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語篇理解認知語境及其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廖錦超 陳淮
論文摘要:語篇理解的過程是讀者個體認知語境不斷與文章典型語境動態協調的過程。回顧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語境研究,然后以這些研究為基礎,提出了英語閱讀教學應具備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以及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論文關鍵詞:語篇理解;認知語境;英語閱讀教學
隨著研究的深入,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理解觀點和論述為語篇理解過程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文章回顧了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語境研究,并由此對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研究的基本觀點
1.認知語境的定義
認知語境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語境是語言使用的環境,是交際雙方共同的認知前提。Sperber &. Wilson認為“一個人總的認知環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斷的事實構成的集合……一個人的總認知環境由他的認知能力和其所處的物理環境所決定。”認知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一系列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假設,也就是認知語境假設。每個人的認知環境包括三種信息: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
認知語境不同于傳統的語境,認知語境是動態的,是一種心理經驗和認知能力,是交際主體(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大腦中的輸入信息和由此而激活的相關信息的總和,這些信息包含有邏輯、語言和百科(物理、文化、社會等)等內容。
2.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特點
語篇理解中的認知語境具有主體性、動態性和經驗性三個特點。
(1)主體性。英語語篇的閱讀過程,就是體現讀者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讀者必須把自己已有的邏輯、語言和百科(物理、文化、社會等)等信息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最大的關聯,并根據已有的信息做出假設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認知語境幫助文本的理解,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最大理解目標。
同時,由于不同的讀者的認知狀態,也就是其認知能力、邏輯、語言和百科知識都不同,在進行認知語境的構建過程中就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有差異,產生不同的理解水平和層次。也就是說,在認知語境的構建過程中,讀者起到主體作用,在語篇文本信息的輸入和選擇、經驗知識的激活、與語篇典型認知語境之間的協調等各種心智活動中,讀者都起到了主體作用。
(2)動態性。Langacker認為,即使是現有概念的激活過程,都是動態(dynamic)的。認知語境具有動態的特征,其動態性體現在認知語境選擇的動態和認知語境建構的動態上。認知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隨著新的文本信息的輸入和被激活的相關信息的出現,語篇理解中的認知語境建構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交際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語境自然也是變化不停的。”
(3)經驗性。閱讀理解中的認知語境是體驗性實踐的結果,具有經驗性的特征不同于話語,書面語篇沒有任何外部語境,所以必須在閱讀過程中創造內在的語境。這種內在語境實際上是從語篇通過推理而獲得的認知語境,即基于經驗的概念化、圖式化的知識。也就是說,構成認知語境的要素是基于經驗而形成的。
讀者的認知能力和知識面對認知語境的構建有著決定作用。讀者的經驗知識越多、范圍越廣,構建起的個體認知語境就越完善,越接近語篇的典型認知語境,從而促進語篇的理解。認知語境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對現有文本信息進行認知的過程,是讀者體驗的過程,具有經驗性。
3.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本質
從本質上來說,語篇理解的過程就是典型的認知語境與個體的認知語境不斷協調的過程。
語篇的理解有賴于語境,而作者為了讓讀者理解語篇,也要以統一的認知世界為基礎去構建自己的語篇文本,這個統一的認知世界就是大部分讀者可以接受的認知世界,而理解這樣的語篇就需要一個典型的語境。
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構建過程就是讀者在輸入文本信息、構建相關認知語境的同時,不斷地協調個體的認知語境與篇章在典型語境之間的矛盾并最終實現兩者的最大優化和關聯的過程。
二、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研究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語篇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語篇的理解也是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新與舊的界定就在于讀者,新的信息是文本的輸入信息,舊的信息則是讀者已有的經驗知識。盡管認知語境的構建不是語篇理解的全部,但是語篇的理解卻依賴于認知語境的幫助。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認知語境構建的重要性,也要認識到語境的構建是可行的,并不是不可捉摸的。
1.英語閱讀教學應該具備的理念和應該遵守的原則
根據認知語境的研究,結合英語閱讀教學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英語閱讀教學應該具備和遵守以下理念和原則。
(1)人本主義理念。語篇理解過程是一種心智活動,語篇理解認知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也是這種心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者則是這個心智活動的主體,沒有讀者的參與,也就不存在這個心智過程。讀者在語篇理解中具有主體性,要完成理解過程就必須發揮其主體作用。
在閱讀教學中貫徹人本主義理念,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調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教師滿堂灌或者放任不管這兩種極端,要注重學生作為閱讀理解主體作用的發揮,設計更多的閱讀活動,激發其學習動力和信心,提高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到其中去。
第二,重視差異。在認知語境的構建中,學生由于個體認知能力和經驗知識的差異,對同樣的語篇會有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結果,從而造成了個體之間閱讀能力高低差異。在教學中,要重視這種差異,面對這樣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達到滿足大部分學生認知語境構建和閱讀能力提高的目的。
(2)“語言、文化和認知能力”三位一體原則。語言、文化與思維是三位一體的(inextricably intertwined),對其中某一方面的分析都必須考慮另外兩個方面。
而在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化和認知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句法和篇章知識,是語篇理解的基礎。文化知識作為閱讀理解中讀者的經驗知識,有助于認知語境的構建,有助于語篇文本的理解。認知能力則決定了認知語境構建能力的高低,從而最終影響語篇理解的水平。
因此,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要堅持“語言、文化和認知能力”三位一體原則。既要讓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句法和篇章知識,也要傳授一定的文化、社會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完成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2.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其構建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能力。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構建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能力,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基礎。讀者的經驗知識,包括語言知識、社會知識、文化知識等,在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構建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知識面越廣,知識基礎越扎實,所構建的認知語境就越完善,認知語境越完善,對語篇理解水平的提高幫助就越大。
(2)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的高低對認知語境的構建和語篇理解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筆者認為,語篇閱讀理解中需要幫助學生提高的認知能力有觀察力、分析、推理等能力。
(3)提高學生個體認知語境與語篇典型認知語境的協調能力。如前文所述,語篇理解的過程就是讀者個體構建個人認知語境同時協調其個人認知語境與語篇的典型語境關系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總結不同語篇類型理解所需的認知語境,包括認知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經驗知識等,形成一系列的語篇認知語境模式。然后,在教學中,遵循人本主義理念和“語言、文化、認知能力”三位一體原則,有針對性、有意識、有差異地訓練學生協調個體認知語境與語篇典型認知語境之間的關系。
語篇的理解有賴于語篇認知語境的構建;語篇理解的過程是讀者個體認知語境不斷地與文章的典型語境動態協調的過程。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深入,語篇理解認知語境的研究將會有更大的發展,英語閱讀教學也將從中獲得更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