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師文言文教學能力分析
鞏袁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整體教學任務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對學生學習古代文學,還是幫助學生了解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針對目前調查研究發現的相關問題,我們對提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引領者――教師的文言文教學能力與素養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為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能力與素養的個人發展方面提供一些策略,進而促進初中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師的文言文教學能力與素養;提升策略研究
文言文教學在近現代語文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了解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學目前存在一定的普遍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生、教師等方面。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過渡環節中,語文教師作為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引領者,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教師的文言文教學能力與素養也將直接影響文言文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本文旨在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教育教學發展趨勢,對提升初中語文教師文言文教學能力與素養的方法與策略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筆者將從課標研讀、主觀重視態度、專業能力素養、教學輔助手段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
一、深入研讀課標,加強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據和參考標準。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之前,都應當仔細研讀,認真分析。首先,從學校層面來看,可以請專門的課程與教學論專家教授為語文教師進行理論層面的講解和分析,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為專題進行面授,從宏觀上明確課標的重要性,從中觀上明確新課標與舊課標的區別與改進,從微觀上具體分析課標內容與具體要求。其次,從教師隊伍層面來看,語文教研室應當自發組成研究小組,結合日常教學經驗,對課程標準進行逐條分析,個人的力量較為薄弱,且思維閉塞,而與研究同伴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則可以集思廣益。只有明確了具體的要求和標準,才能在教學方面有整體性、系統性的計劃,同時也使日常課堂教學目標更為明確。最后,從教師個人層面來看,教師可以自行報名參加“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等專題網課,閱讀相關專著,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同時記錄學習心得,撰寫學習筆記。在總體性研究解讀課標的情況下,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深入剖析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文言文部分,加強對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重視。目前,有許多教師主觀上認為文言文教學是非常簡單的,只要學生背誦好文學常識、課下注釋和總結的習題,考試一定能夠得高分,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因此,他們在備課時,也僅僅將重點和精力放在了這幾部分,甚至備課也有不夠認真、不夠細致、缺乏思考的情況出現。如果教師進一步深入閱讀、研究課標,就會發現,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絕不局限于此。教師應當進一步明確文言文教學的具體目標,明確文言文學習的具體要求,明確文言知識的具體掌握情況。教師只有認真解讀課標中文言文閱讀部分,才能對文言文教學加強重視,才能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初中文言文教學更加全面高效。
二、提升文言文教學專業能力素養與知識水平
除了教師的個人態度以及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視外,教師個人專業能力水平也是影響文言文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當從各個方面綜合提高個人對文言文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和教學水平。首先,教師應當對初中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讀與剖析,并且設計出最佳的、個性化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優質教案。教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媒介,在學習階段,我們需要通過教材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思想人格的培養。無論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或教哪一篇課文,都不能夠脫離文本、自由發揮,必須要立足于教材,以教材為例。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對教材的掌握、理解與分析至關重要。如果教師對教材都不熟悉,又如何能夠得心應手地利用教材進行教學呢?尤其是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部分――文言文,更需要教師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與整合。教師既需要統觀全套文言文,了解教材編者的選篇意圖,又要熟悉每一篇文言文,明確各篇的具體內容與重難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對全部文言文有一個更加清晰、完整的認識,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初中三年系統的文言文教學計劃制定與各學期文言文教學計劃的制定。從單篇文言文來看,一方面教師要掌握文言文篇目的基本內容,包括選篇的出處、作者、作品、朝代、文體、文學常識、歷史背景等,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入剖析文言文的具體內容、具體詞語、具體文言知識、具體語法等,通過對課文的精讀明確教學的目標,突出重難點,通過抓住主問題,梳理出課文的主要結構,進而選擇合適的媒體,確定正確的教學方法、活動組織與反饋方法,并根據不同的文體,突出其特質,把握創作手法和寫作技巧。最后,教師要進行主題思想的多元解讀,要避免對各種經典名篇的“標準化”解讀。教師要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再融入文言文教學方法,進行教案設計。從導入到結語,從知識詳解到問題設計,從過渡語到作業板書,環環相扣,同時要提前預設一些突發情況或特殊問題,進行充分準備。而教案要根據學情進行個性化設計,不能實行“拿來主義”。有許多教師為了備課省時省力,便會直接采用教學參考書或網上下載的教案,而多媒體的快速發展更是讓許多教師不備課,直接“拿來”課件授課,對于教材根本不做研究和分析,對學情分析更是置之一旁。課內教學尚且如此,就更不可能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了。從所有文言文篇目來看,教師可靈活應用,適當調整,對于一些主題、文類、風格等相同或相似的篇章,則可以重組單元,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其次,教師應當綜合拓展個人的文言文閱讀知識儲備。對于一名語文教師而言,掌握文言文閱讀的相關知識是基本素養。