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地區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淺析
羅蓉
摘要:本文就基層醫療衛生領域醫務人員存在的問題發表個人小結,并結合10多年來的臨床醫學教學經驗,提出一些改善和解決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偏遠地區醫療衛生問題方法
本文作者于2005年響應衛生部“萬名醫師下鄉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程”活動,首批到甘孜州新龍縣支援偏遠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并于2004-2007年間隨四川省民建送醫送藥下鄉醫療隊先后三次到四川西昌德格縣、遂寧、達州進行送醫送藥下鄉及調研活動。共涉及包括藏族和彝族在內的2個少數民族地區和2個偏遠漢族地區。內容有:看門診、指導查房、學術講座,并多次與當地醫院領導及醫務人員進行座談及私下交流。現就基層醫療衛生領域醫務人員存在的問題發表個人小結,并結合10多年來的臨床醫學教學經驗,提出一些改善和解決的可行性方法。 一、基層醫療衛生領域醫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偏遠地區醫務人員短缺。衛生資源在城鄉之間配置比例嚴重失調。“不均”是我國公共衛生制度長期存在的弊端,在原本已經很少的衛生投資情況下,重城市、輕農村,進一步導致基層和貧困地區的公共衛生資源投入嚴重不足,醫療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造成醫務人員短缺,高素質、高質量的醫務人員尤其匱乏。據有關資料統計:2005年全國市、縣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分別是4.99和2.15;醫生人員分別是2.14和0.96;護士人員分別是1.66和0.51,也就是說,市、縣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服務人員數分別為8.79和3.62,然而,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人員數為1.16,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人員數僅為1.05。 醫務人員技術水平較低。大多數基層醫院普遍存在人員結構偏老、人員素質偏下、業務水平滯后的現象。很少有進一步進修學習的機會,難有機會吸收到新技術、新知識。少數縣級醫院擁有世界衛生組織等贈送的援助設備,但由于沒有進行質量控制,高級設備常常給出與病情極不一致的天文數據,不但沒起作用,反而浪費人力、物力,甚至誤導臨床判斷。另外,衛生資料的不均,基層診療設備的落后,造成醫生只能看小病小問題,自從有“舉證責任倒置”之后,很多醫生連看這些小病都縮手縮腳的了,害怕出什么問題。有的地方,看內科外科骨科婦科全是一個人,造成什么都會點,可是哪一科都不精。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醫療質量的健康發展,同時病源的流失,使得醫生在專業技術能力上得不到鍛煉,醫療技術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對醫務人員的技術考核不合理。例如,在偏遠藏族地區,不少藏族人民只懂藏語,不懂漢語,而醫療隊伍以漢人居多,交流存在問題,給醫療活動帶來嚴重障礙。而有關部門在進行職稱晉升考試中,對語言的要求采用全國統一標準——英語。沒有根據具體情況,因地施宜。對偏遠地區的醫務人員,真正需要或有能力閱讀英文資料的,究竟有多少? 二、對偏遠地區醫務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措施建議 針對以上情況,對基層醫療衛生領域醫務人員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有些問題,諸如醫務人員短缺、城鄉配置比例失調、對偏遠地區醫務人員的技術考核不合理等,需要等待目前正在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來解決。本文就如何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技術水平方面,提出詳盡方案。總體說來,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派遣醫療小組或醫生到基層巡回醫療及教學;另一方面派送基層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