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宜注入的基本觀念
佚名
【內容提要】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植入和普及“感恩”的觀念,是幫助其確立正確人生觀的基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牢固樹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觀念,是幫助他們確立正確價值觀的根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牢固樹立“習得關愛、學會包容”的觀念,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世界觀的前提。
【摘 要 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關 鍵 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生命觀
【正 文】
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所在,這是毋庸置疑的共識。要想青少年擔負起歷史和民族所賦予的重任,則思想和道德教育是第一位任務。思想道德教育搞得好壞與否,直接關系到青少年自身對責任和使命的體認,關系到他們是否能擔負起完成新的偉大任務的歷史使命。只有在青少年教育中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把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幾個基本觀念貫徹到青少年教育中去,并在此基礎上,再展開其他的有關的教育,才是是具體可行、能夠操作的方法。
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植入和普及“感恩”的觀念,是幫助其確立正確人生觀的基礎
生命是大自然在無限的時空發展過程中所孕育和創造的奇跡,是自然的驕傲。作為自然之子,生命自身的存在和繁衍直到人類的誕生,也同樣是生命自身的奇跡和驕傲。而人類從動物中分化,又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存在體系和環境,同樣也是人類幾十萬年來經過無數生命殘毀,經過自然和社會血與火的洗禮后所留存下來的奇跡和驕傲。每個個體生命的誕生又往往是母親歷盡千辛萬苦,經歷生命的“涅槃”并在多少人的保全之下,才得以成長壯大的。
與此同時,人類作為“類存物”的存在,決定著每個個體的存在都以其他個體的存在為前提,都以其他個體的發展為前提。因此,對自然、對生命、對人類、對父母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感恩”應當而且也必須是人生啟蒙教育的第一內容。
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會快樂而堅強地生活而不是抱怨和憤懣生活的不公平;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會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恪守我們文化和精神的血脈承傳;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會尊老愛幼、謙忍禮讓,而不是恃強凌弱、冷漠無情;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會愛護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不是輕賤和踐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精神中,關于“感恩”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貫穿于人生教育的始終。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羊羔跪乳、義鴉反哺,身體膚發受之父母、不得隨意割舍,點滴之思當涌泉相報等等俯拾皆是。
在我國,感恩教育在建國以后也曾經一直持續著。對于黨和毛澤東主席個人的感恩教育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雖然從內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不妥之處,可是它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卻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后拜金主義和物質本位觀念的泛濫,加之全社會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一段時期內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使得感恩教育被完全拋棄,感恩的觀念和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消失,人們似乎把感恩戴德視為不識時務和不諳世事,因此感恩的思想和觀念已成為“城南舊事”,遠遠地留在過去的記憶中了。
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牢固樹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觀念,是幫助他們確立正確價值觀的根本
人生的第一要義是生存,生存的目的就是維持和延續生命。失去了生命的存在,一切都無從談起。生命的完整歷程本身就是一首生命的輝煌贊歌。只有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人,才可能熱愛生活,從而熱愛生育養育他(她)的父母和親人,熱愛他(她)的民族和國家,成為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益的人;才可能胸懷仁心仁術,進而對人類和社會有所貢獻。
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一)尊重和熱愛自身的生命
也許很多有識之士會認為,現在的人已經很自私了,為什么還要把尊重和熱愛自己的生命擺在這個大題目下的首要位置?我們認為一個不懂得尊重和熱愛自己生命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去尊重和熱愛其他的生命的。同時反過來講,一個人只有首先自己尊重和熱愛自己的生命,才能使別人尊重和熱愛你的生命。而你的生命也只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熱愛,才能是真正意義上被尊重和熱愛的生命。因此,我們這里所講的尊重和熱愛生命,更注重的是教育青少年以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去熱愛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其真諦在于使自己的生命成為對自身和家國與社會有意義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因為一個人如果真正尊重并熱愛自己的生命,他就不會使自己的生命歷程暗淡無光,他就必然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發射出盡量奪目的光彩,而這樣的光彩只有在為家國和社會的奉獻中才可能迸發出來,因此,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并熱愛生命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說,就一定是一個對家國、民族和社會有益的人。