《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能夠辨析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能夠翻譯、理解并背誦默寫課標所要求的重點篇目,并且能夠對選篇或選段進行賞析與評價。但是就目前現狀來看,不僅學生沒有達到相關的要求,部分初中教師也并不具備文言文教學的專業性。對于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大多數教師能夠掌握最基礎的部分,但是深究其具體用法,則無法詳細解讀,而對于語法知識和文言句式更是掌握不足,當課上遇到相關內容或學生提問時,便以不需要學習為理由直接忽略。這既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學出現斷代的原因,也是現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目前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對文言文閱讀知識進行進一步提升,從最基本的文字、古文詞匯、文體常識、文學常識,到古文句式、古文標點、古文翻譯,都需要進行系統學習。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網課、讀書等方式對相關文言知識進行自學,像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1~4 冊就是很好的學習教材,在這套書中,不僅有《左傳》《戰國策》《論語》《孟子》《詩經》《楚辭》等古文經典的選文作為例文,更有常用詞介紹和古漢語通論解讀,其中包括怎樣查字典辭書、古今詞義的異同、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今字、異體字、詞類活用等,講解十分細致全面,完全可由教師自學。通過這套教材,教師既學習了理論知識,又閱讀了古文名著,可以說是教師提升個人文言知識的有效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像文言文基礎知識手冊等書籍,也是學習的有效參考資料。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進修學習、專業培訓等方式進行繼續教育,或可以繼續攻讀相關專業學位,如教育碩士等,通過學習,對個人的專業能力知識水平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在進一步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文字,了解文言文閱讀,了解語法系統與中學語法教學,更可以進一步學習篆字與《說文解字》、古文字與文言文的閱讀等。這樣不僅使教師對個人專業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學習,同時也激發了教師的學習熱情和鉆研精神,更是對初中語文教學大有裨益。最后,教師應當加大對古文經典的閱讀量,提升閱讀水平與鑒賞能力,積累文學常識,豐富個人文化底蘊。就目前現狀來看,語文教師的讀書量確實很大,但是在所讀書目中,古文經典所占比例卻是非常小的,并且教師對古詩詞和經典古文的背誦情況也不是十分樂觀。除了長年累月教學背誦下來的古詩文,個別教師的課外古詩文背誦量甚至比學生還要少。我們經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必須要有一桶水,而這一方面卻恰恰成了教師的短板,這樣不僅容易在學生提問時降低教師的教學威信,更不利于對學生的日常指導和培養。因此,一方面教師應當有計劃地研讀歷代古文經典作品代表作或著名文選,先秦時期的《論語》《孟子》《詩經》《春秋》《左傳》《戰國策》《呂氏春秋》《山海經》《莊子》,秦漢時期的《史記》《漢書》《淮南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水經注》《顏氏家訓》《搜神記》《世說新語》,隋唐時期的《二十四詩品》,宋代的《夢溪筆談》《資治通鑒》等,都是閱讀性或情節性較強的著作,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古文閱讀能力,同時也能豐富個人的文學底蘊。另一方面,教師應當主動積累文言文的文體常識,如經史子集、韻文和散文、詩詞曲等,主動積累文學常識,如書籍、歷代著名作家簡介、歷代作品介紹、歷代著名流派等,廣博個人見識,同時要背誦大量的古詩文或名言名句,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還可以對我國傳統文化常識進行廣泛了解,像古代吏制官職、古代教育科舉制度、古代姓氏稱謂等,都對日常教學與知識拓展大有益處。學無止境,尤其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博學廣識,更應當勤學善思,為學生之表率。
三、提升文言文教學輔助軟件及媒體應用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與教學平臺也更加豐富多樣,多媒體技術中課件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而QQ、微信等社交軟件也漸漸為教學所用,新開發的各種教學軟件更是能夠為輔助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極大便利。但是,因為新事物往往不易被大眾接受,而且長時間的教學習慣導致很少有教師主動學習。所以,除了課件和交往軟件,其他的多媒體技術、教學軟件和網絡平臺的應用還處于小眾應用狀態。尤其是對文言文教學,很多教師會認為,傳統的教學媒介永遠是最好、最合適的,甚至認為用新媒體技術教授古文是格格不入。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合理、有效利用這些媒體、軟件,將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學習運用錄課軟件進行文言文系列教學拓展微課錄制,并將錄制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它的主要特點是主題突出,指向明確,交互性強,使用方面,半結構化,易于擴充,短小精悍,用途廣泛。一般情況下,微課的教學時間都比較短,時間在10~15 分鐘左右,這樣的學習時間是較易被學生接受的。因此,將微課與學生學習的難點――文言文結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利的。除了錄課軟件,還有許多教師需要學習和掌握的軟件功能,如實用的漢字轉拼音軟件,可以將漢字文檔輸入,直接轉化為拼音格式。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有許多生僻字需要教師向學生強調,呈現在大屏幕上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每次輸入拼音都比較麻煩,有了這個軟件便會節省許多時間。再如排版助手,我們經常會在網上為學生收集文言知識練習題,但有時格式會十分混亂,這款軟件便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提升個人對多媒體、教學軟件應用能力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都需要將其與文言文教學內容合理結合起來,不能過分使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謹慎把握分寸。作為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主要引導者,教師必須要有重視的態度:重視課標,重視學情,重視文言文教學本身的巨大意義;同時,師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更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養,無論是知識的廣度、思考的深度,還是教學的高度,都要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而對于新的科技手段,我們也要敢于嘗試,并將其合理應用到教學當中。筆者相信,只要認真對待每一份教學工作,深入鉆研每一個教學任務,不斷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與素養,一定能夠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真正讓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準確落地。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 (04 ).
[3 ]陸離.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 (10 ).
[5 ]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 ]姚磊.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初探[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5.
[7 ]張峰.文言文教學之歷史沿革與革新策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