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游走在“高尚”與“平庸”之間—當代青年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育選擇

未知

【內容提要】本文依據山東兩次(1999,2003)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結果,對當代青年面臨的道德困境進行了粗略的分析,針對游走在“高尚”與“平庸”之間的當代青年道德狀況,對構建和諧社會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契合點”和道德教育的選擇與提升進行了探索。

【摘 要 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正 文】

一、當代青年的道德困境

從道德層面評價當代中國青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一則對這個當今世界最龐大的、內部差異最大的青年群體根本不可能作出統一的判斷;二則在他們身上集中了太多互相矛盾的東西。2003年對山東8000多名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青年都有追求“完美人格”的強烈愿望,70-80%的調查對象參與過公益捐助和志愿行動,青年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支撐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力量;但調查結果同時顯示,青年也是各個生活領域中最“不拘小節”的人,現代人所有的道德缺陷,在當代青年身上都有突出的表現。游走于高尚與平庸之間的當代青年,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自我身心和諧的過程中,還將經歷漫長的道德困境和艱難的道德選擇。

——公共生活領域,青年積極踴躍投身社會公益事業,但1至3成調查對象坦承“經?!被颉芭紶枴边`反公共道德 青年在社會公益事業中表現上乘,起到了引領風氣之先的作用。在希望工程、扶貧幫困行動和其他公益活動中,各界青年都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本次調查結果顯示,74.19%的調查對象為希望工程捐過款;82.89%的調查對象為貧困地區捐過款、物;74.02%的調查對象為本單位困難同事捐過款、物;62.23%的調查對象曾經為本地區公益事業捐過款。與1999年的同類調查相比,參捐比例雖然略有下降,但考慮到近年來貧困人口迅速減少和減災成效顯著的實際情況,這一捐助比例即便與發達國家同類數據相比,也是相當可觀的。至于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的青年志愿者行動,絕大多數調查對象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活動的骨干。70.42%的調查對象“經常參加”、“偶爾參加”或“有時參加”青年志愿行動。 青年中違反公共道德的不良行為比例之高令人遺憾。接受調查的青年19.97%承認在商場會經?;蚺紶杹y扔廢棄物;24.1%承認在辦公室會這樣做;29.12%的青年在公共汽車上會這樣做;36.54%的青年在車站碼頭會這樣做;43.74的青年在電影院會這樣做;47、57%的青年在大街上會這樣做??梢姡谟腥吮O督和無人監督的場合,或監督力度不同的場合,青年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差異。 對本次調查列出的13種常見的社會現象,青年對個人行為做出了如下評價(見表1)。 表11999-2003年青年對13種涉及公共道德的個人行為評價(%)年份1999年 2003年 兩次調查升降情況 你是否有過下列行為: 經常 偶爾 交通路口闖紅燈 2.9236.16 60.926.74 41.5651.69 +9.23 在文物古跡上涂抹刻畫1.35 6.77 91.882.70 10.6586.62 +5.26 在禁煙場所吸煙 2.0917.94 79.973.04 11.4085.55 —5.58 隨地吐痰2.0228.73 69.263.41 26.3170.27 —1.01 在公共場所喧嘩 2.6124.49 72.893.11 24.4872.34 —0.55 不孝敬老人 1.19 6.71 92.102.64 8.70 88.66 +3.44 欺騙他人2.8718.24 78.892.72 16.1381.15 —2.26 見死不救2.30 7.90 89.802.96 10.9386.11 +3.69 隨地亂扔果皮紙屑2.4532.95 64.593.41 29.1067.49 —2.89 損壞公物1.7112.57 85.722.24 12.6485.11 —0.62 攜帶易燃易爆品乘車 1.37 7.41 91.222.56 9.48 87.95 +3.27 見義勇為11.63 38.10 50.268.97 34.3856.64 —6.38 助人為樂42.56 42.12 15.3332.3640.1727.46 —4.9 比較兩次調查青年自報的日常行為,我們可以感覺到,通過預防“非典”大規模的宣傳教育,青年的個人衛生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在禁煙場所吸煙的少了,隨地吐痰的少了,亂扔生活垃圾的人少了;但是,違反交通規則、在文物古跡上涂抹刻畫、不孝敬老人、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乘車等行為反而有所增加。 青年對整個社會基礎文明水平評價不高。比較1999、2003年兩次調查中青年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我們發現青年對整個社會基礎文明的評價低于自我評價水平。與1999年調查結果相比,2003年青年認為近年來違反社會公德行為增加的比例都上升了5-12個百分點,其中,認為“欺騙行為”增加的比例上升了11.94%,認為“闖紅燈行為”增加的比例上升了8.39%,認為“不孝敬父母的行為”增加的比例上升了8.17%;雖然認為“見義勇為行為”增加的比例也上升了5.03%,但認為該行為減少的比例同時上升了23.31%;認為“助人為樂行為”增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了13.25%。 面對金錢的誘惑和生死考驗,相當一部分青年不隱瞞自己的猶疑和膽怯。在回答“如果你拾到較多的錢物將如何處理”時,57.87%的青年選擇了“就近交警察或等候失主”;28.81%的青年表示“要根據情況而定”;7.93%的青年明確表示要“據為己有”。顯然,自認為能夠做到拾金不昧的人在調查對象中占微弱多數,近三成的青年在做出決定之前會遲疑、猶豫,少數青年會毫不猶豫地將別人的財物據為己有。 在分析公共場所圍觀歹徒行兇的社會現象時,28.16%的青年選擇了“認為與自己毫無關系”;21.12%的青年選擇了“別人不管,自己也不管”;21.21%的青年選擇了“怕重傷致殘后無人承擔生活醫療費用”;7.14%的選擇了“擔心自己死后親屬無人照管”;11.63%的青年選擇了“怕死”。約三成青年擔心見義勇為可能產生的對個人和家庭的不利后果,表明我們的社會對見義勇為行為的社會保障還沒有進入制度層面,增添了人們主動干預社會危機事件的后顧之憂;近半數的青年選擇了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一成多的人選擇“怕死”,則表明在生死關頭社會公德心的缺失。

