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實危機與本真回歸
何煦
論文摘要:源自社會環境、主體精神、方法理念等層面的問題共同構成了當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實危機,化解危機、回歸德育本真需要以德性倫理學為指導,在意識上,關注大學生人格發展需要,培育職業情感,認知職業道德;在方法上,強調“以人為本”,將個人發展的需要與職業發展的要求有機融合,培育大學生的主體性精神;在實踐中,緊貼社會現實,以校企合作為紐帶,構建體現職業特色的新型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論文關鍵詞:職業道德;危機;本真回歸
職業道德是指職業人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所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作為職業素養的核心要件,職業道德正是大學生謀求生存、服務國家、建功立業、實現價值的必備條件。然而,當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實問題十分突出,化解教育危機必須回歸德育本真,進行深層倫理學思考和實踐創新。
一、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實危機
1.培育大學生職業道德的社會環境十分惡劣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社會處境惡劣,近年來,商業領域的道德滑坡、信用缺失首當其沖。早在2003年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市場交易中因信用問題所損耗的經濟成本約占到GDP總量的10%到20%,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855億元,相當于當年年度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強。近年來,蘇丹紅、瘦肉精、雕白粉、三聚氰胺等工業添加劑因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而被廣大消費者所熟知;假農藥、假化肥、假酒、假煙與毒奶粉、毒火腿、毒豬肉、毒大米等商品在市場中共舞;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假貨、劣貨、毒貨無孔不入,它們來勢猛、品種多、數量大、范圍廣、危害大。
2.大學生職業道德的主體性精神欠缺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從中可以提煉出國民職業道德的三項主體性精神:責任擔當、誠信精神、服務意識。從大學生職前職后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欠缺這些事關職業持續發展的主體性精神。研究表明,責任擔當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二位,然而在大學生最欠缺的指標中認居第一位。大學生欠缺責任意識主要表現為:工作拈輕怕重、缺乏耐性、多抱怨、少思考、不善協作共事、怕負責任。誠信是市場商業活動的主導精神,大學生在職場中缺乏誠信主要表現為:虛構應聘資料,偽造實踐經驗,頻繁更換工作,職場意志不堅定,對于企業的客戶資源、核心技術、商業機密等把風不嚴。從服務意識和工作態度看,相當一部分初涉職場的大學生僅把工作看成一種謀生的手段,表現出工作熱情不飽滿、工作作風不嚴謹、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不熟練等缺陷。
3.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想認識有偏差,方法手段需創新
我國教育系列中,思想道德素質通常被看作是“軟指標”而極易忽略。高校雖然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就業指導課,但與其他核心專業課程相比較,不受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大學四年,涉及職業道德理論教育的只有“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課程中職業道德的內容偏少,理論性與原則性很強而專業性和和實踐性卻不足,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專業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就業指導課則注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就業技巧和專業技能等顯現因素,對職業道德這一隱性素質關注不夠。此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只關注道德知識的灌輸和道德原則的教化,忽略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和職業認同,致使教育的內化效果不明顯,教育實效性大打折扣。實踐教學本應是培養大學生職業道德的主要平臺,然而教師們普遍認為,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就是干好本職工作的全部內容,至于職業道德,應該是就業之后在工作中自然養成的事情,不是在校期間所要考慮的,事關職業道德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也很少有人發起和策劃。
二、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倫理學思考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危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出深層倫理學思考,不從根本上變革指導職業道德教育的哲學思想,現有的問題恐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1.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倫理學基石及其弊端
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促使當代大學生從片面發展、利益驅動的“經濟人”向全面發展、德性驅動的“道德人”轉變。遺憾的是,一直以來,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在規范倫理學的基礎之上,從根本上改變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道德教育自身的本體論意義,終使職業道德教育呈現出一種去道德化的不良傾向。具體來說,規范倫理學有兩大基本理論,后果論與義務論。后果論實質上是功利主義的現代形式,后果論中的“后果”與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即“最終的好處是個人的好處”,其他事物的價值在于它們能夠促進個體的好處與福利。義務論最有代表性的哲學家是康德,康德堅信道德責任并不來自人們對善與惡的價值判斷,僅僅來自理性。以康德的視角,以前的道德理論都是他律的,都是從道德以外的原則中引申出來的,充滿著強制、神意和欲求。從本質上說,道德源自責任,人們只根據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來行事,就算是道德人也“僅僅只是出于義務才活著,而不是由于他對生活感到絲毫的趣味”。
