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終身教育視角下的職業教育模式轉換
張建軍
論文摘要: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建立符合終身教育要求的職業教育體系,解決職業教育封閉辦學、教學僵化和生源單一的問題。職業教育應該實現生源、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論文關鍵詞:終身教育;職業教育模式;新型工業化
一、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發展戰略由模仿跟隨轉向自主創新的條件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來。最普遍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辦學的封閉性。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機構脫胎于基礎教育,而且辦學歷史較短,在辦學思路上帶有基礎教育的明顯痕跡,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封閉辦學,僅考慮學生發展需要,忽視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職業院校僅在教育系統內部封閉運行,不能溝通與經濟系統地聯系,由此導致“兩張皮”的現象。盡管近年來職業院校已經意識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但由于“泛教育思維”已經根深蒂固,無法實現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由此導致“一頭熱”的現象。 (二)教學的僵化性。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采取了模仿跟隨戰略,主要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將知識和技能機械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要能夠死記硬背,就能完成在校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強化,導致職業教育很難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企業對職業教育的不滿,集中體現在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不滿。 (三)生源的單一性。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下,企業生產技術工藝幾十年不變,職業教育主要是職前教育,職后培訓的需求較弱。在這種條件下,中學畢業生成為職業院校生源的主體,當中學畢業生大量減少時,職業院校就出現辦學困難,許多職業院校甚至將招生作為“生命線”。這種現象足以說明職業教育的不適應性。企業職工繼續教育是與技術進步分不開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必然會要求職工不斷實現知識更新,實現終身學習,從而增強職業教育生源的多樣性。
二、職業教育終身化實施原則
職業教育終身化實施原則是建立一種全面、持續的職業教育模式的準則。職業教育終身化模式的特征具體地體現在實施原則之中。 (一)終身性原則 職業教育終身化理論要將職業教育貫穿于人生的不同發展階段,使人的職業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實施職業教育終身化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以下幾個觀念:一是職業教育是以個人生存為核心的連續過程,不存在年齡界限;二是每個人各個發展階段都應享有完美的職業生活,職業教育是其完美職業生活的基石;三是職業教育終身化有豐富的內涵,它是統合各種教育和培訓的全面、持續、嶄新的經驗模式。終身性原則是職業教育終身化的核心原則。 (二)整合性原則 整合性原則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終身化的大職業教育觀上。一是體現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上。科技發展需要從事技術工作的人既要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掌握操作技能,所以職業教育終身化要求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行發展,相互融合,充分注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和諧一致,把學習工作結合起來,形成理論知識為基礎,技能培訓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二是將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職業教育不能只限定在一定的領域和范圍,而應擴大到學校以外的與人們實際生活有關的各種環境,承認所有可獲得的教育影響因素,沖破傳統學校那種僵化呆板的教育體制以及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和規定,采取有利于學習的各種組織形式以及靈活多樣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建立富有彈性的學習制度,實現各個階段縱向整合和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橫向整合。 (三)社會性原則 社會性原則首先體現在職業教育終身化對象的廣泛性上。職業教育終身化的教育對象不再限于兒童、青少年,而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不論其性別、年齡、職業等都作為接受職業教育的對象,在教育對象上體現廣泛的社會性。其次,體現在職業教育終身化辦學主體的多樣性上。職業教育終身化需要和鼓勵社會各界發揮各自優勢承辦職業教育,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辦教育的學習型社會。
三、職業教育模式的轉換
我院是唐山市科學發展模式的示范院校,目前正承擔者唐山市“職業教育倍增計劃”的示范任務。結合唐山經濟特別是曹妃甸大開發的需要,我院針針對職業教育終身化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實施職業教育模式的轉變。主要做法是: (一)培養對象的轉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人才需求結構將會由傳統的“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欖型”和“啞鈴型”轉變,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富士康事件”已經充分暴露出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經濟中的深層次矛盾,要求加速實現人才結構的轉型。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將會導致職業教育內部結構和培養對象的重大變化。為了積極應對這種變化,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地對培養對象結構做了調整:一是舉辦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班,經過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資格后,招收面向企業在職人員和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大專層次學歷班;二是開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試點,面向高職院校大專畢業生開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三是與國內著名大學合作,通過遠程教育方式開展社會各類人員的繼續教育。同時,結合企業技術創新的需要,大量開展各種形式的短期新技術和高技能培訓,提升職工的技術水平。利用學院國家實訓基地、國家行業培訓中心承辦省市級技能大賽、職業院校及合作企業的技術比武大賽;利用數字網絡平臺、大學生創業基地、大師工作室、圖書館等優質教學資源為社區居民服務,傳播先進文化和教育理念。制定《社區服務指南》及相關條例,利用節假日免費為社區居民開放;師生為社區居民免費開展學習輔導、技能培訓等志愿服務。在條件成熟時,還準備面向離退休人員招收老年陶藝班、老年微機應用班。通過生源結構的調整,逐步實現高中生源與成人生源大體相當,學歷教育規模與培訓規模大體相當。
