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研究
劉霞
論文摘要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數和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其規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根據高職院校辦學的特點,許多高職院校選擇了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等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率,但由此產生的高職學生在實習、擇業、就業中的法律矛盾也在大幅上升,充分暴露出學生就業法律意識薄弱的現狀,所以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新課題。本文就高職學生的就業法律意識現狀、成因及對策建議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及探討,希望對培養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有所幫助。
論文關鍵詞 高職 就業 法律意識
筆者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二年級近600名學生進行了關于“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問卷調查,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70份,其中男生190份,女生380份。 當問到就職前,你會認真與用人單位討論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勞動報酬等問題時,190位男生100%選擇了“會”;380位女生中有97.4%的同學選擇“會”,2.6%的同學選擇“不會”。問及你現有的工作經歷中,曾遭遇過勞動侵權嗎?22.6%的男生“遭遇過”,77.4%的“沒有或遭遇過”;女生中65.8%“遭遇過”,34.2%“沒有遭遇過”。對你希望學校宣傳勞動法或勞動者權益保護類的知識嗎?100%的男生選擇“希望”;84.2%的女生選擇“希望”,10.5%的女生選擇“強烈希望”,有5.3%的女生選擇“無所謂”。 在多項選擇中,問到你遭遇過什么類型的勞動侵權?45.6%的同學選擇了“用人單位克扣、拖欠工資”;38.6%的同學遇到過“加班卻沒有獲得過相應報酬”;43.9%的同學選擇“口頭承諾沒有得到兌現”;3.5%的同學曾被“用人單位無故解除勞動合同”;5.7%的同學選擇“用人單位逃避支付經濟補償金”;19.3%的同學遭遇“無固定期限試用期或用人單位故意延長試用期”。當問到遇到以上侵權問題,你會怎樣處理時?42.1%的同學選擇“向有關部門投訴”;52.6%的同學選擇“辭職”;另有28.1%的同學選擇“忍氣吞聲”。問到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你了解多少時?19.3%的同學選擇“從來沒有接觸過”;73.7%的同學選擇“略知一二,概念模糊”;40.4%的同學選擇“看過有關案例分析,了解一些知識”;24.6%選擇“關注部分內容,大體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僅有2人選擇“搜集過相關知識,認識較全面”;無一人選擇“認識全面,理解深刻”;在提到你一般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到相關的勞動維權知識的?61.4%的同學選擇的是“電視”;43.9%的學生通過“報紙”;43.9%的學生通過“互聯網”;5.7%的學生通過“專業書籍”;28.1%的學生選擇的是“朋友間的閑聊”;無一人“接受過相關部門的培訓”。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筆者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如下:
一、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現狀
1.就業法律知識匱乏。通過調查,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談到在勞動就業中如何維權或是遇到侵權該尋求怎樣的救助卻束手無策,反映出學生在此方面知識較為薄弱。 2.就業法律意識淡薄。通過問卷及對部分學生的訪談中感到,學生普遍重視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提高,對掌握一定的就業法律知識缺乏應有的重視,勞動就業法律意識淡薄。 3.缺少主動學習意愿。許多學生都把掌握就業法律知識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缺乏學習相關知識的主動性。
二、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現狀的成因分析
1.學生對法律類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現如今,高等職業教育以重技能、重實踐作為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導致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重視有余,對公共類課程不理不睬的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忽視對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 2.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學生不敢維權。高職學生在擇業和就業過程面對極大的生存壓力,使得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在經濟地位、信息掌握方面存在不平等性。畢業生為獲得工作,往往被迫不接受不合理的條件或降低自己的要求。 3.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不足。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存在法律理論與實踐教育嚴重缺失的現象,在課程設置中,各大院校除了完成教育部規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僅有的兩章涉及法律內容的課程之外,再無安排其他相應課程,授課時間較短,授課教師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對所從事的教學工作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同時學校也沒有給予應有的地位,相當一部分任課教師沒有真正地將法律教學與提高學生就業的法律意識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 4.就業指導工作嚴重缺失。學校都設置就業指導中心,并將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但就業指導中心僅僅圍繞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的多少,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忽略學生是否真正地掌握勞動、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能否在擇業就業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維護自己正當的勞動權,如何誠信就業等更為重要的法律教育工作及其責任。
三、提高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對策及建議
基于以上對于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調查和對高職院校法律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幾點提高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對策及建議。 1.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專業教學團隊。縱觀現行教育體制,高職院校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眾多用人單位關注的則是學生的個人綜合的職業素養如工作態度、團隊意識、對企業的忠誠度、社會責任感和法律責任感等。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學校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嚴重錯位。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不僅僅要高度重視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發展,還要高度重視高職學生的人格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每一所高職院校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一個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通過培訓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養、法律意識、品德操行絕非朝夕就能樹立起來。所以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過幾場報告、幾次講座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細致的引導,鮮活的實踐教學內容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從事法律專業教學的教師、講授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以及學生輔導員進行整合,把關于勞動就業的法律知識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使得勞動就業法律法規的教育及法律意識的培養常規化、常態化、全程化。 2.在就業指導課中加入就業法律知識的內容。現如今,《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相繼出臺與實施,高職學生就業正走向社會化、市場化、法制化。培養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做好畢業前的法制教育工作,能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做到知法守法,樹立較強的法制觀念。 高職院校現有的法律課無法滿足學生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對于法律的需求,所以在現有的就業指導課中加入就業法律知識的內容是最為便捷的選擇。 此外課程內容也要適應市場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在學生擇業和就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課堂、教材中難以出現的侵權行為,并且法治進程隨時代的變革也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因此相關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順應時代變化,增強對學生的指導性,切實地為高職學生解決擇業和就業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做到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預測畢業生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規避可能發生的就業風險和就業陷阱。 3.鼓勵法律專業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程。鼓勵法律專業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程,為學生更為全面和系統的講授《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知識,增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 4.建立學生就業法律援助的網絡體系。有學校設立學生就業法律援助中心,并建立相應的網絡體系,在網站開設相關政策法規查詢、相關司法解釋、典型案例分析、求職心理素質培養、在線法律咨詢等平臺,為更的多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 高職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提高,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師及輔導員必須重視的問題。除了以上提到的法律教育以外,大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誠信教育、擇業、應聘、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素質等都應該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