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未知
[摘要]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就業質量的高低需要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頗多,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則是創新人才的培養的重要途徑。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的教育形式。本文就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背景、基本思路、實踐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
[關鍵詞]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創新人才培養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正是為了這種需要和需求而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正是為了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學生進入社會的競爭力。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資源、環境,合理安排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使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而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一、創新人才培養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背景
1.創新人才培養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進入21世紀,人才的標準發生了變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成了“人才”的主要標準。由創新而有經濟增長,由創新而有了知識經濟,創新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地位的提高,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而進行的新的教育教學模式。
2.目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弊端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和體制的影響,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和問題,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有諸多不利影響,這些問題和弊端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輕視實踐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效果差。主要體現在:實驗條件落后;實驗場所不足;實驗設備更新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實習經費不足、實習時間難以保證;學校、教師、學生不重視實習等。
(2)實踐教學內容老化,教學設備陳舊,五、六十年代的設備還在發揮“余熱”,嚴重滯后于工程技術的發展。
(3)只注重向學生傳授已有的知識而忽略了培養創新知識的能力。實驗多為驗證性的實驗,缺乏設計性、開發性實驗,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訓練。
(4)畢業設計環節薄弱,畢業設計論文水平低,還只是落在紙上談兵,與生產第一線的實踐需求嚴重脫節。
總之,在教育教學環境和條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實踐環節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端。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對人才培養和需求之間的差距較大;學生的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是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弱,創新精神不足;學生個性不強;畢業生進入社會的競爭力較弱,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要求。
3.創新人才培養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意義
(1)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內涵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2)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強調工作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要求,這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使命,通過創新人才的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性。
二、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基于對以上背景的分析,以及現代先進的教育理論,確定了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思路。首先,通過教育轉變教師和學生的傳統教育和受教育的觀念,樹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新觀念,提高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認識。其次,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大力改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二是要改進人才培養過程,探索和推廣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基本思路如下。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樹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新觀念
(1)通過教育轉變教師和學生的傳統觀念,樹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新觀念。
(2)通過學習交流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高師生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2.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1)深化教學改革,探索適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新型教學體系。
(2)明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帶動全面教育教學改革。
(3)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共同指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共同培養創新人才。
(4)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保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順利實施。
(5)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建設校內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基地。
(6)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國際化,拓寬人才培養途徑,迎接新的挑戰。
(7)制定規章制度,積極推動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8)多種途徑設立獎學金,企業助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專業思想,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9)通過請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作兼職教授,增進用人單位企業、學校、科研單位三方的交流。
(10)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或設備投入,改善教學條件。
三、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1.樹立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的新觀念,提高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認識
通過學習,轉變教師和學生的傳統教育觀念,樹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新觀念;并通過學習與交流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高師生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1)通過學習轉變教師和學生的傳統教育觀念,樹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新觀念。聘請企業專業人員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講座,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大討論,使廣大師生在觀念上理清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主要區別。
(2)搜集整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典型事例,組織師生學習交流,從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中提高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解和認識。逐步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新的教育教學模式。
2.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構建新的人才培養體系
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構建培養創新人才的體系,主要包括:建立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為主要途徑,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的教育人才培養運行體制和管理體系;創建能適應和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新型教學體系以及教學運行管理體制;構建適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養的環境與條件,即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師資培訓、實驗設備更新、教學場所改善等。
(1)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育人質量,創建能適應和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整教學內容、重組課程體系,改善教學方法,將生產第一線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流程和新技術納入教學過程。
(2)明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作用與地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這種新興的教育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教育模式來說,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更好地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即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教育實踐中,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減少學生的就業壓力,為創建和諧校園奠定基礎。
(3)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加強與科研單位、生產單位的合作力度,指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的順暢實施,實現優勢互補、人員設備資源共享,走教學、生產一體化的路子,共同培養人才。
(4)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保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順利實施。
(5)加強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內、實習基地,充分發揮校內、外基地、科研機構在培養創新人才的作用;積極創建校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充分合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的設備和環境優勢,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共同培養學生。
在校外,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共同探討校企聯合培養畢業生的實踐工作。進一步明確校企之間進行合作教育,共同培養人才的各自的職責和互惠互利的關系,選擇各方面條件比較好的企業,有重點地進行校外基地建設,并舉行掛牌儀式。
強化德育的效果和功能,這也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必須重視和追求的一個價值趨向。采取請進來或在合作教育基地結合實際工作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人生價值觀、創業精神、進取精神的教育,強化德育育人功能。
(6)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國際化,拓寬人才培養途徑,迎接入世挑戰。了解科技前沿知識,掌握科技發展動態,開闊思路,對創新人才培養無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制定規章制度,積極推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加大了對學生的獎勵制度,明確要求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爭取全面發展、全面成才。
(8)多種途徑設立獎學金,企業助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專業思想,開通學生就業快渠道。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使學生和企事業單位相互了解,逐步達成就業意向。企業設立獎學金,進行資助。
(9)通過請知名專家、學者、企業老總作兼職教授,增進企業、學校、科研單位三方的交流。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良好關系,形成了優勢互補、互相支持、共同聯合辦學培養人才的新體制。
(10)吸引社會資金或設備投入,改善教學條件。結合學校全方位教育教學改革,以學生參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和科研項目為切入點,探索與實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與各個教學環節相結合的形式,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加快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