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師范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洪圣達 羅進
【論文關鍵詞】學生教育管理方法
【論文摘要】管理雖無定法,但求效法。師范學生教育管理的內容與方法雖然很多,但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依法管理,以情育人、職業訓導”。從“早”抓起,從思想構建入手,從職業規劃開始,鎖緊發展目標,不斷探究和豐富高效管理過程的途徑與方法,努力把學生塑造成有教育抱負、有職業道德、有奉獻精神、有社會責任和有能力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復合型優秀師資
教育是人類進步的偉大基石,教師則擔負著鋪設這塊偉大基石的光榮任務。學校教育管理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發展所需要人才。師范學校教育管理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優秀師資,為加速現代化建設和小康社會進程提供人力資源。為此,師范學校教育管理,務必緊緊圍繞教育目標任務治學施教,創新教育方法,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整合教育資源,努力把具有可塑性的學生培養成“四有”新人。 一、深入學生,捕獲學生信息是高效管理的良好開端 學校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在完成教育教學活動中構建學生進步思想、塑造學生完美靈魂、引領學生健康發展和培育學生綜合素質。學校是鑄就人才的綜合機構,工作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主要是教育被教育和管理被管理的關系。教師是教育管理的組織者和實踐者。學校教育管理工作千頭萬緒,要管理好學生,最基本的途徑是全面了解學生,積極分析影響教育管理成效的各種因素。做到“知彼知已,教管合一”。 認識了解學生的平臺和方式雖然很多,但通常采用三種方法:一是間接了解法,就是讓每個學生填寫一張基本情況調查表或查閱錄取檔案資料,收集學生民族、習慣、特長、理想等信息,對學生總體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二是直接了解法,管理者經常深入學生教室、寢室、食堂、操場,與生為伍,與生為伴,擇機交流談心,溝通思想,了解學生的過去(成長經歷)、現在(對學校的感受和意見)和未來(理想和打算);三是活動分類法,就是組織學生集體活動,如設計布置學習園地(黑板報)、才藝展示、體育運動、野外考察等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力,歸納學生行為特征,竭力搜集學生的個性信息。如果教育管理的對象是老生,一定要仔細比較學生一慣的行為表現,翔實記錄學生文明行為和行為不端產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然后分析比較學生產生這些行為的動因,采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對癥下藥。 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后,對學生管理以引導教育為主,多用鼓勵少用限制性語言。對后進生的教育采用“先揚后抑法”收效較好,但要把握好“揚”和“抑”的尺度,即“揚”得及時恰當,“抑”得準確適當;如果再加上教育管理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春雨潤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再“鋒”的學生也會心悅誠服,樂于接受管中有愛,愛中寓嚴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是規范學生積極行為的關鍵 一個優秀的教育管理者必須懂得學生的身心成長發展規律、教育認知規律和行為思想互動規律,懂得依法管理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并有充分利用魯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師》等經典范文,教育感化學生的人格魅力。只有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特長、個性、家庭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教育管理才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學生管理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份嚴肅的人文工作,絕不能隨心所欲。教育管理過程必須遵循上級教育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必須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并組織學生學習相關規章制度。依法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一個優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吃透有關教育法規和規章制度精神,特別是與學生道德品質、學習行為、表彰處分等切身利益相關的條款,務必熟記,靈活運用;同時要牢記教育管理過程以人為本、以情化人、悔人不倦。管理者不只是為了管而管,更多的是教育和服務;要把學生當成朋友、子女、親人,管理手段自然是感化心靈的教育行為。 三、理想教育,耕植學生教育抱負的種子 師范院校的學生已經擁有當教師思想的種子,但這顆種子能否健康成長,關鍵在于學校進一步的細心耕植和澆灌,耕植和澆灌的內容與方法猶如種子成長的土壤,決定種子萌芽生根、開花結果。科任教師、班主任和政治輔導員是刺激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春風細雨。 要使學生自律自奮,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使學生揚起生活的風帆,樹立遠大的理想,自覺設計人生規劃。最有效的方法是狠抓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職業教育和信念教育,最關鍵的是在“早”字上下功夫,早規劃、早安排、早部署。尤其對剛進入師范學校的學生,他們又正處于身心第二次發育期或剛達成熟期,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情緒極不穩定;好高鶩遠、理想漂浮、信念游離;憑興趣辦事,是一個危險期,亟需加強青春期理想教育。在這個非常時期,學校務必用“科學的思想武裝學生,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重點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用歷史經典教育范例,喚醒學生立志成才意識,播下學生擔負起振興教育的種子;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思想進步、專業知識寬泛、教育技能嫻熟、社會經驗豐富、熱愛教育事業的復合型教育人才。 