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下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
佚名
摘要:隨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半工半讀”制度的逐步試點、建立和完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處在邊緣化的人文素質教育將面臨新的危機。文章從當前形勢出發,論述了職業院校在改革過程中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系以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人文素質;職業教育;和諧發展;模式改革
Abstract: As 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study" step-by-step system of the pilot,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model will be a fundamental change. Marginalized i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will face a new crisis. The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scussed the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humanities. Key words: quality of the humanit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odel of reform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和促進就業等方面的優勢,黨中央和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十一五”期間大力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正如人說“國家新資助政策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添了把火”。[1]與此同時,國務院和教育部提出要以就業為導向,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這必將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所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以市場就業為導向的技能訓練為重點的時期。但是如果我們從教育的本質,從人的發展角度思考“半工半讀”制度,難免會提出另一個問題:中等職業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否會面臨風險?是否會被進一步地邊緣化?缺少人文素質教育的職業教育會是怎樣的結果?帶著這些問題,本人對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半工半讀”制度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半工半讀思想在我國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從現代職業教育視角看,它是一種學習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半工半讀這種學習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的根本途徑;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重要模式。 [2] 2005年 10 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強調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帶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按照《決定》的要求,教育部隨后也印發了《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以及《關于在部分職業院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大力推行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因此,重視技能訓練和培養的“半工半讀”制度必將在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代表了中職教育發展的方向。 二、“半工半讀”制度下職校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風險 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一直伴隨著高校的成長,根植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之中。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進程中,這種關系尤為突出。由于大部分職業院校辦學時間短,學術底蘊不足,加之當前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一些職業院校單純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而對于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文教育則重視不夠,對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人文精神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人文教育處于邊緣狀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