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和英語長句的漢譯策略
未知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和英語長句的特點,進而討論了英語長句的五種翻譯方法,即:順譯法、逆譯法、分譯法、并句法和綜合法,并列舉了大量例子進行分析,目的在于能幫助英語學習者在翻譯英語長句方面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英思維方式英語長句翻譯方法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正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翻譯也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類的思維是由存在決定的,而客觀存在是可以認識的,因此,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出來也是完全可能的。
1. 中英思維方式的對比
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和語言的橋梁,是人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反復認識,在頭腦中產生概念,然后運用概念做出判斷,再運用判斷進行推理的思維過程。思維是人的頭腦反映外界事物的認識活動;而語言則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思維和語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思維發生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能促成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人作為思維的主體,其思維形式是受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制約的。因此翻譯過程,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而且是思維方式的變換。
1.1 倫理性思維與認知性思維
儒家思想是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為代表的先哲對世界的認識主要不是出于對自然奧妙的好奇,而是出于對現實政治和倫理道德的關注??儒家思想關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連淑能,2002: 41)著名的語言學家林語堂曾經說過:“??中國人知道理論是靠不住的,因此用“情”字來調和,不但言理,且兼言情,入情入理,則凡事不錯,這是中國人思想原則之特征。”而在海洋型氣候和地理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對天文地理的濃厚興趣,使他們形成了探親自然的奧妙,向自然索取的認知傳統。
1.2 整體綜合性思維與個體分析性思維
中國人的整體思維把天、地、人和自然、社會、人生放在關系網中綜合考察其有機聯系,注重整體的關聯性,而非把整體分解成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中國人向來就有“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意識。從中醫療法(綜合療法)、綜合性藝術、漢字的結構、對聯和詩句中的對偶辭格的頻繁使用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中國人重整體和諧的心理文化。而英美人在以上方面都注重個體、重分析。英美人注重從事物的本質來把握現象,對事物整體加以分析。英美人分析性思維明確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靈魂與肉體、現象與本質等,并把兩者分離、對立起來,分別對這個二元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 李紅霞(1971-),女,文學碩士,西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漢對比研究,語用學,翻譯學;通訊地址:甘肅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郵編:730070。
1.3 直覺性思維與實證性思維
中國人思想上注重實踐經驗,注重整體思考,因而借助直覺體悟,即通過直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直覺思維強調感性認識、靈感和頓悟。而英美人的思維傳統一向重視理性知識,注重分析,因而也注重實證,主張通過對大量實證的分析得出科學、客觀的結論,所以,英語的語言分析十分系統全面。
1.4 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形象思維指人在頭腦里對記憶表象進行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過程。中國語言是意象性語言,文字符號具有象形、會意和形聲的特點,而且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注重語言背后的“意”和“象”,以形象符號隱藏意義,把意象看得比語言更重要。英美人的思維方式是“線形”的,往往以直線推進的方式,進行嚴密的推理分析,在語言表達上表現為先表明看法或觀點、點明主題,然后再依次說明背景、條件、原因、方式等;西方人也注重語言分析,包括語法、語義、語用等。
從以上的漢英思維方式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出,思維方式的差異來自文化的差異,思維方式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英漢翻譯,尤其是英語長句的翻譯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些方面的差異,找到最佳的翻譯方法,以達到基本的翻譯標準:忠實和通順。
2. 長句的處理策略
