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析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與對策
曾繁雄
論文摘要:隨著高職院校教育的快速發展,人們更加關注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這是影響與制約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形勢,為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市場需求已經多元化,對學歷的要求與從事的具體行業有關,用人單位更為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發展潛力、工作姿態和技能。要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高職院校還是應進一步圍繞提高就業率的問題,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協調有關各方統籌解決。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改革;強化指導
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力發展,高校的擴招政策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用人單位門檻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也和其他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一樣壓力重重,雖然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有所回升,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就業,如何開展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這是擺在每所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極其重要的課題任務。
一、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一)高職畢業生總數增加顯著,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漸形成,高職教育的規模日趨擴大。但伴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而在龐大的畢業生隊伍面前,就業市場規模的擴大比例卻較小。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09年,全國待就業高校畢業生為611萬人,2010年,全國待就業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在如此浩大的隊伍里面,高職畢業生占總人數的3/5。從整個國家來看,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同時,農村富余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2009年登記失業人員為830萬人,2010年登記失業人員為915萬人。這些數據,無疑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很嚴峻。
(二)高職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
麥可思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調研數據進行了分析:專業設置是否會對就業產生影響?采用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高職院校2009屆畢業生離校半年后的調查數據。涵蓋了該地區85所高職院校,2009屆畢業生總樣本數為6.3萬,共覆蓋了教育部劃分的18個高職專業大類,高職專業小類中的217個。
數據表明,高職院校開辦專業門類(專業大類)數量較多,對其培養的2009屆畢業生的就業有消極的影響。
經檢驗證明,畢業生就業狀況主要受到專業大類數量的影響。本研究包括了18個高職專業大類,按開設專業大類的數量分成3個檔次(分別為5個大類以下、5~10個大類、10個大類以上),查看處在開設專業大類數量的各檔的高職院校在主要就業指標上的差異。
高職院校開辦的專業大類數量越多,其培養的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質量就越低。分析發現:所辦專業大類在5個以下的高職院校,其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為2109元,專業大類在5~10個的高職院校為2035元,而專業大類數量在10個以上的高職院校下降到1963元;所辦專業大類數量在5個以下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54%,而專業大類數量為5~10個和10個以上的高職院校,分別為53%和52%。
由此可見,如果學校開辦專業時,盲目地追求“熱門”或“大而全”,會負面影響全校整體的就業結果,甚至優勢主干專業的培養質量也可能葬身于顧此失彼的“大而全”的汪洋之中。
(三)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完善
如一些年夜型現場招聘會,各高校組織學生籌備好個人簡歷、求職書等材料后,要不遠百里甚至千里慌忙趕場,疲于奔波,還要支出吃、住、行費用,加入一次現場招聘會往往要破耗數百元,同時還延誤學業。從有關統計資料來看,年夜型現場招聘會的簽約率都較低。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會針對性不強,應邀參會的用人單位及其招聘數額有限,時間短、應聘者多,使應聘者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與用人單位進行充分溝通。此外,有的現場招聘會甚至偏離應有的宗旨,主辦方想通過門票收入來獲利,致使招聘會過多過濫,效率低下。[2]除此之外,諸多單位在用人觀念上仍過度重學歷,在現場招聘會上與眾多的本科畢業生,甚至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的競爭中,高職畢業生職業能力的優勢在這種形式下難以浮現。因此,高職畢業生往往成為一些年夜型招聘會的“烘托”。
(四)用人單位錄用條件與畢業生實際脫節
用人單位制定的錄用標準和條件不切合畢業生實際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有些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有工作經歷,迫使畢業生在畢業前尋找單位試用,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畢業環節的正常學習。一些用人單位傾向人才高消費,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難度。如在2008年在廣州的招聘會場上提供的10182個職位中,8148個要本科以上畢業生,占總需求量的80%;在沈陽的一次大型人才交流會上,600多家招聘單位中也有80%的單位提出了“學歷本科以上”的要求,其中一家中型超市公司招聘一名車輛調度員,條件是“汽車制造本科畢業”。同時,由于我國目前有關畢業生就業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再加上畢業生就業心切,給一些用人單位借招聘的名義剝奪畢業生勞動成果提供了機會,甚至有些職業中介機構,為了賺取利益,擅自對高校畢業生有償提供不實、不全的就業信息,給畢業生就業造成了傷害。
(五)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滯后