——職業生活領域,青年充滿通過奮斗改善自己生存狀況的激情,但行為選擇更多地受利益驅動而不是道德制約,功利主義色彩濃厚 青年對自己的職業生活期待不斷上升。在回答“以您目前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您認為自己的年收入應當多少才合理?”的問題時,8.3%的青年選擇了10萬元以上;11.11%的青年選擇了5-10萬元;13.67%的青年選擇了4-5萬元;7.41%的青年選擇了3.5-4萬元;13.73%的青年選擇了2.5-3.5萬元;22.68%的青年選擇了1.5-2.5萬元;只有不足兩成(18.88%)的青年愿意接受濟南市目前的職工平均工資標準。而接受調查的在業青年,82.56%的人自報2002年的實際收入水平,不超過本市人均工資收入。兩者之間的差距相當大。在選擇具體工作時,28.29%的青年首選“有發展前途”,21.87%的青年首選“收入高待遇好”,19.3%的青年要求“工作穩定有保障”,還有不少青年要求“在職責范圍內能自己做主”(6.84%),“工作舒適清閑”(4.32%),“工作地點離家近”(4.62%)等等。對于處在職業生涯起步和發展前期的青年,這種收入期待和對工作條件的期待近乎奢望。 多數青年在職業生活中充滿奮斗的激情。面對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更加激烈的競爭,為了得到理想的工作,多數青年都有主動適應挑戰的心理準備。調查中,70%的青年表示自己愿意“在本職工或其他領域進行發明創造”;四成以上的青年參加過學術、學科競賽或技術比武、小發明小創造活動;54.89%的青年表示要“努力完善自己,更好地適應”,31.05%的青年表示“有壓力,但要想法適應”,8.02%的青年感到茫然,只有5.39%的青年表示“感到壓力很大,聽憑擺布”。 當所在單位和部門發展遇到困難時,多數青年會選擇轉移或逃避。面對“如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你所在的單位和部門效益不好時,你將做何選擇”的問題,各界青年給出了以下回答(見表2)。 表2當本單位和部門效益不好時,各界青年的選擇(%) 選項 去外企 更加努力甘苦與共 去私企 去機關事業單位 自己創業 進修學習再圖發展 其他 職業 公務員9.09 20.38 3.77 18.1115.0925.667.55 國企員工 7.96 28.84 4.21 10.3013.0228.195.43 民企三資 16.14 20.18 4.04 13.7210.4932.29 0 鄉企員工 10.98 17.56 10.98 10.9816.4624.157.68 商業服務 12.61 25.22 3.15 13.7612.0426.084.78 科教文衛 7.75 29.88 3.32 10.33 7.3837.992.95 私營個體 7.88 15.77 10.515.2618.9332.853.94 農民 11.12 30.07 8.248.5617.3017.302.47 外出務工 2.63 31.53 6.755.2614.4530.226.75 大學生 12.84 24.76 5.27 11.24 9.6326.146.65 中學生9.45 31.41 6.26 11.29 6.9924.053.31 總體 9.66 27.67 5.35 11.6311.2227.855.54 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愿意和本單位本部門甘苦與共、更加努力工作的比例略高于1/4,不同職業類別的青年排序有著明顯的差別??平涛男l工作者、私營個體從業者、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員工、大學生、商業服務人員、公務員、鄉鎮企業員工首選進修學習、再圖發展。外出務工青年、農民、國企員工、中學生首選加倍努力工作,甘苦與共。相比較而言,首選與本單位甘苦與共的青年多屬于在職業發展中選擇余地本身就比較小的青年群體。這說明隨著自身素質提升、選擇余地擴大,越來越多的青年不再把“忠于職守”看得很重了,他們在選擇去留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職業崗位“能否滿足我的需要”。

