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激發后進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黃秀美
摘 要 在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像張藝謀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代課老師魏敏芝,歷盡坎坷把輟學兒童張惠科重新帶回了課堂。在我的課堂中雖然沒有失學的兒童,但是卻也有不少兒童徘徊在英語學習的大門之外,因此,我也要使出所有力量,努力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關鍵詞 激發興趣 樹立信心 嚴格督導 競爭機制
一、前言 今年我教的是六年級的英語,任教兩個星期后,我發現在我執教的三個班級中都有為數不少的后進群體,他們對英語學習表現得無精打采,這讓我非常擔憂。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作為英語老師,我決心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
二、追根溯源
形成后進生的主要原因如下:(一)父母親對英語不重視,缺少對孩子的提醒與督促在農村小學,很多家長都對英語這一學科抱有無所謂的態度。我也與幾位家長交流了一些想法,比如王磊的父親就認為:我兒子語文和數學都很好,英語又不是主課,以后中學里學習也來得及的。
(二)對自己缺少信心
大部分的后進生,不光是英語一門課不理想,幾乎每一門課都要挨老師的批評。
久而久之,他們索性破罐子破摔,每一節課都是抱著混過去就行的態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三)對英語學習缺少興趣
由于農村小學英語老師教學任務比較重,有時候無法投入較多精力于每一堂課中,因此可能無法做到讓自己的課堂形式多樣,時間長了,部分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對課堂的關注和興趣以及參與的積極性。
(四)學習態度不端正,缺少學習的動機與目的這些學生屬于老油條類型,老師的批評聽的多了,就連老師批評自己的話也都耳熟能詳了,老師的教誨也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對癥下藥
對于上述后進生群體所存在的問題,我主要采取以下的幾個方法來解決:(一) 多表揚 少批評不管是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表揚或者是贊美,而討厭聽到別人的謾罵與侮辱。對于小學生來說,適合的表揚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認為,驅使學生學習的基本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是榮譽動機。前者表現為學生愿意為他所喜歡的老師而努力學習,從而獲得教師的稱贊,增進友誼;后者則是一種更高級的動機,它是人們要求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待遇的愿望體現,如追求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贊揚,稱頌等,這兩種動機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基礎。基于這兩種動機,若要讓學生能積極進取,刻苦求學,尤其是應該毫不吝嗇地贊美學生各方面優點。因此,當我發現后進生身上任何一個閃光點的時候,都會及時進行表揚,以給他們增加信心以及得到成功的體驗。
601 班的潘偉很聰明,英語成績卻很差,因為他就是個惰性極其強的孩子,但是他卻有一雙巧手。有一次班級里制作卡片,潘偉在完成制作任務后,又動腦筋把剩下的卡紙制作成一個簡易垃圾箱,當他把這個小制作送給我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因為他在平時是個比較沉默的孩子,我從不知道他會有這樣巧妙的心思。我在班級里表揚了潘偉,課后,我也與他進行了交談。
在之后的課堂中,我經常會用鼓勵的眼神望著他,潘偉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逐漸增多了,我明顯感覺到他對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
在給后進生設定學習目標時,我充分遵循“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這一原則。
教育專家林格曾說過,“教育者在幫助學生設立階段目標時要注意尺度,‘跳起來正好夠得著’應是目標設立的基本原則。”毫無疑問,對于后進生的要求應當與其他學生截然不同,要想讓他們比較容易地取得階段性成功,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許,就要精心設計和他們最初英語水平相當的教學以及活動。比如可以先設計一些比較簡單,難度系數低的機械性單詞游戲等活動,讓他們不用太緊張就可以取得成功,從而慢慢樹立起學習英語的信心,產生想要學習英語的欲望,然后再根據他們的進步程度,適當地對所參與的活動提高難度。
(三)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對于學生來說,如果英語課堂形式單一,索然無味,久而久之,便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對于后進生,盡可能安排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尤為重要。因此我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努力做好每一個環節的銜接和互動,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點,我總會想些小竅門來幫助學生記憶。在我們學習特殊疑問代詞的時候,后進生們都感到束手無策,于是我給他們編了個簡單的兒歌,把其他的一些疑問代詞也融入其中“what ,what做什么,where ,where 在哪里 ,who,who 是問誰,when ,when 問時間,whattime 也可問,how, how 怎么樣 , 也可用來問交通,why ,why 為什么,多動腦筋好處多。”,這樣的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記憶起來也很簡單,學生們很快就記住了,也順利完成了相關練習。
(四)盡可能多地利用周邊環境,提供多種幫助這里所說的幫助,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來自于教師的幫助,二是來自于班級中一部分優秀學生的幫助。對于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應該首先給他們提供幫助,進行學法上的指導。學習英語,記憶單詞很關鍵,這卻是后進生們最討厭的事情。
我教會他們《浩伴右腦快速記憶法》一書中的各種單詞記憶法,比如故事記憶法的例子:好的(fine) 晴朗的天空,大雁成直線(line) 飛行,共有九只(nine)。通過這些巧妙的方法,原本枯燥無味的記憶工作變得妙趣橫生。他們的聽寫成績有了飛速進步。我還給每一位后進生找了一個小老師,負責督促和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五)多種形式進行激勵與督促,創設良好的競爭機制由于班級是由年齡基本相同,知識積累和智力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個體組成的,因此在他們中間容易形成一種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小學生具有很強的競爭意識,針對他們這一心理特點,我為他們設定了“你追我趕”的大組競賽活動,根據同學們在課堂,作業,考試,背誦,聽寫五方面的表現,進行具體的加減分,每周五進行計算,期末按總分選出最優秀大組。當整個班級的競爭意識都被調動起來之后,后進生們也都非常努力,小老師們充分發揮起作用,為了整個大組的進步,他們都對自己所輔導的同學要求嚴格。我也不忘給小老師們設立競爭機制,每學期期末都評出最優秀的兩名小老師和進步最大的學生,以資鼓勵。
(六)多與家長聯系,充分利用家校督促的作用在學校里,老師可以督促后進生的學習,然而家長們對孩子學習上的關心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讓后進生們每人都加入了家校通,這樣一來,我與他們家長的溝通就變得省時省力又省錢,我可以把每天的作業,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都如實,及時地發送給他們的家長,或者打電話與他們溝通,讓家長們充分履行督促義務。
四、結論
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我明顯地感覺到,三個班級的數位后進生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我相信他們在期末考試中會給我一個滿意的成果展示。就像張藝謀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代課老師魏敏芝,歷盡坎坷把輟學兒童張惠科重新帶回了課堂。在我的課堂中雖然沒有失學的兒童,但是卻也有不少兒童徘徊在英語學習的大門之外,因此,我也要使出所有力量,努力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1] 宋運來 《影響教師一生的100 個好習慣》第十部分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2] 楊懷房 《山東教育科研》 1997 年01第15 頁[3] 浩伴右腦快速記憶法 2007 第93 頁[4] 田恒平 《中小學班級常規管理》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第101 、24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