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英語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策略分析
張文星
論文摘要:當前,國內高校陸續喊出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從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大學轉變的口號,也制定了相應的中長期計劃和具體指標。同時,高校除了對教師的教學任務進行一系列量化考核外,也逐漸提出對教師科研任務進行考核的要求。作為社會科學的語言學研究,無論是在人才隊伍還是在成果產出和使用等方面,都具有其鮮明的特點。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廣大英語教師不僅要努力培養科研興趣,提高科研素養,而且要注重科研成果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及時找到相關理論依據,優化解決方法,從而更好地服務教學。
論文關鍵詞:教學型;教學科研型;英語教學;自身素質 隨著我國在經濟、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崛起,國家也逐漸意識到要將經濟增長模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各級政府為了本地區的發展,開展了形式各異的人才卓越工程,這其中包含引進有國外名牌大學留學背景的優秀碩博畢業生。此外,為了增強畢業生的競爭力,各大高校在主打特色專業的同時,也逐漸開展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實踐,而這種復合型人才更多地是指“外語+專業”,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國際公務員班和江西財經大學的國際金融專業等。剛剛公布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 按照文件,高校在實施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的同時,也應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對教師進行不定期的職業發展教育培訓。作為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的主力軍,英語教師對于大學生的發展成長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新形勢下,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成長等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素質和職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筆者認為,廣大教師在積極開展教學實踐的同時,應當努力培養自己的科研興趣,廣泛閱讀語言學經典著作,運用語言學的相關原理來解決和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勇于創新和大膽實踐,寓教于樂,使學生受益的同時,自身的專業素質也得到提高。以下筆者將結合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心理語言學、語言測試、語料庫語言學等相關理論和成果,探討如何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創新。
一、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果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
作為英語教師,首先應當具有敏銳的目光和良好的創新能力。在我國,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國內外一批旨在介紹二語習得理論的著作應運而生,這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二語習得的研究現狀和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劉宏剛,2008)此外,英語教師應當積極汲取相關領域優秀的科研成果,學會理論聯系教學實踐,并能運用二語習得的相關研究成果來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二語習得經典文獻中富含多種模式,這其中有我們較熟悉的普遍語法理論、話語理論和ACT神經功能理論,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信息加工模式、平行分布加工模式等,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在教學之余,應當廣泛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了解最新科研進展,提高業務水平。 在廣泛閱讀理論書的同時,也應積極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試圖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在理論指導下得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比如,個體差異和情感因素是二語習得相關研究中兩個比較重要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書籍和相關文獻的閱讀,了解認知風格、學習策略等因素對二語習得的不同影響,而且國外較多的實證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詳實的實驗步驟和數據分析,廣大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實情進行相應的調整,設法減輕學生的焦慮感,使學生感到輕松和充滿自信,從而發揮語言習得機制的作用,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又如,教師可以從語言輸入相關理論得到英語教學的啟示,Krashen的輸入假說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習得語言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對語言輸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Rod Ellis,1994)所謂“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指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可以理解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的難度應該稍微高于學習者目前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Krashen(1985)把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定義為“i”,把語言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定義為“i+1”。這里的“1”就是當前語言知識狀態與下一階段語言狀態的間隔距離。這樣,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材料屬于“i+1”的水平,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所以,一位好的教師在英語課堂中應盡力簡化語言輸入,組織學生參與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交際,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和交際對話能力。 以上筆者只是列舉了幾個跟教學密切相關的例子,二語習得研究日益豐富,逐漸成為廣大英語教師寶貴的智慧庫,如何正確使用其相關理論來促進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師應當積極思考和探尋的課題。
二、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結合
“心理語言學”這一術語最早見于美國心理學家坎特(J.R.Kantor)1936年的著作《語法的客觀心理學》,但學術界普遍承認這一術語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雖然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但它的研究成果還是沒能被有效地吸收,因為迄今為止所進行的研究都過分偏重于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并且心理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指導作用也被人們忽視了。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必須對語言使用和語言習得的心理過程進行研究。Stern(1983)曾說:“語言教學理論離不開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這些心理學概念,有關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的心理學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語言教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如外語教學中最早盛行的翻譯法以心理學上的機械主義為理論基礎。(朱純,1994)而外語教學中影響深遠的直接法是以Wundt的聯想主義為理論基礎。(董燕萍,2005)而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聽說法在心理學上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學習語言必須先學聽和說,在聽和說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學習讀和寫。這是符合語言習得過程的。外語教學中的聽說法把語言習得過程看成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重復和模仿是其精髓。