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課時目標教學和課堂教學評價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未知
摘要:本文通過對研究生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觀摩活動,問卷調查以及個別訪談等實驗和調查,分析了課時目標教學和課堂教學評價在英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旨在對優化研究生英語課時教學設計、提高研究生英語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 課時目標教學;課堂教學評估;研究生英語課堂設計; 研究生英語教學質量 前言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習者積極配合,提高其英語語言認知和語言運用的能力是英語界長期以來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話題。關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教學目標方面的研究由來已久,科魯克斯認為,“作為教育過程或教育工作組成部分所開展的工作或活動,通常都具有明確的目標。”“語言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得出應試者語言能力的結論”)。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強調目標教學內容,并注重審視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教學能否真正實現既定目標,即學生對目標的認同和掌握;同時,考察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在知識、技能、情感、策略等方面取得的進步(由于這種考察與學習過程同步,稱之為以過程為主的評價,這就是課時目標教學,一般包括認定目標、診斷補償、達標教學、反饋矯正和課堂小結等環節。 “成功的教師不僅為學生提供專門的訓練任務,更重要的是注重每一次語言學習任務的策略。”() 在研究生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在重視學程目標教學和單元目標教學的同時,首先重視課時目標教學,把對教學的評價從以考試結果為主的評價轉向以課堂教學過程為主的評價,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調查、研究和分析,探索提高課堂研究生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 一、實驗設計 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課時目標教學和課堂教學過程評價?通過目標教學和過程評價,能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即學生能否掌握教師要求其通過本次課程教學而應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或技能)?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1.實驗方法 實驗包括課堂教學設計、客觀命題小測驗、問卷填寫、個別訪談、和課堂觀摩。 2.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理工類(非英語專業)2006級碩士研究生,共96名,其中男83名,女13名,分為甲、乙、丙、丁四個教學班。學生入學時都已通過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其中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的占44%)。 3.實驗步驟 首先,針對研究的題目設計了4類英語實驗課,為期一學期,每類課的教學目的一致,教學內容、知識和技能難度相同,但對各類課程提出的課時目標教學和過程評價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第一類課(C1)的要求是:課時目標教學不明確,無過程評價;第2類課(C2)的要求是:課時目標教學明確,無過程評價;第3類課(C3)的要求是:課時目標教學不明確,有過程評價;第4次課(C4)的要求是:課時目標教學明確,有過程評價。如圖所示: 要求部分教師同堂觀摩,學生事先不知曉他們是實驗和調查對象。同時,設計了相應的客觀命題小測驗和問卷,小測驗主要了解實驗課后學生對教學內容(知識和技能兩方面)的掌握程度,包括:(1)對所學內容的記憶;(2)口頭復述或筆頭重述的能力;(3)自由想象和推理判斷能力;問卷主要考查學生對不同類型課次的評價,包括:(1)對教師教學要求的滿意度;(2)最贊成或反對的方面;(3)對教學的評價。課后,即刻讓學生答卷,并分別同水平不等的學生談話。 二、課堂教學與觀摩 課堂教學按照教學安排分為三個部分:(1)就所給題目類似“How to improve our English as advanced students of English?”等進行自由交談;(2)閱讀、理解《研究生英語教程》下中的某一單元課文;(3)進行中高級水平聽、說訓練。其教學目的是:(1)通過自由交談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用英語較為流暢表達自己;(2)教會學生快速閱讀理解文章內容的幾個要素;(3)教會學生辨析聽力材料中的弱讀和連讀,并用自己的語言復述。 1.第1次課(C1)的實施對象為2006級甲班。 本次課的教學按要求分三部分進行:教師首先組織學生按規定題目進行自由討論,學生一般三人或四人一組隨意交談,教師偶爾加入或從旁提示,并要求每組派一代表在全班陳述本組交流內容,隨后,教師作歸納、總結。接著是范文閱讀理解,教師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熟悉文章內容。在課堂上,教師通常不作字、詞、句的講解,只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結構以及使用突出的修辭手法進行分析(包括向學生提問并答疑)。隨后是聽、說訓練。教師先讓學生聽兩遍事先選錄好的錄音,要求學生筆錄聽懂的部分,講解不易聽懂的弱讀和連讀部分,然后再讓學生聽錄音二至三遍,讓學生補充前面漏掉的部分,最后,讓學生分組復述。在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學環節都按部就班,教師更注重教學計劃的完成。 2.第2次課(C2)受試對象為2006級乙班。 第2次課的教學要求和第1次課的有相同之處,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每一步驟都有很強的目的性,要求學生在本次課結束時達到或基本達到。如:教師在組織規定題目的自由討論時就明確指出,討論結束時,每組同學必須就討論的內容歸納出結構正確、意義連貫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通過討論,達到相互信息交流、相互糾錯和提高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又如:在開始進行范文閱讀理解時,教師要求學生不僅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結構以及出現的修辭手法,而且要求學生自己學會分析、歸納文章主題思想,學會識別文章的框架結構,學會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對于聽、說訓練,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聽懂大概內容,在對文中出現的生詞、弱讀、變音等作出提示后,要求學生仔細辨析,并寫下全文,然后讓學生分組復述。復述時,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自己的話。課堂上,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并提供一定的強化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