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高職學生英語聽力訓練模式
馬艷芳
摘要:提出了培養高職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有效途徑,指出成功的聽力理解源自聽者的語言知識儲備以及有效的聽力技能。在聽力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設良好的英語環境,使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
關鍵詞:高職英語;聽力訓練模式
根據美國語言學家M.S.Temperly的統計,在人類語言交際活動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學習任何一門語言,最先應該掌握的就是聽力,因為,如果連對方的話都聽不懂,那么,如何進行交際對話呢?在教學中應采取如下措施:
注重聽力訓練的語言知識儲備
語音知識儲備在聽力課上,由于聽力材料的語速太快很多學生抱怨聽不懂,可一看書面文字全都理解。這主要是因為語音不過關,自己的語音語調不準確,所以耳朵不習慣聽標準的語音語調。比如,同是講漢語的人,天津人有時就聽不懂大連方言,這是因為天津人并不掌握大連方言的語音語調,所以造成聽力理解障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發音準確、口語較好的學生聽力理解能力都很強。而那些只會“啞巴英語”的學生聽力就很差,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便對學英語失去興趣。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強化語音知識。語音是語言的核心元素之一,與詞匯和語法相比,語音的任意性和約定俗成性最大,而它同母語的聯系又最少。在聽力學習時,由于要動用成年學生不大習慣使用的聽覺記憶系統,因此,要過語音關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把語音教學貫穿于始終,要改變只注重對課文中語法、詞匯講解的傳統教學模式。高職英語教師可以模仿英語專業教師的做法,一入學就向學生強調語音語調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把培養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當然,只掌握語音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高職英語教學要改變傳統的“練耳不練口”的聽力教學模式。這種傳統聽力教學具有機械化、程式化的特點,為做聽力理解題而練聽力,學生只能被動地聽,不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要改變這一現狀,高職英語教學就要采取互動式聽力訓練模式。所謂互動式聽力訓練模式就是集聽說于一體的聽力訓練模式,以說促聽,以聽練說,聽說互動。比如,誦讀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誦讀時,口不停地讀,耳自然要不停地聽,這種練習看似十分機械,但長此以往,練習者便會逐漸體會英語的發音規律,形成語感。聽的輸入多了,口頭表達的內容選項就會寬泛;說得多了,對聽力輸入材料的理解也就容易了。所謂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便是這個道理。
詞匯和語法知識儲備聽力包括人的聽覺能力以及能達到理解程度的認知能力。詞匯量不夠或語法基礎不扎實都勢必影響聽力理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積累詞匯的習慣,善于查字典,掌握一詞多義。比如聽到“I’m spending a few months brushing up my English and getting to know the country better.”這個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brush up還有“復習”的意思就理解不了句子的意義。
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儲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理解,有時甚至引起誤解,所以,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提高聽力水平必須對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多層次的聽力訓練模式
精聽與泛聽結合的聽力訓練模式在做聽力理解訓練時,首先讓學生進行泛聽,即聽懂文章的大意,在聽完全文之后,學生能做一些簡單的正誤判斷題或多項選擇題。泛聽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不同人群的發音特點,增強語感。精聽注意的是語言材料本身,要求學生注意細微的語法現象,具體的時間、地點等細節,精聽常見的訓練題型是補全句子或短文聽寫。精聽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語言學家Krashen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他認為,學生掌握語言必須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假如輸入達到一定程度,語言習得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營造習得學習環境的首要策略是為學習者創設純粹的語言環境。措施如下:
1.通過看英文電影,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
在漢語環境下學習外語,缺少真實的語言環境,但可喜的是,網絡和不斷更新的語言實驗室為英語課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今學生通過看英文電影,足不出戶就能聽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了解到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因為電影題材廣泛、故事生動、貼近生活、語言豐富多彩。這種集聲、形、貌于一體的電影藝術能給學生帶來愉悅,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尋找電影素材,剪接適合教學需要的片斷、豐富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在影片的選擇上要挑選發音比較標準、語速相對較慢、有中、英雙字幕的影片。比如《料理鼠王》(Ratatouille)、《小婦人》(Little women)等影片都很適合高職學生欣賞。
由于高職的英語課時有限,教師要盡量避免把看電影學英語的聽說課上成電影放映課,教師要把欣賞整部影片以預習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欣賞,課堂內多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電影片斷,采取伴講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學習影片《消防犬》(Firehouse Dog)為例,放映前教師首先根據影片內容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1)What is the dog’s name? And how do you like it?(狗的名字是什么? 你覺得這只狗怎么樣?);(2)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how many changes can you see in the dog?(從片頭到片尾,狗有哪些變化?)。問題討論完之后,把重點的單詞、詞組及經典對白內容展示給學生,放映時要邊看邊說明。在一次課放映的電影片斷中,一般讓學生學會10個左右單詞。在電影欣賞課上,通過泛聽整部影片,精聽經典片斷,反復播放常用的功能口語和語言點,認真分析英美人士說話時的連讀、弱讀以及語音語調的變化規律、模仿等多種練習形式,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
不敢開口說英語是當前學生英語學習中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說”的功夫,主要是靠開口練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在語音試驗室里,每個學生都戴上耳機,害怕說錯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并且每一個電影片斷都是為特定的教學內容而挑選的,學生通過模仿演員的語音語調、大聲朗讀臺詞、扮演角色滿足了表演的欲望,主動聽說英語的積極性倍增。
2.建立課堂和課外的語言環境。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也盡量說英語。在聽力教學中,盡量使聽力內容豐富多彩,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海洋中。比如,課前安排3~5分鐘時間和學生進行自由會話,問一些簡單的日常問題,如:班級情況、重大節日、天氣等;或讓學生到講臺前講一些簡單的英語故事等,這些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使用英語的機會。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者的主動性是要靠自身去維系的。學生應意識到僅僅通過課上的聽力訓練就能夠熟練運用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可以從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中受到啟發,在課下聽力訓練過程中也刻意去為自己營造各種英語語言環境。在課余時間,要鼓勵學生收聽英語歌曲、英語廣播、英語電視教學節目或登陸英語學習網站。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興趣小組或英語角,以增加學生用英語的機會,激發他們學英語的興趣。
綜上所述,聽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技能。成功的聽力理解源自聽者的語言知識儲備以及有效的聽力技能。在聽力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設良好的英語環境,使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聽力能力的培養應當與教學活動及學生的業余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2.
[2]楊茜.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探索和實踐[J].外語界,2002,(2).
[3]劉文輝.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A].學術研究及學科教學論叢[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