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寓倫理道德教育于教學之中
張廷勇
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思維活躍,易接受新鮮事物,為此,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生物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觀念的培養很有必要。
1.樹立生態道德觀
生態道德觀是人們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對是非、善惡、榮辱的認識、判斷和評價。生態道德觀,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對待生態問題的態度。
結合生物教學知識,在知識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加強生態道德觀念的培養。
1.1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原理,使學生認識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認識植物對人類乃至自然界的重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認識保護植物,植樹造林,綠化環境是一切生命之基的生態道德價值觀。
1.2在生態系統的學習中,通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及生態平衡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存在著其固有的內在的平衡,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有效規劃自己的活動和控制自身的行為,避免破壞自然整體平衡,才能保證人類發展的健康,安全和持續,從而形成動態的、生態學的、平衡的自然生態觀。
1.3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中各生物成分的動態分析,使學生形成各種生物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生態整體觀。
1.4通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員,雖然能夠適應和改造生態環境,但從根本上講人類必須要依靠生產者提供的生態資源,擺脫不了生態環境中錯綜復雜的關系,人類與自然處于一個統一整體之中,但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又被自然所征服,因此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共榮的思想應該是人類價值體系的中心,追求人類活動與自然協調是人類最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1.5隨著地球人口劇增和社會工業化程度加重,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大規模無節制的消耗自然資源,嚴重的工業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資源利用不當,草場遭破壞,森林被砍伐,從而造成全球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地球所能維持人類生存的能力正在衰減。為此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浪費,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控制和治理工業污染,搞好環保宣傳,增強全民環保意識,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世界觀。
2.生物技術與生命倫理道德觀
生命倫理的興起反映了社會對新技術的使用要進行社會控制的要求。
由于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生物醫學技術迅猛發展使人文倫理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與挑戰,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強烈沖擊,帶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人們要求這項技術的使用符合人類道德價值觀念,限制濫用,鼓勵優化利用。 2.1克隆羊
1997年,“克隆羊”的問世,是20世紀生物遺傳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體現了人類智慧的光芒,但同時人們擔心這項技術會不會用于人類自身,一旦“克隆人”成為現實,現存人類將難以避免一場生存危機。
“克隆人”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接受了低等動物的這種無性生殖方式,無疑是人類的倒退,影響著人類的進化,克隆技術的濫用有悖于社會倫理,人類的尊嚴將蕩然無存。同時,對人類自身的生存也構成巨大威脅。人類所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規則、生存法則、法律制度等都將受到巨大沖擊,動搖人類生存的社會基礎,人類生命將無神秘、燦爛、美好可言。
2.2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標是把人的46條染色體上的基因都畫出來,不僅從整體上闡明人類遺傳信息的組成,而且要識別人類基因的結構,包括所有與生殖有關的遺傳疾病及其若干有遺傳背景多因素疾病的相關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和表達調控方式,破譯生命之書在人類掌握自身密碼之時,也潛在地引發倫理道德問題。
如果有人想根據自身愿望來選擇未出世孩子的特征,這種人為干預就會打破自然生殖規律,使生命的產生具有“人為”的色彩,從而改變傳統的生育觀念,使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迎來新的挑戰。
2.3轉基因生物
轉基因生物是指在生物自身基因組中帶有用轉基因技術插入的外源基因。生物個體能將它傳遞給后代,并表現出該基因的生物活性,轉基因生物回歸自然必須帶來風險。
人類歷史上為戰勝一些危害人類及牲畜健康,導致可怕疾病,傳染性極度強的細菌曾經付出過巨大的代價。一旦這些惡魔對抗菌素具有了抗藥性,后果不堪設想。
生物技術作為一項現代技術,將給人類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希望生物工程可以解決人口、資源、能源、糧食、環境5個全球性危機。這將是一次人類求索生命奧秘的革命。但科學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難免給人類帶來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有時甚至會對社會倫理價值觀帶來深遠的影響。試管嬰兒、人工授精、安樂死、遺傳疾病檢測、基因工程藥物的使用,器官移植等等都涉及到社會倫理道德觀,倫理學追求真善美,時刻提醒人們無論什么研究都不要違背人類的初衷和美好的價值觀,倫理學不阻礙科學技術的進步,但它能不斷呼喚和矯正科學的“跑偏”和人類的良知,只有建立起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才能使科學走向美好的未來。因此,為了控制遺傳工程技術被濫用,應盡早建立一整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