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蔣榮芳
初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一個舉足重輕的階段,初中的閱讀課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廣大英語教師探討和研究得最多的教學組成部分。但是總的來說,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狀況并不理想,學生普遍存在著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在這一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與學習效果不能成正比,形成一種“高耗低效”的現象。不少的學生在英語考試當中閱讀題得分普遍偏低。應該如何改變這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現象,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對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發現當前閱讀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出對應的優化對策。
一、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詞匯量不足夠、閱讀速度慢。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夠忽視詞匯的學習。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閱讀系列等級讀物,必須達到95%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學生必須認識現有等級讀物中95%的詞,才能夠做到快速順利閱讀。但是,由于學生的詞匯量小,閱讀的時間不夠多,閱讀的速度又由于詞匯障礙而很慢,從而導致他們接觸英語詞匯的機會很少,詞匯量小又引起他們在閱讀過程當中容易引起挫敗感,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或失去信心,從而產生一種不良的循環。
2、課外閱讀量少,不能為理解提供充分的輸入。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置身于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當中去。我們在閱讀一篇文字時,要達到對文字的理解,有時候不僅僅需要對詞匯的熟悉認識,更需要對該段文字的背景知識的了解。而目前來說,初中生的英語閱讀量偏少,不能為理解文章提供充分的輸入,并且,過小的閱讀量不利于詞匯的積累與語言綜合水平的發展。
3、教學模式單一,對閱讀教材只限于對課文表層的理解。
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材單一拘泥于學生對所讀教材的表層理解,學生不能夠對所讀文章的重點進行有效推斷,難以正確把握文章脈絡,從而影響對文章理解的準確性。許多教師甚至還使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確定好的,學生只處于一個被動應付的局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習主動性。有些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實踐當中,把閱讀當作精讀,閱讀教學就是講解生詞,羅列搭配,補充詞組,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而有的教師則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劃出詞組,提供個標準答案,學生自讀完以后只了解了個故事情節。由于教法單一、陳舊,學生接觸到的教材基本是課本和試題,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沒能夠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及感受能力。
二、適應新課改大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從以前的“雙基”為主轉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并且增加了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下面筆者嘗試著談一談優化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 1、合理安排步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開展應該具有步驟性,包括“讀前”、“閱讀”、“讀后”三個步驟。閱讀前,應該激活文化背景知識,減少閱讀理解障礙。在日常閱讀教學當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盡管學生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但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全文。原因就在于他們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具備在閱讀過程中激活已有知識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的讀前活動,開展讀前活動時可以參照學生用書中的插圖,圖片。或者利用掛圖,甚至錄像VCD等。使得學生對所要閱讀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閱讀中,則應立足課堂,活用教材。閱讀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該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視教材為渠道,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能力,讀懂并抓住大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學八(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課前讓學生預先收集與UFO相關的信息,可以查看有關的書籍、電視電影,并與同學交流討論。閱讀前,展示關于UFO的電影片斷,展現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用下列詞匯來描述UFO來臨時的情景:land,get out of,alien,while,surprised,anywhere,kid,right,run away,happen。閱讀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說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并進行語句語篇的講解分析,以使學生對文章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閱讀后則主要是及時對學生讀語篇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查,可以利用課文后附的練習,也可以自行設計,或檢查學生對課文中的事實、情節等表層的理解,或檢查學生對課文嘗的理解。使學生挖掘文中內涵,開展創造性思維。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近年來各種類型各種等級的英語考試都更加注重閱讀,閱讀的比重在各種英語試題當中越來越大。新課標也對初中英語閱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反映了閱讀的量應該相應的增加,但是閱讀的量不應該盲目的增加。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區分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并且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主題,補充各類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外閱讀材料。課內進行精讀,并加以細致的指導;課外進行泛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與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詞匯。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訂閱英語報、英語雜志。課堂上精講課文內容,講解詞組、語法、分析句子結構與段落等等,然后給學生選定的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讓他們在課外自行閱讀并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析,報刊雜志上的其他文章則只要求他們進行泛讀,并在課內抽取一定的時間來談他們課外閱讀的體會。
3、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課文的教學一般都涉及三個方面的知識,分別是語言知識、閱讀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在教授學生課文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要求他們認識詞匯,理解字面意思與了解文章故事內容而已,更希望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又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會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內容中去,對比文化現象的異同,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象,進一步提高他們英語閱讀分析的能力,初步培養英語作品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