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未知
【內容提要】道德是社會生活中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它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最能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興則民族興。而當今的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不能令人滿意,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祖國的未來健康成長,從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摘 要 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關 鍵 詞】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實踐
【正 文】 2004年5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為了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本文擬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如下: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缺陷的表現及原因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從總體上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是好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積極進步、健康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等等。但是在重智輕德的人才觀、文化產品審美錯位等因素的影響下,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也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其道德行為也令人擔憂。我們知道,外在行為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狀況的重要指標,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道德狀況時,往往從他的行為開始。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道德失范的例子屢見不鮮。在這里,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釋,可以清楚地表明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首先,我們來看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表現。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告之: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等等。但是,我們的一些青少年是如何表現的呢?《人民日報》上曾有一條消息:在押犯人呂某,14歲,因逃學上網吧,媽媽到處找,結果把他惹惱了,他趁媽媽一個人在家時,向她掄起了菜刀……近幾年來,孩子弒母的事例明顯增多,如果說這是極端的例子的話,讓我們來看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瑣碎事情上孩子們的表現:在中國城市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研究中,調查了10歲—14歲少年兒童從事家務勞動的狀況,結果發現,相當多的獨生子女不干家務或很少干家務,僅有11.6%的孩子經常打掃衛生、整理房間,63.2%的孩子從沒洗過或很少洗衣服,38.6%的孩子從沒買過或很少買過東西,48.1%的孩子從沒做過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家務勞動。孩子每日的平均勞動時間僅11.32分鐘。而且在餐桌上我們會時常看到孩子總是坐在上座,一家人圍著他,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時地給他夾菜,他竟連一句“謝謝”的話都沒有,他認為是理所當然,做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缺乏責任感。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未成年人在學校中的表現。從上學開始老師就會告訴學生:要遵守文明禮貌、相互尊重、誠實守信、不說謊話等道德原則,但是我們的青少年是如何表現的呢?我們曾作過一項調查,調查中當我們問及學生“在考試中你的朋友請你幫忙時,你該怎么辦?”回答這一問題時,有29.9%的學生選擇“設法幫助自己的朋友”,有29.5%的學生表示不知該如何辦?事實上,部分學生不顧學校的三令五申“互相幫助、協同作戰”;在問及學生作弊現象時,32.4%的學生認為很普遍,4. 2%的學生認為“作弊”是取得好成績的捷徑。在調查中有46.1%的被訪未成年人認為“誠實就意味著吃虧”。學校當中學生拉幫結派、打架斗毆、頂撞老師等不良行為時有發生。這些行為讓我們深思和擔憂,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應值得教育者去深思。第三,我們看一下未成年人在社會中的表現。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到了社會上就應相應地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就意味著對紀律、規章、法律、法規等社會公約的尊重和敬畏。有關法律明文規定未成年人不宜進入一些歌舞廳、游戲廳、錄像廳等文化娛樂場所,而我們的一些未成年人卻不顧法律的禁止去這些地方消費。這些場所是暴力、色情等有害文化的重要傳播地,未成年人長期在這種環境中活動,容易接受不良因素刺激,受到引誘而違法犯罪。調查分析,近年來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以盜竊、搶劫、強奸等暴力犯罪突出,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全國青少年學生中,平均每分鐘就會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種種行為讓我們感到震驚,引發我們的思考。原因何在?我們還是從家庭、學校、社會幾方面逐一探討。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家長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越來越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在家庭倫理道德建設方面還有不少的問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有些父母自身素質差,對孩子期望過高,管教過嚴。在教育子女方面誤認為“棍棒之下出人才”、“孩子面前無民主”。他們“望子成龍”心切,為了孩子早日成才,采取高壓手段。 (2)一些父母行為不檢點,自身形象不佳,對孩子放任自流。未成年人模仿性強,如果父母不給他們作表率,未成年人很有可能模仿父母的不良行為,比如喝酒、賭博等。 (3)一味追求學習成績,忽視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的家長只注意子女的分數,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另外,在許多家庭中對子女過分的溺愛、父母畸形的高消費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滑坡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要想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1.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有關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上進心等內在素質的形成上,有3/4來自家庭教育。因此要想治孩子的“病”,首先應該治家長的“病”。 (1)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從父母那里觀察學習而來的,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誠實守信,父母不能帶頭說謊;檢點自己的言行,加強道德修養,注意自身形象,優化自身道德人格,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 (2)建立良好的家規家風。父母在家中要有平等民主意識,不搞家長制,一言堂;要尊重孩子,不可隨意打罵;家庭成員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要保持樂觀、開朗、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氣氛,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2.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學校應該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實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1)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想著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眼睛只盯住優生,而對差生不屑一顧,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熱愛自己的學生、言傳身教、教書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2)力戒形式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內在素質,不是演給別人看的戲。現在一些學校中搞社會公益活動時總是貼標語、掛橫幅,大張旗鼓地造聲勢,而實際收效卻不大。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要著眼于學生行為和意識的培養。 (3)要營造良好的道德實踐氛圍。未成年人具有模仿的特性,如果學校對一些道德品質高的學生給予鼓勵,學校也相應地組織學生進行道德實踐活動;規范一些道德紀律條文,使學生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不良因素,全社會各部門、各組織、各單位應該加強各方面的組織和管理,為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1)加強宣傳和引導。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和各級各類未成年人活動陣地的作用,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規律,使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美丑、善惡,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2)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對歌舞廳、游戲廳、錄像廳應加大治理力度,堅決取締各類非法社會文化場所。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部門嚴禁播放和出售渲染兇殺、暴力和不健康內容的文化產品,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加強和完善社會法制建設。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通過法律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法律、懂得法律,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識和觀念,使之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我們的學校、家庭、社會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引導和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都一定要十分精心、十分專心、十分耐心地關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使未成年人在教育的“黃金階段”里,受到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