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
尚秀梅
論文摘要:所謂的家庭學校教育(Home Schooling)雖然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的界定,但一般都界定為:是指學齡子女在家庭學習的一種學校模式,即學齡兒童不在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家中接受符合條件的父母或專門教育人員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簡而言之就是指“由父母或監護人在家里而不是在學校對學齡兒童進行的教育”。把家庭學校教育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形式的美國,自于20世紀50、60年代起興起家庭學校教育運動,在數量和形式上都在迅速擴展,其中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兒童數量由1990年的123萬到1999年的190萬(Ray,1990;Lines,1999)。
教育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文化對教育起著直接和持久的影響,尤其制約著各歷史時期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文化的流變也制約著教育發展的歷程。通常所指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即社會主觀精神文化,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等。家庭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子系統,因此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的發展必然受到美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以下主要從美國社會文化的視角來探討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學校教育發展 社會文化背景 美國家庭 家庭學校教育 學齡兒童 學校模式 家庭學習 學齡子女
一、美國社會觀念:自由、民主、平等
各國移民組成的多民族的美國,200多年來從各個民族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多種民族群體之間的文化在不斷的融合中相互作用和影響,使教育問題也不可能完全整齊劃一,逐漸從“文化大熔爐”轉向“馬賽克文化”,同時各民族、種族的家庭為了保持其文化特質更注重家庭教育。
從深層次上找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家庭學校的興起正是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自由精神”的一種表現。在公共學校教育體系完全確立起來之前,對兒童的教育權實際上一直掌握在家長手中,而且,美國的公共教育曾一度進展緩慢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權利,不愿意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孩子應該學什么,什么時候學以及怎樣學。強制就學法規定如果不將子女送入學校就將遭到罰款甚至入獄的處罰,這樣才使家長最終被迫放棄了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權。因此,在一些美國人看來,學校教育體系的建立正是與獨立自主的精神相反的,它用各種各樣的義務、權力和強制手段來保證這個體系的運行。即使家長不愿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學校,在強制就學法的規定下也必須如此。
而且,孩子在學校里一旦不能達到某種程度,就得年復一年地待下去,接受他們并不信仰或并不感興趣的東西,而家長還必須為此掏腰包(納稅)。卡迪夫(Chris Cardiff)在他的一篇言辭激烈的文章中說道:“這種‘義務教育’在我看來無異于洗腦。不論學校傳授的知識是建立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宗教主義、共產主義、民主主義還是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基礎之上,正規學校教育體系的這一整套做法是建立在強迫、壓制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不強迫入學,有的家長也許會疏忽子女的教學,但這并不能成為強迫所有的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理由。在學校教育體制下,那些依靠教學為生的教師們的自由也被剝奪了。為了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一些教師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方法或原則,采用能為學校承認的方法進行教學,傳授一些也許自己并不信仰的思想知識。這些都是對獨立自由精神的踐踏。
而家庭學校正是體現這種獨立自由精神的典范。在家庭學校中,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時間的安排及學習方法的設計都完全由家長控制,它尊重每個家庭自己的選擇。正是在這種對個體的尊重及將支配教育的權力還給個體后,才能稱得上名副其實的自由。所以,很多家長極力推崇更為自由的家庭學校。
二、宗教文化的影響
英國作家埃德蒙·福西特把美國描繪成一個“宗教的自由市場”。美國宗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是歷史形成的。美國是一個由各國移民組成的國家,移民們把五花八門的宗教帶至美國。美國從殖民地時期就開始奉行的宗教寬容政策也為各種宗教和平相處創造了有利條件。再者,美國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個實行政教分離的西方國家,其憲法明確規定不設國教。正是這種寬容的方針,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宗教教派最多的國家。美國是一個多種宗教信仰并存的國家,一直標榜消除種族歧視,多元文化并存。然而二戰后,美國宗教文化發展傾向世俗化,許多公立或私立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價值觀與某些家庭所持有的宗教觀念完全相悖,不僅如此,學校還潛在的將這種強勢文化灌輸給兒童,使得許多較為保守的或宗教信仰強烈的家庭難以接受。1963年最高法院通過的美國憲法的第一個修正案禁止在美國的國立學校作祈禱。而各宗教教派成員則希望其子女能繼承自己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因此,家庭成為其進行宗教教育的首選場所。 家長們認為家庭學校能更好的進行宗教教育。據美國教育統計中心2001年公布的分析報告顯示,有38.4%的被調查的家長選擇進行家庭學校教育是出于宗教原因。家長們希望孩子們能繼承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而家庭學校教育被認為是最好的形式。由于所有時間孩子們都與家長在一起,所以家庭學校能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保留家長的價值觀。它允許家庭將他們個人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融入到所有的課程領域,例如,如果該家庭是基督教家庭,他們可以將經文融入到書法練習當中,將圣經融入到閱讀中。
三、美國家庭功能變遷
家庭功能必須與變動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相適應。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家庭功能也有了很大變化。自北美殖民地開發初期,歐洲移民移居新大陸時起,經美國獨立后的西進運動,再至美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期間的家庭功能發生的最大變化莫過于由一個生產單位轉化為消費單位,家庭功能出現了外化的趨勢,即原來一些由家庭承擔的功能,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外移,即家庭的某些功能弱化而由社會機構取代。
于20世紀50年代后,教育功能又出現了回歸家庭的跡象。美國人現在更渴望那種幾十年前家庭生活的溫暖與親密,并且更加認識到這樣的家庭生活對其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子女的期待及教育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于是近年來出現了親職教育,即父母為實施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接受的自我教育,專門有“父母行為量表”來測試父母的家教行為和處理親子關系的水平和能力,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這也是重視家庭教育的表現。加之近年來學校教育系統所暴露的問題日益嚴重,比如學校教育的質量問題、安全問題、道德問題等等,使人們對學校教育開始持一種懷疑態度。而目前的新技術革命,正在重新認識曾一度衰弱的家庭教育功能,于是教育功能又出現了回歸家庭的跡象。
四、信息資源共享社會的時效性
信息產業領袖國——美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及其網絡化的最新成就。據統計,2003年美國61.8%的家庭配有計算機,其中87.6%的家庭上網。目前美國家庭中的個人計算機已經和有線電視一樣普及,互聯網成為人們通信、獲取信息、娛樂以及商業交易的重要工具。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和擴散,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機遇大大增加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只不過是幾年前的事,轉眼之間,E-mail已走進許多家庭。而且,美國有專門網站對家庭學校某方面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如:http://www.home-school.com,http://www.hslda.org,http://www.home educater.com,http://www.homeschooling.about.com介紹了有關家庭學校教育情況,包括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發展的歷史、父母選擇家庭學校的原因、開辦家庭學校的資格、課程、常見問題、目前的發展現狀及家庭學校組織等問題的網站。另外電視、雜志報刊等為家庭教育的實施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彼此之間的家庭教育資源的共享為家庭教育的進行提供了廣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