四、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無私的敬業精神 師范院校的學生將來主要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教師崗位遍及城鄉,工作條件千差萬別,職業待遇十分懸殊。尤其在條件和待遇都不好的地方,亟需教師。到艱苦的地方工作需要信仰的支撐和無私奉獻精神。奉獻原本就是教師道德的基本原則,是教師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道德的根本要求,是教師道德規范的靈魂和統帥。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制度是教師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榮譽感和事業心,鼓勵學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把有限的身心和熱血奉獻給黨的教育事業,托起明天的朝陽。畢業后義無反顧地回報家鄉,甘愿當蠟燭,毫不吝惜地燃燒自己,把光留給父老鄉親;甘愿當露珠,滋潤著家鄉弟妹發展成長;甘愿當春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吐盡最后一口纖絲;更甘愿當人梯,讓金鳳凰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攀登科學的高峰。
學生擁有了奉獻精神,他才下得去、留得住,并自覺產生教育敬業行為,這種樂于奉獻的精神作用于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才有希望,國民素質才能公平、穩步提升。 五、平等教育,培養學生“教管無類,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 “公平公正是人類的基本追求,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好的孩子人人愛,愛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愛好學生是自然,不愛不好學生是偏見。教育要平等,管理要無類,因材施教,成人成才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教師是學生成才的引路人,更是問題學生“十字路口”的燈塔。教師良好的素質教育是造就學生成功的前提,是學生一輩子驕傲的回憶。一位老科學家撰文寫道:“在所有經歷過求學生活的人中,他的最美好、最難忘的回憶是對教師的,而這種感情不以時間的流逝而淡薄,不以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幾十年前的往事都模糊了,唯有教師的指點和教誨,記憶猶新,如在眼前。”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是長久的、持續的和終身的。 教師的教育是學生礪志之石,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育觀的基礎。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弘揚“窮源尋本教無類”和“人人成才”的育人思想。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而不是個體所固有的。如果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條件、時間,世界上任何人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掌握。”只有平等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公正的教育,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的發展,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六、陽光教育,培育學生博愛師魂 教育如陽光,無私地寫照大地,哺育萬物茁壯生長。陽光教育,平等、公開,培育人性的健康發展。“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是教育管理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全部職業活動中最寶貴的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教育管理是以靈魂去塑造靈魂、用愛心塑造愛心、用責任塑造生命的活動。愛在教育管理中的行為是一種信任、理解、支持,更是一種希望,愛在學生心理是一種關心、溫暖、啟迪、感動。為此,我們在教育工作者中必須注入愛,用愛振撼成長的心靈,用愛喚醒彷徨的心情,讓愛來滋潤教育、傳遞教育。 七、合力教育,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對學生的教育不是一位教師、一個單位所能完成的工作,他必須依靠全體教職員工的齊心協力和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 列寧說:“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方向并不由良好的地方組織來決定,不由學生委員會決定,也不由教學大綱決定,而是由教學人員決定。”因為學校教育教學主要是由教師個體獨立完成的,教師的教育態度、教育行為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教育常常受學生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影響,只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協調起來,教師個體教育與群體教育形成合力,各司其責,才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達到綜合教育管理目的。于是,教育管理者只有經常與家長聯系、溝通、交換學生信息,及時與政府反映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因素,全面掌握學生行為,把握學生心理,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和國家有高度責任感的人。 總之,師范學校是培育教師的搖籃,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母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站在國家、民族發展的高度,抓好學生心志管理和行為習慣教育,既要無微不至,又要把握方向。經常反省和改進工作方法;勤奮學習,構建科學人本主義理念;深化改革,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挖掘學生潛力,使學生的身心充分得到健康發揮、成人成才,使教書育人和管理育人途徑與方法得到更加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