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現狀
佚名
關鍵詞: 媒介素養教育 批判的思考 媒介素養論 學習支援型
[摘要]:20世紀90年代,西方的媒介素養理論開始傳入日本,經過十幾年的宣傳、導入期的發展,目前,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已進入到與日本信息化社會有機融合的本土化特色研究階段,并致力于將“媒介素養”推至公共教育領域。如今,科技素養、多媒體素養、情報素養等各種關聯“媒介素養”研究的派生詞散漫于學術界,“媒介素養”已完全植根于日本社會。這得益于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吸收西方文明的文化傳統。本文力圖從三個方面概括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進程:(1)來自加拿大的啟示;(2)媒介素養教育研究;(3)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Abstract:The western media literacy theory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Japan in the 1990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publicity and introduction, the theory has now become a localized research which syncretizes Japan’s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It is also dedicated to bringing media literacy to public education. Nowadays, derivatives related to media literacy like technology literacy, multimedia literacy and intelligence literacy are commonly seen in academic circles. Media literacy has completely established in Japan. All these profited from Japan’s cultural tradition of continuously absorb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after Meijirshin.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trace of Japa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1) revelation from Canada; (2) research on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3)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theory of media literacy; supported learning
進入信息化社會的日本,市民生活被各式各樣廣告包圍、淹沒。除了來自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大眾媒介的廣告外,繁華商業區的霓虹燈廣告與電子招牌、電車里頻繁更換的文件夾頁式廣告和宣傳招貼以及電車站出入口處由人派發的各類紙面廣告等等,讓人應接不暇??梢哉f,各種媒介已讓日本民眾著實處在“媒體引導現實生活”之中,人們已習慣于通過各種媒介獲得多樣信息,以便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則將無所適從。
在由媒介制造、掌控的“媒介世界”里,市民通過新聞、廣告、電視劇、綜藝娛樂的文本(text)言語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暗示,來定義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行為方式、女性形象及男性形象等等,人們將這些從媒介產品中解讀出來,帶有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判斷的“標準”,運用在塑造人類社會生活模式中,即便這種“標準”無法用某種基準來衡量 [1]。這就是媒介對人們生活產生的滲透影響。
NHK日本放送文化研究所自1960年以來,每5年舉行一次《日本國民生活時間調查》。200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國民平時收看電視的時間平均是3小時25分,周六是3小時38分,周日是4小時13分 [2];同時,隨著市民收看電視節目時間的增加,導致收聽廣播、閱讀報紙的指數繼續呈現減少的趨勢,這說明人們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也將隨著接觸某類媒體時間的長短而隨之悄悄地發生轉變。這就是媒介內容和接觸媒介方式對人們生活時間產生的影響。
隨著媒體企業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收視率”、“收聽率”“讀者占有率”、“廣告到達率”已經完全左右著媒體發展,甚至電視娛樂節目也開始朝向“信息情報型”發展,制作“可使用的娛樂節目”成為當今日本電視娛樂節目制作人努力的方向。因而,媒體向公眾提供的素材、話題、文本中的價值觀必然以“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反應”為基準,而這種基準是被媒介“同一化、劃一化”的,是無法體現社會多樣性的。這種‘同質化’的傾向是身處媒介環境中的人們無法排斥的影響。
