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語言磨蝕理論的高職英語教學策略
鄒曉燕
論文摘要:高職英語應以語言磨蝕理論研究成果為基礎,根據課程與教學論理論與原則,結合我國高職生英語學習實際,從提高高職生理論素養,創新教學內容,采用行為練習,用好多媒體課件,引發學習興趣,激發持續發展動機等方面,優化高職英語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語言磨蝕;英語;教學策略;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薄弱(英語專業的學生除外),文化基礎、理論基礎欠扎實,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尚未養成,與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的要求相差甚遠。如何在語言學理論、教育學理論的指導下,選定適當的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高職生的英語習得水平,減少英語習得的遺忘,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把他們培養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并以此為契機,提高高職生的理論素養,培養高職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高校英語教師值得探索和嘗試的前沿領域。筆者所在高校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是高職高專的學生,現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認識,以語言磨蝕理論、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為指導,反思、研究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策略的優化方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語言磨蝕理論、教學策略理論概述 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既要有硬件的投入,如校舍、圖書、語音室等的建設,又要有軟件的引入,主要是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健全,以及理論工具的引入與應用。語言磨蝕理論、教學策略理論就是本文要引入的促進高職生英語學習的理論工具。 (一)語言磨蝕理論概述 所謂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簡稱語蝕),是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 研究表明,語蝕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母語環境中母語的磨蝕,如老年人語言越來越貧乏甚至失語。這一般屬于病理性的變化。第二類: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環境中,母語的磨蝕,如《圍城》中的一個“海歸”就喜歡把“給我遞一張紙”,說成“給我遞a piece of paper”。筆者在工作場景也了解到,一些高校教師到英美進修之后,喜歡用英語來描述事物。第三類:在母語環境中,第二語言或外語的磨蝕;第四類: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環境中,第二語言或外語的磨蝕,如在中文環境中,學了一些英語的中國工人,去美國華人社區工作一段時間后的英語磨蝕。最受語言學家、教師關注的是第三種類型,即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結束后,由于較長時間沒有使用該語言,而導致的外語磨蝕現象。在中國,大多數人在課堂中學習英語,在漢語環境中很容易產生磨蝕。 眾多的研究表明,雖然有些人是由于大腦損傷而導致的失語癥,或語言退化、貧乏導致的“病理型”語言磨蝕,更多人的語言技能丟失是由于缺少使用這種語言的適當的語言環境。如今,語言磨蝕研究已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許多語言學家經過實證研究,并結合腦科學、認知學、心理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對語言磨蝕現象和規律的分析,提出了系統的語言磨蝕理論和解釋框架,主要流派和觀點有: 1.語言干擾理論。語言干擾是指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在二語磨蝕領域,干擾理論認為,遺忘實際源于母語與外語之間的相互影響。其過程主要表現為兩種語言爭奪認知資源,其中一種語言或語言結構明顯處于優勢且使用頻率高,從而造成另一種語言磨蝕。 2.語言提取失敗理論。這一理論源于心理學的記憶遺忘理論,即遺忘的信息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當事人不能及時地回憶起來,已獲得的信息還是儲存于大腦之中。在沒有正確的提示時,語言運用者可能由于索取不到信息而產生遺忘。語言提取失敗的另一重要假說是Ne1son等學者提出的“保留范式假說”:即使無法回想起學過的內容,知識的殘余仍然停留在大腦中,一旦再次學習,就會被重新恢復。Ne1son認為,學習舊的知識快于學習新的知識。這與《論語》“學而時之習”的古訓不謀而合。 3.倒置假說。有研究表明:語言學習的最后部分是最容易保留的,也就是說不易出現耗損,“后學后忘”,這個理論就是倒置假說。 4.“閾假設”。這是Cummins在1979年提出的。他認為,學生在學習外語的時候,其熟練程度必須達到某一最低閾限,才能聽懂該語言講授的功課。 5.回歸假說。回歸假設是外語磨蝕研究中用來描述語蝕過程的最為普及的理論。倪傳斌教授將這一特性歸納為外語磨蝕的本質屬性之一。磨蝕過程的回歸性主要表現為:當外語能力出現磨蝕時,語言成分的磨蝕順序與其掌握的順序相反。具體表現為:一是基于歷時順序:最先掌握的,最后磨蝕:二是基于訓練強化程度:在教學中強化訓練多的,掌握得也最扎實,因而最后磨蝕。 6.“七因素”理論。有研究者將外語能力磨蝕的因素分成七類:磨蝕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年齡、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和讀寫能力。 語蝕理論的上述流派及觀點,經過詳細分析和要點提煉,可以歸納出其主要觀點:一是母語的使用頻率高,造成二語的磨蝕;二是記憶遺忘所致(符合心理學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三是習得方式。有意義的學習可以得到長時記憶的效果。 (二)教學策略理論概述 策略,原指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計劃和指揮。從一般意義上講,策略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上世紀90年代,教學策略理論開始引入我國。 到目前,學界關于教學策略的定義多達幾十種。根據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教學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包括合理選擇各種方法和合理組織各種材料,確定師生教與學的行為程序等內容。這個定義應該說就是對“教學策略”的權威解釋。在教育學上,“策略”一直是與“方法”、“步驟”同義。教育學理論,尤其是課程與教學論告訴我們,教學策略可以分為理論性教學策略(根據不同的理論依據來劃分)、因素性教學策略(根據教學策略制訂時要考慮的因素來劃分)。 理論性教學策略又可以劃分為認知發展策略(源于皮亞杰的理論)、概念形成策略(源于布魯納的發現理論)、先行組織策略(源于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行為練習策略、隨機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因素性教學策略又可分為內容型教學策略(以學習內容為重心)、方法型教學策略(以教學方法和技術為重心)、形式型教學策略(以教學組織形式為重心)、綜合型教學策略(內容、方法、形式的綜合)。 三、語蝕理論指導下高職英語教學策略的優化選擇 依據語言磨蝕理論以及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并結合教學實驗和經驗,筆者認為,高職英語的教學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優化。 (一)理論武裝策略 高職的英語教師應該清晰明確地告訴學生:語蝕理論揭示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學習與遺忘是有曲線的。這是得到心理學證明的一個規律。過目不忘只屬于極少數天才。絕大多數同學的英語學習都要服從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遺忘在學習之后便開始了,它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遺忘曲線提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之后,便成為短時記憶,但是如何不及時復習,這些記住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記憶就會成為人的長時記憶,從而在大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遺忘曲線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于復習。 因此,作為高職生不必因為英語學習之后會遺忘,或遺忘很快,便抱怨英語難學、甚至懷疑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更不要因為讀的是高職院校便自艾自怨,而應該通過勤奮努力與刻苦用功,加上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持之以恒,以達到成功的頂點。比如,記憶詞匯時,可以采用串式記憶法,從human這個熟詞記起,由human(人)→humanity(人類,人性)humane(人道的,仁慈的)→humanitarian(人道主義者)humanitarianism(人道主義)。 向學生介紹心理學“遺忘曲線”所揭示的規律以及記憶方法,可以提高高職生的理論素養,完善高職生的學習方法,不但在英語學習中養成符合規律的習慣,而且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能做到“學而時習之”,而這將使他們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