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職學生就業穩定性低的原因及對策
華武佳
【論文關鍵詞】就業率高職院校穩定性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教育部門重視的熱點難點問題,同時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近年來,相比本科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我國高職生就業率卻一路走高,呈現反超高學歷學生的勢頭。在部分地區,特殊專業的高職畢業生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態,雖然近幾年高職學生的就業率高但穩定性低,本文在剖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基礎上,提供相應對策,為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穩定性、提高就業質量提供新思路。
2010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09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后的非失業率約為91.2%,非“211”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約為87.4%,高職高專院校約為85.2%;分別較2008屆高了1.1個、0.1個、1.7個百分點,但與2007屆同類畢業生相比,“211”院校與非“211”本科院校仍分別低出2.3個、3個百分點,僅高職高專“一枝獨秀”,比2007屆同類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高出1.1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連續四年與非“211”本科差距縮小,百分點差距從2006屆到2009屆分別為7.2、6.3、3.8和2.2,在同樣的經濟形勢下高職就業率提高較快。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2009屆畢業生的就業率(88.1%)已經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在浙江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已經連續幾年保持穩定增長,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左右。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式較好、就業市場缺口較大,但是在日趨增長的高就業率背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又如何呢?所謂就業質量是指畢業生就業的優劣程度,只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就業機會的獲得(就業率);就業的主觀滿意程度,比如工作的穩定率;就業崗位的特點,比如工資收入。2011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有34%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其中本科為24%,高職高專為44%。與本科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就業穩定性差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明顯的不足。就業穩定性是指勞動者參與社會勞動的數量在相當的時期內保持著一定的比例。它的基本含義包括:其一,就業總量的穩定。其二,勞動就業在產業間和區域問的轉換替代彈性大。其三,勞動者個體總的就業時間長。為什么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會這么低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一、高職學生就業穩定性低的原因
(一)學生就業觀念盲目
大部分學生當初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十分茫然,對選擇的專業不了解,甚至對專業充滿很多不樂觀的憧憬。與本科學生想比,高職學生職業意識的萌發較晚,一般在臨近實習前才開始考慮自己的職業素養和選擇等問題。對于就業較為理想化,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盲目樂觀。很多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思維中,跟不上社會發展和現實環境的變化,從而導致畢業生對于工作的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所能提供的存在明顯的落差,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是造成畢業生離職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
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課程,但是真正的就業教育幾乎都是針對畢業班開展實施的,如安排一些企業到學校開座談會、召開就業指導班會等,但是這些宣傳活動或是指導課程的實質性的作用有沒有我們不得而知。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形成專門的職業指導體系,也沒有專門的工作制度,人力物力的投入也是相當有限的,同時從事職業指導的相關工作人員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不夠導致指導效果不佳。很多學校在為學生與用人單位牽線搭橋之后,往往對學生就不聞不問,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只有短期合作。
(三)學生本身能力的制約
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工作中,認為自己很難勝任工作要求。當前不少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養成了“死讀書”的習慣,但綜合素質不高,盡管經過兩三年的高職教育,理論知識懂一點,但職業知識、技能和做人做事等其他方面,剛畢業沒多久,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被淘汰”也就成為必然。 二、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穩定性的對策
(一)健全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高職院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導、服務于一體的就業指導體系,要建設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職業指導人員隊伍,提高就業指導服務質量。從學生入學教育開始就要開設職業生涯教育課,使他們逐步了解認識自己以及所學的專業。在學生接下來的學習生涯中,要從環境分析到擇業技巧,從形勢政策到有關法律法規等各個方面對學生予以全面系統的指導和幫助,從而培養他們的就業意識。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從入學之初就開始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逐步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和事業發展方向,合理規劃步入社會的職業發展道路。同時要根據不用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特點,有針對性對的開展個性化的職業發展指導。轉變學生的就業、擇業觀念,教育學生認清就業形勢,以適應新形勢下企業、市場的需求。
(二)努力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構成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素包括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組織與決策能力、心理素質、人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氣質修養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要求下,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要求大學生具有良好、全面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學校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實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心理素質是否過硬已成為“雙向選擇”成與敗的關鍵,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心理素質,導致在工作的過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敗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機,這也是高職學生工作穩定性差的原因之一。因此學校在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承受壓力、互相幫助、寬容他人的品質。學校還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雖然很多企業在新員工入職前都會有相關的培訓,但職業精神卻需要在日常的教育中加以培養。高職學校再專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的穩定性。
(三)企業完善健全薪酬體系
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雖然國家有法法規,但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為員工繳納各種社會保險,員工待遇、工作環境、晉升空間等都沒有達到公司當初所承諾的,這也是造成高職學生工作沒多久要更換崗位的原因。作為企業,應該有自己完善健全的薪酬體系,薪酬待遇要與職位相匹配,要與本行業平均水平相一致,要具有競爭力,真正體現出公平。待遇太低、不公平是留不住人的。此外,企業還應建立客觀公正的績效考核體系,推行競爭上崗,優勝劣汰,獎懲分明,充分挖掘員工潛能,培養員工綜合能力。
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員工的流動可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這是人力資源流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頻繁的人員流動,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關注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穩定性,對于維護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就業穩定性低的原因除了高職院校畢業生本身的原因外,學校和社會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作為學校要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質量,增強畢業生就業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范躍紅,劉文文.高職院校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對策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職院校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2011(2).
[2]胡躍.如何提高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穩定性[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10(1).
[3]喬莉.中職學生就業率高穩定性低得原因與對策[J].職教通訊,2011(2).
[4]唐曉嵩.高職生就業率反超高學歷生的原因探析[J].科教文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