而創始于上世紀50年代法國的視聽法(或情景法)主義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同時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董燕萍,2005)視聽法是在聽說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視聽法除了注重聽說還注重“看”,即在教學中利用幻燈機、投影機或教學電影,給學生播放出伴隨著純正地道發音的、生動的畫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教學手段的革新,視聽法比聽說法更強調教學情景的作用,強調視覺在學習語言當中的重要性。 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的交際法主要根植于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相關理論。交際法強調學生只有在大量接觸和使用真實、自然的語言中,才能養成運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且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會交際情理的情景之中。交際法重視口語訓練,重視使用真實、自然的語言,這是與自然習得語言的過程相接近的。廣大教師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以有所取舍,吸取各種模式之所長,因材施教,使外語課堂更具趣味性,從而使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得以提高。
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密不可分,兩者相輔相成。一方面,測試在服務教學的同時也直接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反撥作用,反撥效應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反撥作用有益于教學,而消極的反撥作用卻可能妨礙教學。另一方面,教學實踐又為測試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使測試更符合教學需要、更科學。(Hughes,1989)了解到語言測試與教學的關系之后,教師應竭盡所能設計出公正的、效度較好的英語測試,從而對學生語言能力進行更客觀公正地評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言測試進入了一個活躍發展時期。語言測試逐漸得到語言研究者和語言教學者的重視和關注,有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對進一步推動語言測試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鄒申,2005)國內從事英語語言測試研究的人員也在逐年增長。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經常把測試的用途簡單化,對于測試設計及測試分數的解讀了解不多。我們平時做的就是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匯總,再計算出平均數,以平均數作為參照物,能給學生的英語能力下定義,同樣以平均分來衡量班級總體英語水平。其實,但凡對語言測試科學有所接觸的人員都應清楚,測試分數的導出和解析遠非幾個簡單的運算就可以完成的。教師應該從考試用途、測試所期望檢驗的不同概念、系統誤差、考試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側面地對于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點有更好的掌握,及時發現測試中凸顯出來的問題,從而在教學中提供相應的比重。 此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語言教學和測試帶來了新的認識和新的活力,也給廣大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技的發展和更新正一步步地顛覆傳統的語言教學和設計。同時,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教育科學、人工智能研究和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發展給語言測試和教學帶來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廣大英語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從上述學科領域汲取營養,對于認知科學和計算機技術最新成就的了解和掌握,能使我們認識自身不足,促進我們的學習和發展,爭取成為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語料庫及其他媒體庫的研發和使用
語料庫是指按照一定的語言學原則,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收集自然出現的、連續的語言運用文本或話語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電子文庫。它所提供的語言信息和資料不是某些個人臆想編造的話語,也不是簡單地從某些書籍上摘抄的少數甚至個別的例證,而是有目的、有系統地收集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使用者在大量現實生活中使用的口語和書面語,這就將語言的描述建立在一個博大而真實可靠的語料基礎之上。(何安平,1997)1961年,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子語料庫——庫布朗語料庫(Brown University Standard Corpus of Present-Day American English)。而當時較多的學者受喬姆斯基的語言思想影響,堅持認為語言學理論應該研究人類的語言能力,而不是記錄和研究語言表現,所以早期語料庫受到較嚴厲的打壓,發展受到抑制。直到20世紀80年代,基于電子語料庫的語言學研究才開始在發達國家興起,而中國在此方面的發展則更晚些。令人可喜的是,在楊惠中先生和桂詩春先生的帶領下,我國建成了國內第一個“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T)。 廣大英語教師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認為語料庫供語言研究使用,與日常教學關系不大,其實這是不對的,也同時證明了我們對于語料庫的用途不了解,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則要遠遠領先我們。比如,國外一些考試已經開始嘗試給考生呈現多媒體考試內容,如TOEFL考試,在其聽力部分里就有圖表和照片呈現給考生,我們在設計跨文化能力測試項目時是否也可以借鑒其做法。能否借鑒國外一些考試中多媒體手段利用的成功經驗,切實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跨媒體庫檢索系統,組建文字、聲像等資源為一體的超媒體庫,測試設計者們在設計時,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把“共現”的媒體資源調取出來,供設計者篩選使用。例如,2010年6月全國大學生英語6級考試聽力18題: 18. M:Honey,I’ll be going straight to the theatre from work this evening. Could you bring my suit and tie along? W:Sure,it’s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States Infinite Orchestra in our city,so suit and tie is a must.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18.A)The speakers will dress formally for the concert. B)The man will return home before going to the concert. C)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speakers are attending a concert. D)The woman is going to buy a new dress for the concert. 這道題不僅考察了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語言層次),也考察了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許多英語學習者所欠缺的)。在我國,大學生很少有機會去聽音樂會,就是有在穿著方面也不是特別講究,是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那么對于英美人士而言,工作之余去聽音樂會是很平常的事情,雖然平常在著裝方面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正式著裝。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去找與“concert”有關的且可能發現的對話,通過技術手段加工處理,建成超媒體庫,通過關鍵詞“concert”共現,我們就能很輕松地找到與“concert”有關的資源列表,測試設計者也可以根據需要讓應試者進行計算機適應性測試。因此,語料庫及現代科技手段在英語教學和測試中還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五、結語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在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號召下,各大高校已經或著手進行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這是高校發展生存的大趨勢。廣大的英語教育工作者作為高校基礎教學部分的中堅力量,應積極思考如何提升科研素養和提高業務水平,努力將語言研究與語言教學聯系起來。勇于并善于利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優秀實驗和成果,與實踐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批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時代風貌的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