽聽激動,想想感動,最終不動”的結果;還有約30%是坐不住的教師,他們沒有追求、沒有上進心,關心的是生活、工資而非事業,無學習的內源性需求,無論怎樣精彩的講座,都無動于衷。
2、進修學校缺省定力
一方面,經過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大多數教師進修學校的培訓目的已從“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轉向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另一方面,進修學校非學校的行政上級,沒有直接考核培訓對象的行政權;再加上,進修學校為了節約開支和時間,往往按高中、初中、小學與幼兒園三個學段分段培訓,每個講座讓整個學段所有的老師聽,對教師的針對性不強。同時,由于同期培訓人數多,后面的老師看不到、聽不清,氣溫又高,培訓環境惡劣,而學校主管領導往往另有安排不能到場,這些都造成進修學校對教師缺省定力,部分教師坐不住。
3、專家講座缺乏吸引力
進修學校沒有對講課專家實施考核,專家只憑自己的良心講課,不必考慮講課的效果,所以,在培訓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方面的現象:(1)專家沒有“必須完成……”的要求,講課的隨意性很大,絕大多數專家一開始滔滔不絕,中途匆匆而過,最后草草收場,虎頭蛇尾,該講的重點內容卻沒講透。(2)有許多專家,講的是沒有建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的高深理論,與教師脫節,與教學脫節,讓教師們感覺與自己無關。(3)一些專家所用的課件并非為本地、本次教師繼續教育量身定做,有的早在省級或市級教師進修學習或其它場合用過,缺乏新意,教師反感。(4)各個專家之間的講課內容不連貫,沒有針對同一主題展開,每半天換一個專家換一個主題,東敲一頭,西打一棍子,聽的簡直是“新聞快餐”,無法深入。(5)個別專家,雖來給教師講學,但又怕教師去研究其同樣的課題成為競爭對手,講話遮遮掩掩,不肯提供課件和相關材料。(6)有些專家的個人能力受到教師們的質疑,有的專業素養欠突出,有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有的普通話太差。以上種種,導致專家的講座缺乏吸引力。
二、解決辦法
1、有始有終,增加內驅
教體局要加強領導,對專家的講課有追蹤,定期向學校或教師通報專家的研究進展,介紹相關課題的研究情況。行動連貫,有始有終,會讓教師感受到上級領導對繼續教育的真正重視。
各學校要選擇繼續教育中所學的某一專題作為校本教研的主題,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和討論,交流心得,匯報成果,真正將所學理論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學期末遞交一份心得體會,讓“專家—教體局—學校—教師”聯成一片,遙相呼應,使專家的講課內容在時間上、空間上不斷延伸,在工作上和教師內心上扎根,讓教師感受到繼續教育確實與工作休戚相關,從而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增加內驅力。
2、對口供應,提升引力
心理學上的“邊際遞減效應”告訴我們,雪中送炭強于錦上添花,有時泉水比鉆石更珍貴,只有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培訓內容要根據教師的需求對口供應,才能更受老師們歡迎。
首先,教師進修學校要對教師按從教年級段、學科、工作性質(管理類、教學類)等進行分類,分別邀請專家,讓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培訓主題和內容,盡量做到從教年級段、學科、工作性質等對口,不搞只按從教年級段培訓的一刀切。 其次,講課專家要考慮到教師工作的著力點是育人,主要任務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而非教學研究,不需要高深的教育、教學理論,需要的是建立在教育、教學理論之上的實實在在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措施,所以,要把握“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原則,為聽課對象量身定做講課內容,尋找與聽課對象匹配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聽課者覺得情景相似、原理相同,從而產生共鳴。
增強講座和培訓的針對性,可增加教師的認同感,提升講座的吸引力。
3、確定主題,深入挖掘
歷史悠久的教育發展到現在,可研究的課題很多,但教師繼續教育應該有側重點,教師進修學校應每年只確定一兩個主題,深入挖掘,這樣才可取得實效,切忌濫而不精。
進修學校要根據教改發展的形勢和本地實際,確定本年度的培訓主題,合理安排和邀請專家,讓請到的專家對同一專題講一天以上的課(特例除外),這樣才能把專題講詳細、講深入,達成可操作。同時可要求同一年度邀請的專家研究同類課題或相似課題,讓接受學習的教師覺得第二位專家的講課是第一位專家的延續或補充。
“深挖井,見甘泉”,只有經過深入挖掘的主題,才能達到把理論變成可操作性的實踐——這才是教師繼續教育的最終目的。
4、連橫合縱,步步為營
教體局要重視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設立專門的組織對進修學校進行考察和把關,多調研,多了解情況,過問繼續教育的實效,關心存在的困難。
進修學校與專家之間,要改變“一期講座簽一次約,講座完了專家的使命就完成了”的現狀,對專家簽約期可適當延長,并對專家進行適度考核,對培訓效果要有追蹤、有后續工作。
專家、進修學校要達成共識,對培訓對象負責,在完成講課內容的基礎上,對教師可適當布置一些作業,促使教師動手、動腦,并共同實施對培訓教師的考核。
學校在校本教研中,要圍繞當年的培訓主題,幫助和引導每位老師找準自己專業發展的“真正起點”,開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把培訓專題做實、做細、做透,直至靈活應用。
連橫合縱,步步為營,最終可致集思廣益。
5、外在調動,內在激發
進修學校要回歸到“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培訓目的上來,不能以營利或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為目的,要盡量改善培訓環境,分散場次,減少單次培訓的人數,給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人人能看到和聽清教學內容,提高培訓學習的實效。
在兼顧品貌、性別、年齡等情況下,應邀請有名望、真正學有所長的高素質的專家學者講課。
教體局、進修學校和學校要加強宣傳和考核,制訂相應的制度,組織相應的活動,讓教師完成一定的任務,激勵和督促教師的學習。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要不斷更新理念、改善知識結構、重建教學模式。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教師必須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教師繼續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推行過程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真正有解決困難的決心,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教師”, 就一定能正確解讀“教師繼續教育難”,能找準“難”的癥結所在,并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