英語長句主要指并列句、復合句或并列復合句。由于英漢語思維方式及表達習慣的不同,在英譯漢時應注意兩點:調整語序和句子長度。語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是詞語和句子成分之間關系的體現,反映語言使用者的邏輯思維和心理結構模式(陳宏薇,1998)。與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在語序上,漢語和英語的表達模式就有相同和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表現在兩者都以“主語+謂語+賓語”(SVO)或“施事+行為+受事”為基本語序;
相異之處則表現在兩種語言句內和句間語序的靈活性以及定語、狀語等次要成分位置的差異。相應地,由于句子語序的調整,句子的長度也就會有所變化。漢語的句子特點是“以意統形”,因而漢語的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強調邏輯關聯語意義關聯而不在意詞語之間和句際之間的形式銜接。英語句子的特點是強調形式和功能,因而英語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要求用形式標記表明。所以,在使用這兩種方法時,翻譯就會出現下面這些情況:
(A) 保持原來的語序:即按英語句子中各個成分原來的次序來安排漢語的句子; (B) 改變原來的語序:即把英語句子中某些成分的次序變動一下,或提前或挪后; 以上是為了把原文含義表達好,在句內做的語序和長度的調整。
(C) 拆開原來的句子:即把英語句子中一部分提出來,單獨譯成一個句子; (D)合并原有的句子:即把兩個句子(或句子中的部分)連接起來,譯成一個單獨的句子。以上是在句際間所做的語序和長度的調整。相比較而言,英語中長句較多,而漢語中的短句較多。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建議以下幾種英語長句的
翻譯方法。
2.1 順譯法
順譯法是指在處理一些敘述層次依次相連的長句,這些句子或者是所敘述的一連串動作基本上是按動作發生的時間先后安排,或者是內容上按邏輯關系安排,與漢語表達方法比較一致,這樣在翻譯時一般可按照原文順序譯出,且根據情況增加或減少關聯詞。英語句子注重突出重點,往往把重要的話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時,英語有時態,可以通過動詞的變化顯出動作發生的先后順序,而且英語大量使用分詞和從句,用法也靈活,可前可后。因此,許多英語句子,各個成分安排起來比較自由,活動余地比較大。漢語沒有英語那么多手段,敘事多靠并列結構(并列分句和并列謂語),因此較多地依靠各成分之間的順序,尤其是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我們先來分析以下句子:
(1) Watching on television, they vicariously jointed the undersea craft Alvin and Jason Jr. as they toured the wreckage of the luxury liner, wandering across the decks past corroded bollards, peering into the officers’ quarters and through rust-curtained portholes. 分析:本句是由一個主句、一個從句和三個現在分詞短語構成,分別對主語(they)起修飾、說明作用。原文是按照幾個行動的時間先后次序排列的。
試譯:觀眾們似乎身臨其境地跟著潛水船阿爾文和機器人探測器小賈森號一起巡視這艘豪華句輪的殘骸:一起漫步甲板,越過已被銹蝕的系纜柱,凝視高級船員的住艙,透過掛滿鐵銹的舷窗往里看。
(2) If she had long lost the blue-eyed, flower -like charm, the cool slim purity of face and form, the apple-blossom coloring which had so swiftly and oddly affected Ashurst twenty-six years ago, she was still at forty-three, a comely and faithful companion, shoes cheeks were faintly mottled, and whose gray-blue eyes had acquired a certain fullness.
分析:這個句子是由一個主句、一個狀語從句和三個定語從句組成的。原文各句的邏輯關系、表達順序與漢語完全一致,因此可按原句順序譯出。
試譯:如果說她早已失掉了那蔚藍色眼睛的、花兒般的魅力,也失掉了她臉兒和身段的那種冰清玉潔、苗條多姿的氣質和那蘋果花私似的顏色——二十六年前這種花容月貌曾那樣迅速而奇妙地影響過艾舍斯特——那么在四十三歲的今天,她依舊是個好看而忠實的伴侶,不過兩頰淡淡地有點兒斑駁,而灰藍的眼睛也已經有點兒飽滿了。
2.2 逆譯法
有些英語長句的表達與漢語不同。由于英語的修飾成分居多,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且多位于所修飾、限定的中心詞的后面,但在漢語中,定語和狀語往往位于中心詞之前。再看以下句子:
(3) And 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分析:這個句子是由一個主句、一個同位語從句、兩個定語從句和一個賓語從句組成,全句共有四層意思,結構復雜。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通常因在前、果在后,同位語從句內各層意思可由后往前譯,同位語從句本身很長,可譯成主句里主語的外同位。這樣,這個句子就可以逆著原文的順序譯出。
試譯:由于受到頑強抵抗,吹噓能在幾小時內就占領戰略要地的敵人甚至還沒有能占領外圍地帶,這一事實使我增強了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英語中的定語從句與主句之間的關系不是那么密切,或是由于從句較長,在譯文中不宜放在被修飾的詞語之前,翻譯時就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短語或分句處理。至于是放在前面還是放在后面,還是要視句中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
(4) The Westerner who developed a farm, opened a shop, or set up in business as a trader, could hope to prosper only as his own community prospered --- and his community ran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and from Canada down to Mexico.