學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擴大招生規模上,而對于就業方面,重視程度則明顯不夠。目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模式為“學校就業指導辦+系部就業聯絡員”模式,校就業指導辦負責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指導與咨詢等服務,而系部就業聯絡員則為畢業生提供教育、輔導、咨詢等服務。這一模式已不能滿足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而且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主要由輔導員及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兼代,就業指導工作處于低水平、低層次狀況。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就業市場走向、分析預測研究、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等方面的職能越來越重要,因而這種狀況是很難適應的。再者,現有的就業指導缺乏總體規劃,專業針對性不強,效果不夠理想。另外,從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輸多,互動少;請進來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個性化指導少;坐等用人單位上門多,主動搜集用人單位信息少等,所有這些制約了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 (六)高職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受社會各種觀念的影響,我國高職畢業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就業心理,沒有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也沒有做好到基層單位磨練意志、提高技能、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就業時普遍存在期望值較高的現象。而受這種不正確的擇業觀念的影響,“大城市”、“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穩定單位”、“白領、熱門行業職業”等因素成為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擇業時的考慮的重要因素,而最需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邊遠地區,縣、鄉基層單位,私營、民營小企業等地方和部門,反而吸引不到高職畢業生,這也給高職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困難。
(七)高職畢業生本身的素質問題
高職院校畢業生本身的素質問題也是制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就業調查顯示,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對職業的認知存在不足,對未來的職業角色認知不清。用人單位反映,部分學生眼高手低,技能不足且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在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與鍛煉方面比較薄弱,沒有充分做好適應新環境、新工作的準備。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對策分析
目前,我國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正“市場導向 政府調控 學校推薦 雙向選擇”的改革方向穩步推進。為更好地解決好學生就業問題,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應積極為畢業生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和寬松的就業環境。
(一)健全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市場
為了規范和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政府必須健全各種配套政策法規。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對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行為要有明確的法規進行約束,對三方各自的權益給予保證,以保障畢業生就業市場在公平競爭、以才取人的情況下有序進行。對目前人才不合理流向問題,除加強宏觀調控外,可按照“三個有利于”和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思想,吸引廣大的優秀畢業生到遠艱苦地區和基層單位,去開拓創造一番事業,可采取畢業生戶籍在原籍,規定在艱苦地區服務期限,免除上學期間貸款和發放安家費等獎勵辦法為他們創造工作和生活條件;可通過在高校設置專項獎學金,凡享受高校專項獎學金的學生,畢業后按照享受獎學金的條件,到國家指定的地區、行業就業,使畢業生資源相對地趨于合理流動。
(二)用人單位應當樹立量才是用的人才觀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所需崗位本身來設置用工條件,做到量才是用,科學使用、分配人才。擁有能勝任工作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樹立量才是用的科學用人觀,才能更好的準備和保護人才。要樹立量才是用的科學用人觀,就要摒棄年齡歧視、身高歧視、性別歧視等錯誤觀念。這樣一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才具有可能。
(三)高職院校要加強專業改革,強化就業能力 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的內在要求。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方面應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職業崗位需求,在強化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瞄準職業崗位需求變化,強化專業的職業屬性,使所設置的專業及培養的畢業生與市場去求變化趨勢一致。同時,高職院校還應根據人才培養周期規律和人才市場供需規律,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如計算機類專業,曾在招生與需求上是熱門專業,但從目前的社會需求來看,此類專業已“熱”變“冷”,高職院校應根據市場需求適當調整,避免供需錯位,保持專業設置和學生就業的靈活性。
(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
1.在入學教育中,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情況以及就業前景,同時積極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發展規劃。
2.加強“職業指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全面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和職業技能。
3.開展專業技能練兵,引導學生強化專業技能。強化專業技能資格認證,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能順利獲得“兩證”(學歷證和職業資格證)。開展模擬面試活動,讓畢業生體驗求職面試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增強就業競爭力。
4.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講座、個別心理輔導等方式,加強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自我調適,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5.定期組織人才交流會,加強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努力拓展就業渠道和空間。
(五)高職畢業生應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就業市場的競爭其實就是畢業生能力與素質的競爭。高職院校畢業生應該在大學學習期間,強化對職業的認知,并針對職業發展要求,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同時,高職院校畢業生還要認清目前的就業形勢,積極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掌握就業技巧,擺正自己在就業中的主動地位提高擇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