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研究
徐昆
摘要: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教育的立足之本,高職院校為加強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實現教學與就業的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長期以來進行了很多嘗試,并希望通過對“訂單式”培養、專業培養、行業培養三種模式的分析與探討,找出適合高職教育發展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訂單式”培養;專業培養;行業培養;就業導向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模式分析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指學校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用人單位專門培養符合崗位素質要求的人才。首先,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形成一種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明確雙方職責。學校保證按需培養人才,學以致用;用人單位保證錄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學。其次,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用人單位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實現人才的定向培養。
例如,某校與保險公司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專門培養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理賠人員,這是保險公司的兩種崗位。學校按照保險公司對這兩個崗位的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安排完全對口的實習實訓,甚至教學內容都按照保險公司的技術結構、服務規格、經營要求安排。同時,保險公司派出專家到學校進行專業方面的授課,舉辦講座,將保險公司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營運手段等內容先期導入,使學生對自己未來將從事的崗位素質要求有明確的認識,學生畢業時按照保險公司的要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無障礙就業。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最緊密的一種形式,是建立在校企雙方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的,為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臺,找到了途徑。不僅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觀念發生了轉變,市場意識增強,更加注重了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且就業導向明確,需求雙方參與程度深,促進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促進了人才供需雙方的“零距離”對接,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與就業率。由于學生就業崗位明確,培養目標準確,因而降低了培養成本,減少了風險。此外,由于不是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培養協議,而是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培養協議,降低了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風險。達不到協議規定標準的學生,用人單位可以拒絕接受,學生畢業時也有選擇權,所以雙方均無后顧之憂。用人單位也會積極地提供實習場所,解決學校實習基地建設的困難,學校還可以與用人單位開展教學科研項目合作,獲得資金方面的支持,可謂一舉數得。
這種模式存在的風險是:(1)難以準確預測人才需求。除了發展勢頭迅猛的企業,大部分企業都不能準確地預測三四年后企業的人才崗位需求,更不愿意先行簽訂培養協議。(2)轉崗困難。由于是按崗位需求培養,一旦學生畢業時該崗位需求已飽和,需要轉崗時,就顯得知識面狹窄,難以實現順利轉崗。
(二)專業培養模式
專業培養模式是指學校根據行業中對應的某專業對人才的需求,為該專業培養各類符合崗位素質要求的人才。學校與用人單位不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而是簽訂實習基地協議,形成一種松散的合作關系。學校按需培養人才,用人單位提供所需崗位的不同素質要求與實訓場所,學生畢業時,用人單位根據崗位的不同需求錄用人才。雖然該模式學校與用人單位沒有簽訂培養和用人協議,但培養目標和就業導向仍然十分明確,僅僅是崗位導向不夠明確。
例如,學校專門培養滿足金融行業中保險專業的各種崗位素質要求的人才,包括保險代理人、經紀人、核保理賠人員、客戶服務人員、保單保全人、組訓和培訓講師等。學校按照保險公司對上述崗位的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安排完全對口的實習實訓,甚至可以將保險公司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營運手段等內容先期導入,但學生并不知道未來將從事哪個崗位的工作。
專業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較為松散的一種形式,同樣要建立在校企雙方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首先,要求學校對專業中存在的各種崗位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對各崗位能力素質要求應有清晰的認識,再次,應有足夠的實訓場所進行能力訓練,所以其培養難度比“訂單式”培養模式要高。由于是專業培養,在確定了用人單位后,還是能夠獲得相關單位支持的,只是培養的崗位較多,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訓安排比較復雜,管理難度也較大。該培養模式為用人單位最終選擇使用何種崗位的人才提供了足夠靈活的空間,且不會發生轉崗困難的現象,所以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這種模式存在的困難是:(1)培養成本高。由于培養崗位較多,實訓種類較為復雜,所花費的成本也較高。(2)職業資格證書選擇困難。由于該種培養模式面對多個崗位,獲得哪種職業資格證書成為難以事先確定的事,會直接影響教學計劃的安排。
(三)行業培養模式
行業培養模式是指學校根據某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為該行業培養各類符合崗位素質要求的人才。學校不與任何用人單位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而是形成一種口徑更寬的培養方式,學校按行業大類培養人才,學生可靈活就業。學生畢業時,根據行業發展的現狀,自主選擇就業專業和崗位。雖然學校與用人單位沒有簽訂培養和用人協議,但整個培養目標和就業導向還是十分明確的,僅僅是專業導向不夠明確。
例如,學校專門培養滿足金融行業中保險、銀行、證券、投資理財專業的各種人才。學校選擇幾種最容易就業、最受歡迎的專業進行培養,并按照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安排多方向的實習實訓,甚至可以將金融行業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營運手段等內容先期導入,但學生并不知道未來將從事哪個專業的工作。
行業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最為松散的一種形式,是建立在對行業充分了解并具有一定預測能力的基礎上的。首先,要求學校對行業中發展最快的專業領域有充分的了解。其次,應對各專業的人才需求有明確精準的預測。再次,應具備多樣化的實訓場所進行能力訓練,所以其培養難度高于任何一種培養模式。由于是行業培養,不能確定用人單位,就難以獲得相關單位的支持,又因為培養的專業較多,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訓安排更為復雜。該培養模式為學生就業提供了高度靈活的空間,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多種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可以在不同的專業中自主擇業,就業面較寬。