規范倫理學引導人們將道德束縛在某些靜態的、非連續性的利益和規則之上,道德價值的載體因此而充斥著事態、利益和規則而看不到人。對職業道德教育來說,這一哲學基礎產生如下后果。首先是道德的意義被僭越,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具化”傾向明顯。規范倫理學將道德教育看作是以人接受規則為目的的教育,使道德失去本有價值的同時也使道德教育成為一種“工具性”的存在。故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形式枯燥、缺乏激情,學習只是一種單向性規則灌輸。其次是道德與人的割裂致使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主體”缺位,教育虛而不實,缺乏核心與重點。規范倫理學將道德的基礎建立在責任或效益上,以此確定道德上的善、正當與合理,進而形成了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的基本方法。道德價值的去“人”化必然會割裂道德與人作為道德意義載體的內在聯系,使職業道德教育從根本上成為一種充滿義務、責任的規則性教育,而規則性教育的內容具有靜態、片面、非系統性等特性,所以大學生一旦在職業實踐中運用起來出現與書本不一致的情景時,將深感教育內容的虛浮而喪失寶貴的學習興趣。
2.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回歸德育本真的倫理學思考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要回歸德育本真就是要矯正現有的規范式道德教育,以德性倫理學為指導,重塑教育思路與理念。德性倫理學的興起是基于對主流倫理學的強烈質疑,它將生命、生活與道德緊密關聯,注重道德行為中的人生體驗和個體感受,關注品質與選擇,強調道德存在在人身上所形成的穩定品性,從而凸顯其理論的鮮活性、實在性和教育性。德性倫理學的代表人物哲學大師斯賓諾莎認為:“就人的德性而言,就是指人的本性或本質,或人所具有的可以產生一些只有根據他的本性的法則才可理解的行為的力量。”可以看出,保持道德價值的本質在于探索道德價值形成與人格的關系,一旦道德價值的載體定格于人格,德性即可理解為支配人意愿行為的品質或人的一種本質力量。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己任的德性倫理學必然主張道德教育中把人格作為道德的載體,從而為道德教育尋找到了核心和重點。進一步說,道德教育的價值就是幫助人們生成能夠向善、行善的人格和品性,從而促進人的發展。“人格”成為了下一步考察的重點,大哲學家舍勒認為,“人格是連續的現行性”,他告訴我們:人格不是靜態和僵化的,而是一種動態的、流暢的、活的東西,人們在對道德的學習和實踐中自身存在的人格會不斷更新變化。人格發展的連續性說明道德價值也具備動態特征,一旦人被置于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人格和品性自然會成為教育的焦點,規則、義務的灌輸也僅能為此目標服務。在道德實踐中,人是主體,主體實踐著“真、善、美”當然也體驗著“真、善、美”。德性倫理學指導的道德教育所生成的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道德人,其人格力量成為了道德的本質源頭,且完全融入到主體存在的整個精神結構層面,即使主體的物質軀殼消亡,其精神力量仍然發揮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分支,不可能完全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為了緩和并最終徹底解決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危機,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在意識上必須關注大學生本身,關注他們人格發展的體驗與需要;在方法上強調“以人為本”,刻意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大學生的主體精神;在實踐中緊密貼近社會現實,開拓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教育的內化效應。
三、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回歸德育本真的理念與方式創新
1.在意識上關注大學生人格發展需要,通過幫助大學生深刻體驗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培育職業情感,認知職業道德
俄國學者季塔連柯認為:“如果知識不在人的感性體驗、偏愛和需要的烈火中熔化,任何的道德規范、義務、禁令等知識都不能保證個人道德上的可靠性。”強化大學生對職業的價值體驗,努力培育他們的職業情感能夠順利的將職業道德要求有效內化,滿足大學生人格發展需要。為此,在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深刻體驗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十分必要。首先,體驗職業的社會價值就是要通過大學生的職業實踐提醒他們理解和認識自己從事的工作能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貢獻,培育職業的社會認同感。其次,體驗職業的個人價值就是要教育學生在職業的理論學習和實踐中自覺自愿的將身心投入其中,體會發揮自己才能和優勢后的職業成功,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職業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機遇的同時也會帶來嚴峻的競爭和挑戰。最后,在教育實踐中,這些職業情感的培育很難通過框框條條的機械背誦以及抽象觀點的宣講而收獲,這些傳統方式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不同專業對應的職業情感是具體的,各專業課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和學生實踐中,分析職業行為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說明職業道德素養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利益、組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時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也可以通過大量實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如闡述會計信息失真、商業賄賂、偽造產品信息等職業失德行為的危害。