——在家庭生活領域,注重親子義務、對婚姻和兩性關系強調自己的感覺而不是責任,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力繼續弱化 由于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的長期熏陶和親身感受來自長輩的關愛與呵護,當代青年對于孝敬父母的責任意識非常清晰。37.07%的人對身邊不孝敬老人的人持鄙視態度,甚至不愿與其交往;57.49%的人表示對身邊不孝敬老人的人,要在交往中予以規勸,兩者合計為94.56%。當回答“您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時,青年依次選擇了“抽時間與父母交談,盡可能幫助他們”(56.44%),“人越老越像小孩,哄他們開心就行”(16.74%),“有時打個電話或周末去看看”(15.78%),“定期給父母錢”(2.94%),“依賴父母并啃老刮老”(1.05%)。雖然定期給父母錢的比例看起來非常低,是由于絕大部分調查對象的父母是有經濟能力的城鎮職工,占調查對象8%的農村青年的父母也尚未失去勞動能力,因而該項指標不能作為孝敬與否的決定性條件。因此,以上兩組數據可以證明絕大多數青年不僅意識到孝敬老人的責任,而且在生活中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日常觀察和本次調查數據均證明,在子女撫養、教育問題上,當代青年的標準和責任感超過了自己的長輩。關于子女的教育和未來的人生道路,80.6%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上大學讀碩士博士,當高級人才”,為了這樣的夢想,他們不惜付出一切可能的代價,甚至包括犧牲自己的事業;只有7.13%的青年表示,孩子可以“念中專、搞技術”;7.29%的調查對象選擇“念小學早掙錢”;4.98%的青年選擇了“只要能掙錢,小學也可以不念”。 在婚姻和兩性關系中,青年更重視自己的感覺而不是責任。對于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的青年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在2003年的調查中,超過半數(51.34%)的青年對婚前性行為持肯定態度,比1999年上升了10.66%;一成以上的青年認為婚外戀“無可指責”;60%以上的青年把解除婚姻關系看作現代社會的正常現象,主張“合則聚,不合則散”,認為應當為家庭責任選擇不離婚的比例明顯下降。大多數青年不愿意為了責任而在感情上“委屈”自己。這種態度所包含的關注婚姻質量、尋求婚姻生活的更高層次的和諧的價值取向,固然會導致一些有意義的努力與探索,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規范約束,也會給當代青年的家庭生活乃至社會安定帶來負面的影響。