分析:在本句中,有主句和限定性定語從句,而且定語從句的內容多,字數長,譯成漢語時如果放在中心詞的前面,則顯得累贅,過于冗長,因此,譯在后面更加合適些。
試譯:西部人經營農場,開設店鋪,從事買賣,只有當他自己的集體興旺發達,他個人才有指望發家致富,而他的集體有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從加拿大直抵墨西哥。
另外,在需要對某事發表評論或表明態度時,英語和漢語的語序不同。英語通常是先評論或先表態,然后再說有關的事情或情況。漢語則相反,評論或表態的話往往放在句子的最后。
(5) It does not do to live in memories, in regrets for the good old days, or in sadness about friends who are dead. 分析:原句是一個主謂結構,主語為形式主語“It”,后面動詞不定式做真正的主語,來敘述某種情況,
并且有三個并列介詞短語結構,在最后一個介詞短語后又有一個定語從句,在漢譯時不能保留原序。試譯:老想著過去,總想著過去怎么好怎么好,或者總是為已故的朋友而憂傷,這是不妥的。
2.3 分譯法
因為漢英兩種語言的句子結構各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翻譯時,原文里的一句話在譯文時可能分成兩句或多句,使譯文意思清楚,文字干凈利落,尤其是在并列句中如果所談的內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或是相互間的關系不那么密切,往往可以分割開來。例如:
(6) When Smith was drunk, 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 and (in) the next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
分析:原句是一個并列句。第一個主句(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帶一個時間狀語從句;第二個主句(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前帶有兩個介詞短語,分別為表示時間和方式的狀語;第三個主句(he would abuse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帶有兩個介詞短語,做并列方式狀語。在有時間順序的狀語和表邏輯關系的狀語都出現時,要根據情況合理地譯出,而不能都放在所修飾的動詞之前。并且英語中介詞比較活躍,介詞短語功能強大,往往譯成漢語時成為動詞。
試譯:史密斯喝醉酒之后常常打老婆和女兒;第二天帶著頭疼發牢騷,抱怨世人不能賞識他的才華。他痛罵同行的畫家都是糊涂蟲。話很尖刻,有時候也很有道理。定語從句如果于主句的關系比較松散,或是因放在被修飾語前面而形成一個“大鼓包”,就可以分出來獨立成句。
(7)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lly private-enterpris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
分析:原句是一個復合句,含有兩個定語從句,分別修飾“economy”和“goods and services”,其中第二個定語從句是前一個定語從句中的句中句(內嵌句),如果按原來的順序翻譯出來,漢語則非常生硬。試譯:美國的經濟是以基本的私有企業和市場導向經濟為架構的,在這種經濟中,消費者很大程度上通過在市場上為那些他們最想要的貨品和服務付費來決定應該生產什么。 2.4 并句法
有時還需要把英語原文中兩個或更多的句子連接起來,在漢語中成為一個長度適中的句子。合并的目的是使句子的內容完整,表達更加有力。所謂長度適中,不僅僅是說句子的絕對長度不要過大,更重要的是句子的相對長度要恰到好處,即文字的長短要與內容的多少相適應。而決定一個句子的內容以多少為適當,就要看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是疏遠的還是密切的。
(8) As he looks, he sees a strange expression come over the face of the hostess. She is staring straight ahead, her muscles contracting slightly.
分析:因為前后兩句的關系較密切,即“the hostess”就是“She”,因此在兩句都較單薄而關系密切時,盡量考慮并句法。
試譯:在這樣看時他發現女主人的臉色異常,兩眼直愣愣地望著前方,臉上的肌肉有點抽搐。
(9) When we praise the Chinese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 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
試譯:我們對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的贊揚不僅僅是出于禮貌。
2.5 綜合法
有些英語長句順譯、逆譯或分譯或并譯都有困難,這時候就要仔細推敲,或按時間先后,或按照邏輯關系,有順有逆,有主有次地進行綜合處理。例如:
(10) As regards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 I never do anything whatever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分析:在原句中有三個分句,但譯文可并為兩句來表明前后句是因果關系(邏輯關系)。同時,第一句可用了順譯法。第三句用逆譯法把原因說在前面,這樣就可以用逆譯法。總體上說,本句可用綜合法來譯。
試譯:談到健康問題,我就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因為我沒怎么生過病。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眼睛睜不開了就睡覺,從來不為對身體有益而搞什么活動,然而實際上我喜歡做的事大都是有助于增進身體健康的。
3. 結語
總而言之,由于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在翻譯英語長句時應考慮到諸多因素,盡量能使譯文在忠實于原文的情況下,達到通順、自然,符合漢語的行文習慣,因此在翻譯時,不必遵循一成不變的方法,而是要視具體情況來具體對待,以求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1.陳宏微、李亞丹. 新編漢英翻譯教程.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2.古今明. 英漢翻譯基礎.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 3.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王宏印. 英漢翻譯綜合教程.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6.張培基等. 英漢翻譯教程.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 4.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編. 英漢語比較研究.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