這種模式存在的困難是(1)培養成本高。由于培養專業較多,實訓種類復雜,所花費的成本也較高。(2)職業資格證書選擇困難。由于幾乎每個專業都有國家或行業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學生又不明確未來將從事哪個專業的工作,所以難以事先確定考取哪種職業資格證書。(3)課程難以安排。由于面向的就業群較為廣泛,需要學習的課程也較多,在規定的學時內要達到一定的要求,課程安排較為困難。
三種培養模式的比較
從就業導向看,三種模式都很明確。“訂單式”培養模式就業導向細化到崗位;專業培養模式細化到專業;而行業培養模式則面向整個行業的職業群。
從崗位適應性看,行業培養模式最為靈活,學生可以跨專業、跨崗位就業;“訂單式”培養模式崗位適應性最弱,幾乎不能轉崗;專業培養模式介于兩者之間。
從用人單位的參與度看,“訂單式”培養模式用人單位的參與度最高,用人單位參與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參與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并提供實習基地;行業培養模式參與度最低;專業培養模式介于兩者之間。
從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角度看,行業培養模式由于培養口徑較寬,面對的職業群較廣,可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也較多;“訂單式”培養模式只能獲得一個職業資格證書;專業培養模式介于兩者之間。
從課程設置看,行業培養模式由于面向的專業較多,課程科目也較多,在規定的學時內學完相關行業的主干課程十分緊張;“訂單式”培養只需面向一個崗位,課程設置較少,時間較為寬裕;專業培養模式介于兩者之間。
從實習實訓的要求看,“訂單式”培養模式面向單一崗位,課程較少,用人單位參與度高,實習實訓較容易安排;專業培養模式由于面向的是一類專業,與用人單位又有松散聯系,實習實訓也可以解決;行業培養模式面向的領域廣泛,用人單位參與度低,實習實訓種類繁多,安排最為困難。
從培養成本看,行業培養模式實訓多,課程多,用人單位參與度低,職業證書考核多,所以培養成本最高;“訂單式”培養模式培養成本最低;專業培養模式介于兩者之間。
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因素
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應面向就業的職業群,培養目標則應滿足職業資格證書和崗位素質的要求。“訂單式”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較為簡單,職業目標明確且單一,專業建設的目標面向一個領域或行業,較為廣泛和復雜。所以,在行業培養模式和專業培養模式中,應有選擇地在職業群中確定幾個比較有吸引力和易于進行培養的專業和崗位確定培養目標,而不是面面俱到。
課程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應當滿足用人單位的經營方式、技術結構和服務規格。課程建設應體現專業建設目標,在上述三種培養模式中,行業培養模式的課程建設最為困難,由于面向的是職業群,崗位素質要求較多,課程建設較為復雜。在實施過程中,應對課程進行模塊化設置,建立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和專業選修課模塊。在專業選修模塊中,應按照不同的專業領域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將各專業領域的基礎課程放置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中。這種辦法可以有效地解決課程設置繁雜的困難,也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模塊并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實習實訓實習實訓始終是高職教育最難解決的問題,盡管學校可以在校內建立相關的實驗室進行實訓,但只能滿足最基本的實訓要求,很多內容都要求學生走進社會,在現場學習。由于實驗室建設需要較高的投入,而學校的教育經費又比較緊張,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校外對口的用人單位建立對口專業的實訓基地。相對而言,“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實習基地建設較為容易。
師資無論何種培養模式,對師資的要求都很高,為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師資來源可以從多方面解決。首先,校內專職教師除應達到規定的學歷要求外,還應具有相關行業或領域的從業經歷,獲得相關專業的從業資格證書。其次,還應從對口企業中聘請有關專家參與教學工作,特別是技能培訓,通過專家,學生可以學到很多在課堂教學中學不到的知識,比如行業法規、企業文化、職業要求等。
能力培養不能片面地將能力培養只看成是專業能力的培養,能力培養應該包括創業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除了應該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技能之外,還要教會學生做人,即做一個有理想、會創新、善于學習、熱愛生活的有較強適應能力與獨立人格的人。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在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規格、考核評價方法等方面都要有所創新,提高對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適應性。要在教學和實踐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學生寬厚的基礎、復合的技能、全面的素質、較強的適應力、廣闊的就業面,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從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這是高職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企業參與的熱情由于近幾年大學的擴招和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許多單位人滿為患。國家近幾年開始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使用人單位的成本逐漸增加,考慮到自身的發展和利益,對學校拋出的“橄欖枝”并不熱情。還有一些企業雖然對上述培養方式很感興趣,但因無法預測未來幾年的用人需求,也不敢貿然與學校簽訂培養協議,導致學校很難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
與人力資源需求的銜接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職業教育與勞動、人事用工信息相互溝通的機制,學校尚缺乏預測專業需求的有效途徑,這對學校來說是一個致命弱點。因此,建立職業教育專業指導系統不僅十分重要,而且是當務之急。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步驟(1)勞動、人事部門根據每一時期的就業情況定期發布各行業或專業的用工需求信息,幫助學校確定培訓工種和專業。(2)學校應建立與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定期聯系的制度,將學校畢(結)業生納入勞動力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及時向社會提供就業需求信息。
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高職教育在層次上、人才素質標準與培養目標上做出相應的調整。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應該成為國家用人制度的核心,高職教育應更加突出就業導向,確立具有特色的培養目標。只有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各種有效的人力資源需求信息,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也只有當人力資源總量、結構、層次、素質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人力資本投資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