——多數青年認同“四有新人”的人格理想,但自我塑造的信心相對不足 大多數青年肯定社會倡導做“四有新人”的必要性。調查中,認為提倡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很有必要”的達到50.77%,認為“雖有必要但難以做到”的比例為19.83%,鑒于即便認為“難以做到”但仍然肯定“有必要”,所以,認可“有必要”的青年合計超過了70%,表明多數青年能夠認可把四有新人作為社會倡導的理想人格。 青年對塑造“四有”人格的信心有著明顯的職業差異(見表3)。 表3不同職業的青年對提倡做“四有新人”的看法(%)選項 很有必要 雖有必要但難以做到 太政治化,不可能實現 人應當自由發展不應該約束規范其他 公務員 57.74 13.58 9.06 10.577.55 國企員工51.04 21.91 9.37 12.303.75 民企三資40.36 16.95 11.30 28.254.04 鄉企員工42.80 14.27 13.17 14.27 14.27 商業服務52.45 17.77 6.02 19.493.44 科教文衛59.75 21.39 5.16 9.592.58 私營個體42.04 23.65 14.45 13.145.26 農民46.54 24.71 8.24 4.534.53 外出務工48.61 23.65 9.20 14.453.94 大學生 44.94 22.47 9.63 15.826.42 中學生 49.69 16.93 6.38 19.266.01 總體50.77 19.83 8.52 16.265.94 認為提倡做四有新人“很有必要”的比例,高于總體平均水平的有科教文衛工作者、公務員、商業服務業青年和國企青工,其他職業領域青年的選擇都低于平均水平;私營個體從業青年、農民、外出務工青年、大學生、國有企業青工有3成以上認為“做不到”或“不可能實現”,對塑造“四有”人格明顯缺乏信心;不同意用“四有”要求規范個人行為的青年超過了調查對象的15%,其中民營、三資企業青年接近三成。從總體上看,科教文衛工作者、公務員、國企青工對做“四有新人”的認同率比較高,民營三資企業的青年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面臨更多的困惑。 日常生活中,選擇奉公守法的青年占絕大多數,但少數青年會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本次調查顯示,在處理個人的重大問題時,78.29%的青年會考慮是否符合法律規范;80.63%的青年在處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時會這樣做。但回答“如果行賄能解決您目前的問題,您是否會行賄”時,只有31.51%的青年表示自己“肯定不會”,39.16%的青年表示“依情況而定”,14.83%的青年“肯定會”去行賄。在對入黨動機的選擇上,54.76%的青年選擇了“為共產主義奮斗”、“培養自己成為高層次的人”、“接受黨組織教育更好地工作”;20.21%的青年選擇了“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歸屬感需要,思想上找寄托”;也有23.21%的青年坦言“入黨能進入仕途”和“入黨有實惠,可以名利雙收”。這一調查結果與選擇信仰實用主義的比例高度吻合,顯然并非偶然。 以上分析顯示,當代青年的道德狀況和價值取向既不乏積極向上、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高度吻合的因素,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憂慮、與和諧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問題:一是先個人后社會的價值取向在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二是求實務實的背后掩蓋著急功近利的浮躁和理想信仰的失落;三是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分離的傾向十分明顯,相當一部分青年尚未完成由他律人格向自律人格的轉變;四是對不正之風的痛恨與尋找靠山的心態并存。當不正之風、腐敗現象侵犯了自身利益,或者讓別人“沾了光”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表現出“正義的憤慨”,但當“關系、背景”能實現個人目的時,他們又很難抵御這種“實惠的誘惑”。

二、構建和諧社會與青少年道德教育之選擇

分析當代青年的道德困境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道德現狀與和諧社會要求不和諧的問題與道德教育本身的偏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重身輕心、重智輕德、重他律輕自律——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智育第一的應試教育模式、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育教學模式、重生理衛生輕心理保健的青春期教育模式——學校教育的三大偏失,以及社會生活中諸多的誘惑與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五大矛盾(全面發展的需要與滿足能力的矛盾;強烈的行動欲望和認知能力的矛盾;沖動的情緒情感和自控能力的矛盾;追新求異的特點和辨別能力的矛盾;本能的欲望和社會游戲規則的矛盾)碰撞融合,使道德教育本身也在“高尚”與“平庸”之間搖擺不定。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青少年道德教育同樣面臨選擇。

