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聽力教學中語境作用研討
鄭小燕
摘要:語言的運用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理解也必須結合語境。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不光是語言知識的教學,也是語境知識的教學。 關鍵詞: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聽力理解
成人交流中, 聽的時間占40%~50% , 說的時間占25%~30% , 閱讀的時間占11%~ 16% , 寫作約占9%。[1]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聽懂一門語言涉及到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但僅僅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還不夠,它還涉及到語境知識和記憶力等其它因素。本文將應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來探討語境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 一、語境理論框架 以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和弗斯(Firth)為源頭的情景語境理論(Context of Situation)和以薩丕爾(Sapir)和沃爾夫(Whorf)為源頭的文化語境理論(Context of Culture)構成了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境理論的堅實基礎。情景語境是人們實際運用語言的具體環境,而文化語境是整個語言系統的宏觀環境,建立在無數的情景語境之上。語篇之內的還有上下文語境,相對而言更易理解,本文不作論述。 1、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可分為三個變量:話語范圍(field)、話語基調(tenor)和話語方式(mode)。話語范圍指交談的話題及場地等情景因素,制約語言的概念功能。話語基調指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親密或疏遠,平等或不平等,制約語言的人際功能。話語方式指語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口頭還是書面,或是介于兩者之間,制約語言的語篇功能。三個變量制約著對不同語義系統的選擇[2]。具體而言,話語范圍對詞匯選擇有很大制約作用,如“guarantee”一般出現在質保書或廣告中,話語范圍對語態選擇也有一定制約作用,如科技話題中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要大大高于其它話題;話語基調制約著語言的正式程度,體現在語氣、情態、稱呼和人稱代詞等的選擇上;從話語方式來看,口頭交際經常有打斷、停頓、錯誤,用詞較淺顯、隨意,句子較短,而書面交際用詞更正式、嚴謹,句子通常也較長。[3] 2、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包括整個族群的經驗、世界觀、價值觀等心理環境,也包括外在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和交際行為。文化制約著語言的系統構成和使用中對語言成分的選擇,例如,愛斯基摩語中表示雪的詞要比其它語言多得多。語言一旦形成,在反映文化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著使用者的價值觀念、認知模式等。例如“效率”一詞的出現不僅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也反過來影響著現代人思維和行為方式,而古代農耕社會沒有這個詞,生活節奏也慢得多。 二、語境的制約和解釋功能 韓禮德認為語言學習的總體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意義潛勢[4],即在交際過程中,語言使用者不僅要掌握語言系統本身,還要熟悉其文化背景,按照相應的文化規則,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與特定的交際對象以恰當的方式就恰當的話題講恰當的話。也就是說,語篇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語境。反過來,語境對語篇也存在制約和解釋的功能。 1、制約功能 同樣的詞匯在不同情景中出現的頻率并不相同。餐廳點餐時,菜式、飲料和描述味道的詞匯出現頻率最高,而問路時,地名和表示方向的詞匯出現頻率最高,不可能相反。 不同情景中,句型的選擇也大不一樣。科技論述中被動語態的使用往往多于其它語境,因為被動語態可以避免提及人,顯得更客觀;而動員大會上,主動語態和排比句的使用往往多于其它語境,以產生共鳴,鼓舞士氣。 不同的情景對語篇結構也有影響。課堂上,師生對話通常是教師引入并講解→教師提問(TQ)→學生回答(SA)→TQ→SA→TQ→SA…… →教師總結,而購物時,對話通常由問候或一方提問開始,以售貨員表示感謝結束。 文化語境上對語篇也有制約作用。中國人可能以“吃飯沒有”表達問候,但西方人不會。中國人邀請時常常選擇“一定要來啊”之類的祈使句表達熱情,但西方人可能認為就這是種強迫,他們更傾向于用問句來表示尊重對方意見。論述時,中國人常是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務,由相關信息到中心話題,層層鋪墊,最后畫龍點睛,而西方人常開門見山,先點主題,在以具體論據論證,最后得出結論,東方呈歸納式,西方呈演繹式。 但語境對語篇的制約作用并不相同,呈不同的開放/封閉程度。越封閉,語言使用者發揮創造性的余地就越小,如天氣預報和機場通知;越開放,可供選擇的余地就越大,如日常對話和講故事。[5] 語境對語篇的制約可以幫助我們預測語篇,填補缺失信息。這種預測是雙向的,既可通過語境預測語篇,也可通過語篇反推語境。封閉度越高,預測性也越高。 2、解釋功能 與其它語言一樣,英語中許多詞是一詞多義,例如,“The soup is hot”到底是湯辣,還是湯燙?英語中還有一詞多性,如“Our club demands change” 中“demand” 可為動詞:我們俱樂部要求改變,也可為名詞:我們俱樂部的要求改變了。英語中同樣有同音異意,如“Pass me the flower/flour”也許是遞面粉,也許是遞花。句子結構也可能產生歧義,如“Tom di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he hated to study math”可理解為:湯姆沒上學,因為他討厭學數學,也可理解為:湯姆昨天沒上學,但并非因為他討厭學數學。只有將語篇置于一定情景中,才能正確理解各種表達方式和語用策略。 文化差異也影響著語篇的解釋。例如受希臘神話影響,“narcissus”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自戀,而中國文化中水仙暗示著嬌弱美麗。 三、關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建議 聽力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聽懂各種語境中由音波傳播的語言,并能根據語境和說話人的特點排除各種干擾,理解各種完整或不完整的話語。因此,可以從兩方面來完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1、課堂教學 語言處處體現著民族特有的思維習慣和表達習慣,不光包括俚語、典故、比喻、歇后語等,也包括普通詞匯、短語構成、句子組織,甚至篇章結構。本族人覺得簡單的,對外語學習者來說卻可能是很難明白的。因此,學習語言離不開學習語言運用的具體情景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