正是在深受上述種種“媒介影響下”,日本民眾的行為意識伴隨著媒介技術、媒介環境、媒介內容、接觸媒介方式的變化而悄然發生著改變。
一、來自加拿大的啟示
由于來自擁有世界最強勢媒體美國的影響,促成了“Media Literacy(媒介素養)”公共教育在加拿大的出現、普及。加拿大是將媒介素養首先引入學校進行公共教育的國家,其背景是由于美國電視文化的跨境影響。
美國與加拿大有著近千公里的國境線,加拿大90%的居民生活在國境線以北300公里范圍內。由于處在英語圈地域,美國的雜志、書籍、有線電視、聯播網電視在加拿大境內可以輕松入手。據加拿大統計局調查顯示,加拿大的受眾收看的電視節目40%是加拿大制作,而60%是由美國制作。隨著美國電視節目的跨國境傳播,導致大量的血腥、暴力場面、性畫面充斥著加拿大的電視熒屏,造成美國文化不斷地侵蝕加拿大本土文化。普通的加拿大受眾甚至難以分辯電視節目中播出的內容,哪些是加拿大的,哪些又是美國的。特別是一些歷史知識問題,在學生中竟然出現了“混淆是非”的事例。例如,美國與加拿大有關黑人奴隸制的歷史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學生卻普遍認為兩國是一樣的 [3]。
于是,1978年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州開始了以抵制美國電視文化為初衷的媒介教育課程,首先以教師為授課對象,并成立了民間組織AML(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1987年媒介素養教育成為初、高中的正式課程。具體要求是:
(1)初中、高中的語文課中,用于“媒介學習”的課時不得少于總課時的三分之一;
(2)初中一、二年級,用于“媒介學習”相關內容的教學時間占總授課時的10%;
(3)高中的語文課,“媒介學習”要設置為必選科目學習 [4]。
1989年,以AML成員為中心,在安大略州教育部的運籌下,《媒介素養課程指南》一書正式編撰完成 [5]。之后,其他的州也相繼建立了相同的組織,1992年CAMEO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Media Education Organizations)成立,它是一個由市民組織為主導的全國網絡系統,至此,媒介素養教育開始遍及加拿大全境。
事實上,在加拿大學校教育中,一開始并沒有開設以“媒介素養教育”命名的專門課程,而是將該內容納入名為“Language”(語文)的課程中,教師以參考指南為教材進行授課;不過,在具體的教學中,對于電視節目的關注程度歷來是最高的,為此,加拿大的AML也制作了許多電視節目。承擔此項任務的是隸屬于媒體教育部的名為CHUM節目制作公司,其制作出的節目是專門用于教學的 [6]。
加拿大的“媒介素養”公共教育從誕生之時,就寄生在“Language”(語文)課程中。1995年安大略州教育部提出了改革方案,鮮明地指出隨著社會情報化的高度發展,在公共教育中有關“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增加特別的科目?,F在,從小學到高中都設置了媒介素養課程。
極其注重公共教育的日本,面對媒介環境的變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同樣希望在普通的學校課程中,設置類似于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但是,迄今為止,實現這一愿望尚有距離。
二、日本媒介素養研究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Media Literacy媒介素養”理論引入日本。日本在世界科技領域一直擔當排頭兵的角色,與積極采用日新月異的媒體新技術比較而言,早已跨入信息社會的日本,在“媒介素養”研究上,卻遠遠地落在其他媒體發達國家的后邊。在1999年6月召開的《青少年與放送》專家會議上,與會者就“媒介素養”表示了積極態度,但卻沒有制定出類似于加拿大那樣的有著明確的指導理念和具體的實施細則、方案的發展計劃 [7]。與加拿大將“媒介素養”教育貫徹到中小學生義務教育中不同的是,日本目前有關“媒介素養”的教育,還僅僅停留在大學、研究所等以專家研究為中心的“試驗”階段。與不斷吸收、借鑒國外先進“媒介素養”理論,并將本土化與運用研究作為課題的大學教授、專家們相比,處于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的“媒介素養”意識還相當薄弱。
在日本從事媒介素養研究的諸多學者中,以下兩位的著作堪稱經典。一位是1963年出生在北海道的菅谷明子,她曾經在加拿大留學,1996年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現為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情報學“媒體表現、學習與素養”項目成員,其著作《媒介素養——來自世界的現場》一書,系統地介紹了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媒體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成為目前日本有關“媒介素養”研究必讀書目。另一位是立命館大學教授鈴木綠,其有關媒介素養教育著作頗豐,1997年6月由其主編的《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2000年8月的《媒介素養——入門篇》,2001年10月《媒介素養的現在與未來》以及2003年4月《媒介素養——性別篇》等等。鈴木教授的著作內容反映了日本學者有關“媒介素養”課題的研究進程與趨勢。
目前,在日本學術界公認的“媒介素養”定義,是由立命館大學教授鈴木綠在1997年6月出版的《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給出的,他指出:“所謂媒介素養,是指市民以社會性的文脈批判性的意識分析、評價、接近媒介,憑借多樣化的形態創造出傳播的力量?!盵8]