2.在方法上強調“以人為本”,幫助大學生將個人發展的需要與職業發展的要求有機融合,培育大學生的主體性職業精神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本真在于對大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回歸。因此,培育大學生的職業道德首先要思考作為主體的大學生,他們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對于這個群體來說,什么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職業道德在滿足他們根本需求,實現他們最高價值中將起到怎樣非同尋常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告訴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高素質大學生來說,個人的發展更多的體現在未來事業的發展上,謀求生存、服務國家、建功立業、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思政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將個人發展的需要與職業發展的要求有機融合,強調職業道德在個人發展和職業進步中的關鍵作用,依據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突出培育“四種精神”即敬業精神、誠信精神、協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在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當中,敬業精神是基礎,最能體現出職業道德對發展經濟、服務社會、造福民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誠信精神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社會整體的精神文化素質,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立;協作精神是保障,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培育學生的協作精神,既是對現代化大生產分工協作的一種呼應,也是幫助他們意識到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通過同心協力的合作,爭取雙贏、多贏,求得事業的發展是一種極其強烈的成功體驗;吃苦精神是根本,意志力、忍耐性差的獨生子女是大學生群體的主力軍,大學生需要學會放下架子從基層做起,少講條件和實惠,多講實干和奉獻,刻意鍛煉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以此作為打造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根本要素。四種精神的培養應成為大學生鍛造自我的自覺行動,可以通過軍事訓練、社會調查、“三下鄉”活動、參觀考察、企業實習、民情體驗、志愿者服務等各級各類主題活動和實踐平臺將四種精神融入到大學校園文化之中,成為一種穩定而持續的大學精神。
3.在實踐中緊密貼近社會現實,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道德的精神典范,以校企合作為紐帶構建體現職業特色的新型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在道德教育中,典型示范、精神引領的作用十分重要。就培育職業道德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反思社會現象、領悟職業精神、形成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例如,結合專業特點,組織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研討會、辯論會或演講比賽;聘請職業精英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相應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進行有說服力的詮釋;邀請英模人物、學校具有突出成就的校友和走出校門不久的優秀畢業生來校現身說法向大學生暢談他們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心得體會;組織學生到一些管理規范、誠信度高、社會聲譽好的企事業單位觀摩、學習和實踐,親身感受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開展職業生涯再設計活動,將職業道德的實際內容融入其中,使自己的發展規劃更加全面有效。
當前大學生職業道德建設離不開校企合作這一重要平臺,關鍵在于將企業的經典文化與大學的校園文化對接,以此構建體現職業特色的新型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研究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的典型案例,吸納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如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回報社會的企業精神,平等、友好、和諧的合作意識等與校園主體文化思想對接。二是在企業物質支持和精英參與的條件下主辦一些介紹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的刊物和網站,在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實踐工作的用品與服裝設計、校園建筑的布局創意等方面考慮學校的專業特征和學生未來的職業特征,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體驗職業感受和專業思想,努力營造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校園氛圍。三是與優秀企業進行全面深層次合作,建設一流的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突出職業性、行業性和技能性等特征,全力培養一批深入企業或生產一線,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知識新、技能強的專業實訓教師,為幫助學生培育良好職業道德提供一流的硬件條件。四是學習企業先進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學校各方面規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職業道德本身就帶有約束、限制、嚴格要求等內涵,有效的校園制度對大學生培養克己奉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具有較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