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當代師范美育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
鄧可彪
內容摘要:人既是個別存在,又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因此,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總是在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中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關 鍵 詞:藝術審美 個體 社會 價值取向 美育教育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它應人們傳播社會知識、表達內心情感、滿足審美要求的愿望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漸趨成熟。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學科,美育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發展,促進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現行教育體制中,藝術專門人才的培養和藝術專門技術的傳授主要是由專門的藝術院校承擔的,但是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雖不以藝術專門人才培養為主,它更重要的是為藝術提供了數量眾多的承受者——對藝術感興趣,有一定相關知識和某種程度的實踐經驗的社會成員。他們是多樣性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如沒有這一土壤,其自身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師范藝術審美價值的社會背景及構成因素 現代社會中分工的專門化和細密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完全正確認識藝術的審美價值,這將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領域內片面地發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對藝術活動、衣著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環境等缺乏審美基本常識,特別是有些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而輕視藝術、歪曲藝術,甚至詆毀藝術時,我們怎能不感到憂慮呢?出現這些問題,其中一些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大學階段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不夠。特別是師范院校的學生,如果自身都沒有形成正確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擔教書育人的重擔?說得嚴重一些,這關系到全民素質的提高,它將會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腳步。因此,加強當代師范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已刻不容緩。 在現實生活中,美以各種形式存在,可以歸納為社會美、自然美、形式美、藝術美等。我們所說的審美原則就是社會審美、自然審美、形式審美和藝術審美相結合,就是將不同的秩序結合到一個包含性的經驗統一中的聯合,這些審美原則是構成個體審美價值和社會審美價值的標準。藝術美泛指藝術作品的美。藝術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作品和其他勞動產品不同,勞動產品是在實用基礎上講求美,而藝術作品則不是直接為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是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中給人以精神享受。從現實生活到藝術作品完成是藝術家的一個創作過程,正是這個過程的性質決定了藝術作品的美。就某一具體作品來說,客觀對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觀對象不能決定藝術作品的美、丑性質,因為藝術作品的美取決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藝術美和其他美的形態一樣,都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而藝術美作為美的較高的形態,則更加充分體現了藝術家自覺地運用美的規律來創造,給人以深刻的精神影響,成為鼓舞人們創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 藝術作品是一個復雜的審美價值系統,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是社會審美共同價值的基礎。首先,從藝術接受者的主觀動機來看,他之所以為藝術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滿足個人精神上的需求。藝術接受者預期通過欣賞藝術作品獲得一種審美享受,藝術的社會審美價值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得以實現。其次,從藝術價值實現的過程而言,個體審美價值總是先于社會審美價值。在接受過程中,接受主體旨在個體精神需求獲得滿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響。 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還表現在社會價值對個體價值的滲透上。藝術接受者固然都是作為有意識的生命個體來從事藝術接受活動的,但同時他又代表著一定社會集團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觀念。事實上并不存在離開社會的純粹生命個體,也不存在離開生命個體而獨立存在的社會。一切社會性都是通過個體性來表現的,人就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體。當人作為社會關系的承擔者而面對藝術的雙重價值時,就不可能以純粹個體或純粹社會集團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現。在主觀態度上總是兩方面相互滲透,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接受者那里與其某些個性因素相融合而帶有自身的特點。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也會因社會價值的滲透而獲得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在具體的藝術審美中,人們所獲得的愉悅之情一般都是藝術的社會審美價值滲透于個體審美價值所產生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