橋元良明根據鈴木綠所給出的“媒介素養”定義,在其著作《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中,就“媒介素養”的概念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在獲得“媒介素養”能力的過程中,不可欠缺的四個要素是:(1)批判的思考;(2)對媒介社會性文脈的洞察;(3)由對話獲得的多元化視點;(4)表現主體的確立和接近媒介。也就是說,參加“媒介素養”教育的人,在對媒體文本所包涵的具體問題進行思考、內省以及與他人進行對話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關心媒介本身問題,還應關注由此產生的社會性問題。只有通過這一過程,主體才能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存在意識(見圖1)[9] 。
“批判的思考”強調的是主體不僅應對從媒介獲得的情報進行客觀的分析、能夠“識字解讀”,而且要有批評、評判的能力,即以培養批判性為主要目的。這種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需要從①映像、聲音信息的文字化和②弱勢群體市民的視點兩方面入手。
為了闡述“對社會性文脈的洞察”,橋元良明借鑒了鈴木綠關于生產?制作、文本、受眾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圖(見圖2)[10] ,他指出,媒介素養不僅僅是簡單地就媒介關注的“文本”進行批判,而是應將其置身于整個社會系統的視野中,深度挖掘其相關的社會構造問題。
“由對話獲得的多元化視點”指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對于學習者來說,教授者不僅是要教會正確的解讀方法,而且要通過對話開啟和交換各種各樣的解讀,提示學習者去關注與自己不同的解讀,以便獲得多樣化的問題視點,為更加縱深性的問題挖掘提供機會。
“表現主體的確立和接近媒介”意指在目前的媒介系統中,特別是在日本的媒介系統中,至今尚不存在類似于加拿大CRTC那樣的政府機構,在日本,市民、媒介、政府三者之間缺少信息交流的渠道,更不要說建立類似于歐美國家的“接近頻道”、“交流頻道”那樣的市民可以自由地接近媒介的制度。
三、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1、“媒介素養”大學教育現狀
目前,日本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只在部分大學開設。立命館大學的鈴木綠教授開設了“媒介素養”論和“映像媒體分析”等與“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其教學宗旨是,在以電視媒介為中心的媒介世界里,流動著的是被符號化的“加工過的現實”,身處這樣一個由媒體主宰的信息社會,作為“主體”的市民必須具備自主解讀媒體的能力;其教學內容除了掌握媒介素養的定義、基本概念外,還包括了媒介研究模式、符號化的“再構成現實”、媒介的廣告功能和媒介語言、媒體表現、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電視新聞-—構成的“現實”、新聞人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戰爭與媒介(圍繞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報道與人權、媒介社會中的市民與媒介素養、情報的多元化等諸多方面。
處于高度信息化社會的日本,其“媒介素養”教育最突出的本土特色研究莫過于對互聯網的關注?;谶@樣的認識,立命館大學專門從事研究“媒介素養”的研究生們,于1996年開設了日本首家媒介素養教育的網站,名為“媒介素養的世界”(Media Literacy in Japan=MAJ. )[11] 。網站設立的目的是以廣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為出發點,立足市民視點,批判性地分析、評價媒介和政府網站信息,使市民更加便利地接觸到媒體的產業發展、相關法規、基本概念和放送綱領等。此外,該網站還與海外的“媒介素養”教育網站相鏈接,發揮其作為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網站的國際交流作用。
圖1 獲得媒介素養過程的4個基本要素
圖2 媒介研究模式
在教學內容發生變化的同時,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應運而生。慶應義塾大學妹尾堅一郎教授(兼任東京大學特聘教授),目前在研究生課程中教授《情報教育論》。妹尾教授認為,在情報化的社會中,學習內容必須要進行調整,并且學習形式也應做相應的改變。他指出,當前的教育基本形式是“知識傳授型”,是工業化社會的教育模式。工業化社會是以大量生產、消費為特征,與之相配套的教育模式也是以培養大量人才為目的的。但是,如今的日本已經從工業化社會邁入到信息化社會,適合信息化社會的教育模式應該是“學習支援型”,即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應該是學習者與支援者之間的關系 [12]。
2、“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小學校的展開
日本在大學里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尚處起步試驗階段,中、小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更是含苞待放。自1995年由郵政省召開的“多頻道時代下有關受眾與放送懇談會”之后,日本社會對于“媒介素養”的關注曾一度升溫。1999年由普通市民、研究學者、郵政省以及放送企業四方參加的“放送領域內有關青少年與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會”使得日本的“媒介素養”教育課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2000年6月調查結果報告書發表,并就提升日本“媒介素養”教育達成一致。報告指出,媒介素養是生活在媒介社會中的“生存能力”,是從抱有多樣價值觀的人們建立健全發展民主社會不可欠缺的能力 [13]。
