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觀長沙窯談陶瓷藝術教育與師范生素質教育
彭 慧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長沙窯的參觀與學習,尋找師范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突破,培養學生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德。
關 鍵 詞:中國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教育 師范生素質教育 現代陶瓷藝術已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越來越受到藝術界、教育界的關注。陶藝具有極其豐富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造型語言,在創造者的支配下,泥土在火焰中進行著變幻和肯定,凝聚成極具藝術生命力的作品。這種現代陶藝有著其他造型藝術所不可比擬的表現力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外頻繁的文化藝術教育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陶瓷文化紛紛進入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和陶瓷藝術教育的發展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大課題。 筆者通過對古老陶瓷文化長沙窯的參觀與回顧,探討當今正處于初步復興階段的中國陶瓷藝術教育與當前師范生素質教育的聯系。 長沙窯古稱石渚窯,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分布在湘江東岸石渚湖一帶,沿江柳樹成蔭,蘆葦叢生,景色十分優美。此處燃料充足,瓷土豐富,水路方便,船只越過洞庭湖,入長江直通大海,產品可遠銷重洋。 據研究,長沙窯的前身是岳州窯。大致在“安史之亂”時期,黃河流域人口大量南遷,即所謂“兩京衣冠盡投江湘”。詩人韋莊(湘中記)也說:“楚地不知秦地亂,南人空怪北人多。”“湘中”即指湖南而言,說明當時的北人,也有遷至湖南的,因此京都和洛陽一帶盛行的唐三彩、金銀器等工藝技術,直接影響到長沙窯產品新風格的形成。長沙窯產品為了適應海外陶瓷貿易的需要,它在岳州窯傳統青瓷的基礎上,將唐三彩、金銀器和染織以及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用于瓷器工藝,使長沙窯產品從形式到內容日臻完美。長沙窯是大唐時期南北文化在當時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相互碰撞的產物,也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體現,它具有獨特的藝術趣味和文化特色。 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出現了現代陶藝和現代陶藝教育。當時從事陶藝創作的老一輩藝術家鄭可、祝大年、高莊和梅健鷹等先生,都是我國近代最早從事陶藝創作的藝術家和陶藝教育家。他們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陶藝創作。其作品有雕塑類、器皿類、繪畫類等。他們的創作實踐和對加工技術的嘗試,對后來我國現代陶藝創作和陶藝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目前,我國各大藝術院校均已成立陶瓷藝術系,其中包括傳統陶瓷設計和現代陶瓷設計。我國專業藝術院校的陶藝專業都具有一定的教學規模和設備,以及和專業對口的教育實習基地,其中江蘇宜興是全國最大的藝術院校陶瓷美術專業的實習基地,湖南長沙銅官窯和株洲瓷都醴陵均是重要的實習基地。而在師范院校,還沒有陶藝專業,陶藝教育純屬修養課程,陶藝教學一般只有48課時,而且沒有延續性。較短的課時給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有50%的時間通過幻燈片和光盤教學來介紹陶藝的產生、發展以及不同時期的陶藝特征與文化傾向、傳世的代表作品、流傳海外的陶瓷精品和拍賣會上古青花陶瓷作品。在理論教學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陶文化產品的珍惜和對前人的敬仰,其中滲透著愛國、愛民族文化的精神,使學生的求知欲不斷增長。在陶藝教學中,通過參觀考察陶瓷古窯址使學生同古陶瓷文化作品有零距離的接觸,讓他們在解說員的引導下充分地感受到我國古人的聰明、智慧、質樸、勤勞,從而激發學生更加珍愛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實質上,參觀古窯遺址和歷史博物館是對當下師范生實施陶瓷美術教育的重要補充與完善。師范生的素質培養到位了,學生的素質教育主線就不會偏離方向,把握住本民族的文化命脈,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地延伸和發展。只有這樣,未來一代就不會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迷失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