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英語分層教學方法例談
田玉森
為了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尊重個體差異”這一基本課程標準,我在課堂上嘗試運用分層教學法,以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和心理特點為基礎將他們分成不同的教學群體,依照教學大綱和教材對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特點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
一、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正確劃分學生層次
作為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時還要對這種客觀存在給予充分地尊重,也就是要體現“英語課程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在英語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的精神。在進行分層教學時,依據什么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呢?僅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嗎?“實驗證明,多數外語學習者的成績與他們的性格有關。一般說來,性格開朗,自信心強,認真負責的外語學習者的成績要好于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的人。”因此,我根據中學生心理特征以及學習狀況的兩方面情況,把學生分為不同的組別或類型。
如:A組——外向型、成績較好(Extroverted learners);B組——內向型、成績較好(Introverted learners);C組——外向型、成績較差;D組——內向型、成績較差。各類別的劃分可隨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二、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確定分層教學的目標
英語新教材在形式上力圖新穎、活潑,同時還注重了可讀性、突出了交際性,有利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由于心理和能力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既表現在學生的心理特征上,又反映在學習成績上。所以如果片面地按照單一目標來執行教學計劃或簡單地把學生看作自身素質與學習能力相同的一個整體,必然會在教學工作中造成教學活動只適應部分學生而不是全體的情況。只有根據學生不同特征,合理地準備教材,科學地設計教學程序,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望都能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最大程度的激發。
三、突破傳統課堂活動模式,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是根據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唯一的教學程序并采用單一的教學活動模式。這種單一的課堂活動模式只適合個別或少部分學生的心理及學習需要,對于全部學生則無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在教學過程中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達到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在教學活動中分層教學法分以下三步進行。
1、首先制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制定,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要求來編撰,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水平所體現出的差異性。教師在展示目標的時候,也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科學地選擇符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就能給學生創造多種嘗試、選擇、發現、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的學習狀態始終處于興奮之中,最終實現較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過去進行時”(Past Progressive Tense),對于C、D兩類的學生只按照大綱和教材的要求,講授陳述句的用法。A、B兩類的學生在學習陳述句的基礎上,要獨立總結“過去進行時”的否定句、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用法。再如,在進行聽力訓練時,A類:在聽懂的基礎上表演短文并回答問題;B類:在聽懂的基礎上復述短文并回答問題;C類:在教師指導下聽懂短文,回答問題;D類:在教師指導下聽懂短文。在需要學生進行知識運用的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優勢表現的更為突出。A類:在學新口語之后,既進行對話表演,并能熟練運用新口語;B類:在學新口語之后,既能運用新口語;C類:在學新口語之后,既進行對話練習;D類:在學新口語之后,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 2、制定分層教學活動,實行因材施教
(1)分層設置遞進式問題。對A、B兩組學生設置較簡單的,以課本為基礎的問題;對C、D兩組學生應設置深層次的,具有較深難度的問題。
(2)分層進行練習。分層練習可以讓不同類別的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的不同,在教師的幫助下,以練習為主要手段,提高學習能力。在設計練習時要注意:練習題的層次性一定要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練習題的難度要與學習目標的要求相適應;不同層次練習題的難度要有交叉。此外,低層次的習題中的個別題要與中等層次習題難度相當,中等層次習題中的部分題目也要有與高層次習題難度相當。
3、分層指導,分層教學
在學生學習期間,教師應當針對不同的類別學生,組織不同的教學活動。既要有適合學習成績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教學活動,又要滿低層次學生的需要。對高水平的學生,應以自學為主,指導為輔。對于他們不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要深入講解,充分練習,使其能夠領會、理解、掌握并運用。
4、分層評價,促進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共同進步。
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探究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沒有分層的教學評價是會妨礙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抹殺學生的個性,無法鼓勵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當然也就談不上尊重學生個人在學習中的發展方向。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嘗試:
首先,樹立“因人而異,分層而評”的評價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最忌諱對所有同學采用同一個尺度,這樣會極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反,我會根據評價對象的不同,應使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思維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給予他們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贊許,讓各類學生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比如,在我的課堂上,如果有學困生舉手要求發言,我總會給他們機會。但有一些同學總是由于這些學困生的發言遲緩,而搶先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候,我會說:“請大家幫幫忙,××今天能舉手,說明他有充分的準備,這是良好的學習開端,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把這個機會給他,好么?”。同學們不再出聲,耐心地等待他的發言。之后,對他正確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使發言者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的喜悅。當然,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當他們的學習表現的確有水平或見解獨特時,同樣要給予熱情的肯定,以激發他們更大的向上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