圖3 媒介素養教育學習模式構造圖
由立命館大學教授鈴木綠編撰的《媒介素養——入門篇》一書于2000年8月22日出版,該書與其他“媒介素養”書籍不同的是,它是一本教材式用書,全書分為五個章節,(1)怎樣學習媒介素養?(2)我和媒介、我們和媒介;(3)電視廣告是什么?(4)電視劇與我們的社會;(5)解讀電視新聞。除了在第一章中介紹了媒介素養的定義、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學習模式和學習場所之外,其余的四個章節全部是有關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以第三章《電視廣告是什么?》的第一節為例,具體的程序環節包括導入、活動1.2.3、發表、資料的查找核實(見圖3)。
導入: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大量的廣告,為什么有廣告呢?廣告收入作為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支撐著電視臺的正常運營。收視率與廣告有著怎樣的關系?我們每天要接觸多少廣告?哪種廣告是最經常看到的?通過實際的調查分析,使我們意識到,當前的媒介環境是將我們消費者設定為廣告目標的。
活動1:首先讓學生預測在1個小時的節目中廣告有多少?所占比例是多少?
發表:將各個小組的預測集合起來。
活動2:在活動1完成后,各個小組對教師事先錄制的電視節目進行調查。
發表:各個小組發表其調查結果,并與起初的預測值進行比較。并列舉出前三位的廣告,該廣告與電視的媒體特性關系、播出時間、節目內容等等之間的關系。
資料查找核實1:將所記錄的每天、每周、每年以及至今收看廣告量計算出來;將該數值與其他活動所使用的時間(學校生活、與家人對話、讀書等)數值進行比較。
活動3:廣告收入占電視臺總收入的比率?電視廣告與其他媒體,比如報紙、廣播、雜志廣告進行比較;廣告費占日本GDP的比例。
發表:在各個小組的調查結果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
資料查找核實2:查找日本民間放送聯盟的放送標準,一周期間的廣告播出量時間量必須在總播出時間量18%以內,為什么這樣規定?通過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數據調查,查找出本周收視率前10位的電視節目 [14]。
鈴木教授在該書的前言中寫到,本書假定的讀者是高中生、大學生以及市民。希望利用此書的教師們為日本的“媒介素養”教育的提升積極不斷努力。
日本的媒介素養發展雖落后于其他媒體發達國家,但是,結合本土實際確實其鮮明的符號表征,在信息渠道愈發膨脹的今天,如何教會受眾擁有一雙霧里看花的“明目”顯得任重而道遠。
[注釋]
[1] 橋元良明 《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 北樹出版社 1999年4月20日 第107頁
[2] www.nhk.or.jp/nagano/wink/tokusyu/wink107.htmi
[3] 菅谷明子《媒介素養——來自世界的現場》巖波新書2000年8月18日第88頁
[4] 鈴木綠 《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世界思想社 1997年 6月20日 第12頁
[5] 橋元良明 《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 北樹出版社1999年4月20日 第122頁
[6] 《日本與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現狀比較》來自:www.ihosei.ac.jp
[7] 《日本與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現狀比較》來自:www.ihosei.ac.jp
[8] 鈴木綠 《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 世界思想社 1997年 6月20日 第8頁
[9] 橋元良明 《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 北樹出版社 1999年4月20日第112頁
[10] 鈴木綠 《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世界思想社1997年 6月20日 第30頁
[11] 該網站是http://www.ritsumei.ac.jp/kic/so/seminal/ML/
[12] http://campus.nikkei.co.jp
[13] 鈴木綠《媒介素養——入門篇》自由出版社 2000年8月22日 第9頁
[14] 鈴木綠《媒介素養——入門篇》自由出版社 2000年8月22日 第34-36頁
[
1、小中陽太郎《來自媒介素養的現場》[日] 風媒社 2001年4月20日
2、鈴木綠《媒介素養——入門篇》[日] 自由出版社 2000年8月22日
3、菅谷明子《媒介素養——來自世界的現場》[日]巖波新書2000年8月18日
4、橋元良明 《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日] 北樹出版社 1999年4月20日
5、鈴木綠 《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日]世界思想社 1997年 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