——道德教育理念:在實然、應然、必然之間選擇平衡點 從“存在即合理”的哲學命題出發,承認青少年道德現狀的“合理性”,這是道德教育“實然”的邏輯起點;提出和諧社會的道德理想,這是“順理應事”、按照社會發展和人性完善的客觀規律設計的“必然”要求;界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人性能夠達到的境界,制定“應該做到”的規范,這是“應然”的含義。 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始終在“不理想的現狀”和“理想的終極目標”之間徘徊,對于從“實然”到“必然”的過度研究甚少,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理念常常缺乏可操作性。而把“實然”作為已經形成的狀態,“必然”作為未來發展趨勢,“應然”作為“現在進行時”,作為眼下大多數人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境界,我們就比較容易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找到一個平衡點:從“實然”狀態出發,朝著“必然”的發展方向,努力做好“應然”層面的事情。 根據這樣的理念,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應當被界定為:從社會發展進步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培養造就“四有”新人的總目標,幫助青少年確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認識、適應、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和認識、改造、完善自我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為青少年成才道路定向導航。 從“應然”層面,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當包括認知性教育、規范性教育、激勵性教育三大基本內容。認知性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主要作用在于引導青少年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客觀規律認識和改造自然,按照社會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認識和改造社會,按照生命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尋求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規范性教育包括法制、紀律、道德教育,主要作用在于引導青少年了解文明社會主要的“游戲規則”,了解“法制”與“德治”的辯證關系,學會通過自覺遵守法紀道德規范的行為捍衛自己的權利與尊嚴;激勵性教育主要包括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時事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教育等,主要作用在于激發青少年內在的自我完善的欲望,引導青少年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有機結合起來,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自覺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道德教育途徑:在訓導、踐行、懲戒之間選擇側重點 傳統意義上道德教育以訓導和懲戒為主要途徑,家長、教師、領導幾十年一貫制地重復“應該如何”的道德訓誡,德育課上學教條,課后復習背教條,考試再現這些正確的教條,于是,我們培養了許多會說“漂亮的人話”卻未必能夠按照人的標準行事的“德育考試合格”但“生活道德不合格”的青少年。 道德教育離不開訓導,道德教育需要懲戒,但是,訓導和懲戒的唯一目的是讓受教育者自覺接受并踐行規范,成為無須訓導和懲戒之人。當手段異化為目的的時候,真正的目的反倒被教育者“認真地忽略”了。 作為道德教育的三個環節,訓導和懲戒是“外因”,踐行是“內因”,是主體自身的行為。在青少年道德養成的過程中,踐行道德規范并產生正面的生活體驗是全部鏈條中最關鍵的一環。比如,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讓學生把學生守則倒背如流,但是,如果沒有按照守則要求去行動并形成習慣,這種規范教育便毫無意義。同樣的道理,只是背誦公民權利義務的法律條文本身并不能使青年成為合格公民,只有在為改變祖國面貌辛勤勞動、依法納稅、履行各項義務的過程中,在為社會、為他人奉獻愛心的過程中,在道德行為產生建設性結果的過程中,青少年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含義,成為道德規范的主人。

——道德教育方法:在他律、自律、互律之間選擇發力點 道德教育要引導青少年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體現主流價值要求的行為規范,以及違反規則需要承擔的后果。這種“他律”的規范是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須臾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需要一種社會氛圍,對高尚行為的贊美對卑鄙行為的鞭笞作為一種道德互動本身就具有一種導向功能;但是,沒有主體的自律要求,他律和互律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從道德教育方法論的角度,在他律的規范、互律的氛圍和主體自律之間,選擇喚醒主體自律意識作為主要的發力點是非常明智的。 與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不同,道德教育的過程沒有明確的主客體之分。負有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責任的師長和青少年同樣都是道德教育和實踐的主體,同樣面對各種道德選擇。如果要求由道德完美的“成人”實施青少年道德教育,現代社會有資格“教育”青少年的人也許非常有限。因此,為師為長者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和青少年一起探討文明社會的“他律”規范為什么是必須的,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助青少年了解,道德不是用來逃避社會懲罰的“社交技巧”,而是用來保障自己的權利、尊嚴、幸福的“護身法寶”。當青少年了解了自覺遵守法律可以為自己贏得做法律允許做的一切事情的自由和權利;遵守紀律可以保障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勞動的權利不受侵犯,并且帶來8小時之外的廣泛自由;遵守道德規范可以使自己的人格尊嚴得到普遍的社會尊重之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完善的內部需求,使道德自律產生持久的內驅力。這也許是道德教育可能達到的最佳境界。 以喚醒道德自律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發力點,師長和青少年工作者必須無條件地尊重青少年在道德教育全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多地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包含行為主體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設計與發展的一系列自主活動,也可以稱之為自我管理。這種自我教育與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協調社會發展目標、個人發展目標和個體有效行動三者的關系。其中,個人發展目標是自我管理的核心,社會發展目標是個人發展目標賴以確立的基礎,個體有效行為是促成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引導青少年進行自我教育,一方面體現了對其主體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并使之造福于社會。在道德認知層面,民主討論的方法有助于青少年集思廣益共同尋找回答各種復雜道德問題的正確答案,效果往往優于教師免費奉送的答案;在道德評價層面,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有助于青少年通過公正的批評幫助他人;用認真的自我批評凈化自己;在道德實踐層面,通過分享道德體驗,有助于青少年固化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當然,無論成人社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領域作出多么明智的選擇,成人的榜樣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青少年在一切方面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黨風和社會風氣還不能令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少年滿意的情況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需要格外強化家長、師長、首長的楷模意識。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