(二)培養模式的轉變 與生源結構的變化相適應,培養模式也需要進行重大改革。這種改革不僅僅是培養目標和途徑的調整,更重要的是教學組織形式的調整。 首先,由全日制脫產教育為主轉為全日制學習與業余學習并重。企業職工參加學習目的性強,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但是,職工繼續教育需要合理處理工學矛盾,保證工作秩序與學習秩序的基本正常。通過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以業余學習方式實現職工繼續教育,是解決工學矛盾的基本出路。全日制教育與業余教育的結合,不僅可以實現企業文化與職業院校文化的融合,也是職業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的合理途徑。 其次,由面授為主轉變為面授與遠程教育并重。傳統的職業教育主要是在教室和實訓場所進行的,師生雙方直接交流。這種方式便于調控教學進度,教學管理簡便,有利于師生互動,但也存在個性化較差、交互作用有限、學生自主作用發揮不夠等顯著缺陷。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改變了工作的性質和就業結構,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學習途徑和方式。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可以有效地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提高職業教育效果。我院充分利用校園網的作用,開展遠程網絡教育,建立網絡學習中心,服務社會人員。學習中心開展高中起點專科和高中起點本科、專科起點本科三種類別的招生,面向企業和社會在職人員中具備中職及大專學歷的人員,結合學院專業特色,開展符合社會、行業企業需要的學歷教育。可以預料,隨著遠程教育的不斷發展,將會給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一場重大變革。 再次,由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習者中心。教學模式的核心問題是師生作用方式問題。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就不能充分發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任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變,也為師生作用方式的改變創造了條件。遠程教育和業余教育的條件下,學生可以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利用學習資源,與教師進行同步或異步交流,學習的靈活性大大增強。為了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終身教育的需要,我院建立了網絡課程平臺和教學管理平臺,在一些重點專業和精品課程中建設了全開放式的教學資源庫,為教學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評價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評價方式以書面考試為主,評價主體以內部教師為主,評價結果以終結評價為主。這種評價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是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變成了記憶機器,與信息化時代和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格格不入,“高分低能”現象是這種評價模式缺陷的集中體現。 為建立與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評價模式,我院采取了以下對策:一是聘請企業人員擔任“外考官”,無論是理論考試還是技能考核都由企業專家把關,將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有效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二是強化過程評價,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發展為目標,將職業能力發展過程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實現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三是有計劃地采用網絡化考核,增強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權威性和有效性,將考核結果及時地反饋到每一個個體。
四、職業院校內部的終身教育
建立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職業教育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習型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全社會的經驗共享,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了實現這一遠大目標,職業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加強自身建設,將職業院校建設成為學習性組織,實現教師的終身教育。 第一,需要形成“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體系。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專業教師的內在要求,也是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的基本特征。但培養“雙師型”教師需要很長的周期,目前我國尚沒有這種培養體制。盡管各個職業院校在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還不能完全適應教學要求,專業課需要由兼職教師擔任。“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過程要求教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是一種典型的終身教育過程。因此,職業院校內部的教師培養制度應該圍繞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建立起高標準、多樣化、可持續的培養體系,并以此作為學習型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 第二,創新導向的職業院校文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核心理念是創新。建設適應終身教育要求的職業教育體系,就必須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內容、考核方式以及教學管理制度上實現創新,依靠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改革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也是職業院校主流價值觀的基本取向。只有形成改革創新的文化氛圍,才能保證職業教育改革取得成功。是否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檢驗職業教育改革方向正確與否的試金石。 第三,制訂科學的教師標準和考核制度。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職業院校應該建立起符合職業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師標準和考核制度,嚴把教師“進口關”,以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引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以高標準的考核制度促進每一位教師教學教育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