此外,現在社會上許多年輕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輕者吸毒自殘,重者輕生自殺,更有甚者視生命如兒戲,直至以身試法,成為亡命之徒。有鑒于此,我們提出首先尊重和熱愛自己的生命,就是希望教育廣大青少年要愛護和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可游戲人生,視生命如草芥。
(二)尊重和熱愛他人的生命
人類的歷史從今體的角度看,可以說是每個個體生命長度的集合。一個個體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是人類無數的個體生命的長度的集合,就譜寫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匯集成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講“修齊治平”,其實質就是說,一個尊重和熱愛他人生命的人,就必須首先是一個對家庭和社會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而對家庭和社會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基本動力,就是來自于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尊重并熱愛他人的生命,不是一句云淡風輕的空話,而是體現在實實在在的對他人關心與愛護的過程中的。這其中不僅包括對家庭、他人、集體、民族和國家的點滴關愛,還包括對家庭、他人、集體、民族和國家的所應承擔的各種義務和責任,更包括為家庭、集體、民族和個體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但同時我們在這里要強調的是,過去在這方面的教育往往是一邊倒,就是過多地強調個體為他人、集體和國家的付出,褒揚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宣傳的是公而忘私和無私奉獻,而把個體生命自身的存在和價值化為子虛烏有,把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肯定拋在九霄云外。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個體為社會、為國家、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這樣的奉獻和付出缺少現實的根基,也使得這樣的榜樣可望而不可即。實質上,對于大多數的個體而言,能夠做到在利他的同時也能夠利己,在利己的時候也能夠不損他,在個別的情況下做到完全的利他,就已經是比較現實而可行的選擇了。
(三)尊重和熱愛所有的生命乃至整個自然界
這是個大而化之的命題。我們這里要強調的不是一種無原則的純粹的宗教狂熱式的普適性的“愛”,而是在前兩個命題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我們生存的環境和自然界的保護與關愛。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均資源占有率極其低下的人口大國來講,我們就更應該注重教育我們的青少年在思想意識中深深根植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就必須教育我們的子孫后代有強烈的環境憂患意識,養成高度自覺的資源、能源的勤儉節約意識。而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學校課堂的教育內容上出現了很大的失誤。這個問題并沒有在教材的編寫者中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才會出現我們一方面大講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而另一方面,我們以驚人的浪費和巨大的物質資源消耗來換取我們的粗放式的所謂高速度的發展。這個問題也許不能完全歸責于教育內容的失語和缺位,但是不能說這和我們的教育沒有關系。實質上,如果我們的教育者和教育決策者也把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作為進課堂、進頭腦的重要內容加以考核與評估的話,那我們培養出來的青少年何愁沒有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那么他們在日常的行為和未來的工作中就一定會時時刻刻貫徹這樣的意識和觀念。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尷尬局面是:一方面我們大講資源和能源的危機,另一方面,校園里水、電以至于糧食和各種學生用品等等的浪費令人震驚和痛心。而他們以目前這樣的思想意識進入社會的話,我們還能指望他們為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做點什么呢?
質言之,尊重和熱愛所有的生命乃至整個自然界,首先就是要保證它的存在和延續,失去了這個根本的前提,一切的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因此,在廣大青少年中牢固樹立尊重和熱愛所有的生命乃至整個自然界的意識,才是我們最應該解決的當務之急。
三、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牢固樹立“習得關愛、學會包容”的觀念,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世界觀的前提
(一)習得關愛
現代社會物質主義甚囂塵上,金錢和商品拜物主義盛行。科技至上和技術第一的觀念使社會中物的法則悄然替換了人的法則,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道德法則讓位于物質對等交換的法則。人越來越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疏離成為一種必然,加之互聯網在整個社會的普及,更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疏離。與此同時,我國現在的一代青少年,尤其是生活在城鎮中的青少年,多是在20世紀的80至90年代出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享有了太多來自于家庭和社會的不對稱的關愛,而少有習得對他人的關愛。因此,自私、一事當前先考慮自己,不顧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