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日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

喻正強

摘 要:通過課程設置、導師制度、講課與考核以及硬件設施四個方面比較了中日研究生培養模式,得到了許多可以借鑒的方法,為我國正在加大力度探索如何發展新形勢下的研究生教育問題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 課程設置 導師制度 講課與考核 硬件設施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各國的經濟、國防、教育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隨之帶來的是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研究生教育在社會教育體系中是最高等的教育,它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任務,因此,研究生教育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普遍重視。本文主要以中國和日本兩國為例,通過兩國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和研究,認真總結自己的經驗,汲取別國的優點,為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與制度提供參考。

一、課程設置

課程教學是培養研究生在本門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的主要手段,在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中占重要地位。課程設置必須服從于課程教學的要求。筆者曾經調查、比較了中日兩國多所名校在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得到的結論是,日本各大學在碩士生階段對素質類課程的設置較多,如開設科技人員編程,自然,社會,環境等課程;同時對學生的實際認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研究生有一定學分的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另外,日本在研究生階段廣泛開展學生報告會的形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此外,日本為培養國家急需的人才,積極發展新興專業,各大學都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課程改革措施:給研究生院的課程以更大的獨立性,允許獨立開設研究生課程;對博士課程的年限進行了靈活調整,準許成績優異的研究生提前畢業;新設一種綜合性博士學位,稱“學術博士”,課程以綜合課程和跨學科課程為主,以適應現代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只講形式上的規范,忽視發掘特色資源,新的教學方式難以展開;缺乏充足的參考資料、必要的閱讀文獻和完備的教學文件;課程內容老化,不能反映最新教學成果、科研進展。此外,我國的碩士研究生的教學還存在著以下問題:①課程學習太多,特別是與專業領域不相關的基礎性課程太多,內容較陳舊,大多采取滿堂灌的講授方式,在教學方法上與本科生教學差異不大,拉不開檔次。②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許多同學不知道怎樣做課題研究,也不會寫科研論文。③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們往往是從理論到理論,對現實不太了解,所寫的論文往往不能反映和解決現實的問題。④學生們大多各自為戰,單科作戰,缺乏集體討論、團隊合作和跨學科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二、導師制度

1.日本

日本研究生院的教師,是指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研究生院的教師資格及導師所帶學生的數量嚴格按《研究生院設置標準》或其他標準執行。日本國立大學的研究生導師,一般每年都招收2~3名碩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一個由教授、副教授和助教組成的研究室,所管理的研究生數量一般在15人左右,如果再加上4年級就進入研究室學習和從事研究的本科生,學生數量就有了一定的規模;另外,很多年輕的教授、副教授自己獨立組建研究室,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數量一般也在7~10人左右,而且一個研究室同時開展多個方向的研究。

(1)講座制度

日本培養研究生的做法,是實行講座制度,碩士生的論文工作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講座里進行。講座是日本高等學校進行教學和科研的基本組織。講座的正式人員,由一名教授主持,一名助理教授和兩名助教組成。在一個講座里,一般培養三個博士生、八名碩士生(分兩個年級),七至八名學部(本科)四年級學生。如京都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研究生科,下有化學工學專攻,專攻內有七個講座,每個講座約有六至七個研究題目。日本講座式的制度是法定的,教授負責一個講座到退休為止,講座中的下級教學人員無論多有才能,一個職稱在沒有空缺時,都不準予以提升。這是人們認為講座制是日本學術活動不活躍的根源。但一般人也認為講座制有兩個優點:一是每個教授有自己的研究項目和實驗室,有助手和學生,沒有扯皮的事;二是有明確層次,各自完成規定的工作,同時也減少實驗室工作人員。

(2)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學術會議

相對于國內的研究生導師,日本的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要重視得多。導師不僅鼓勵學生參加國內相關會議,對于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國際會議,只要經費允許,也都鼓勵學生前往。以讓學生可以面對面地同本行業的著名專家進行交流,得到他們的指導,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科學家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及良好的科學研究作風。

2.中國

對研究生的培養方法,我國有關規定指出:培養研究生,一般采取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相結合,導師個別指導和教研室集體培養相結合的辦法。根據這一要求,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并重的方針。研究生的培養堅持以自學為主,配合以教師的指導和作業檢查,既要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學位論文在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都應突出科研實踐,要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培養嚴格、系統的科研能力和啟發創造精神為主要目的的。但是,在我國,無論是在教師的資格要求上,還是從導師所帶學生的數量上來看,都沒有像日本那樣明文規定。尤其是隨著每年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遞增,而導師的隊伍卻沒有壯大,教研室硬件設施也嚴重缺乏,進而導致研究生培養模式跟不上步伐。甚者,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根本不到位。我國也沒有像日本那樣法定的講座制度,研究生培養的導師負責制不夠完善。

三、講課與考核

1.日本

(1)每周一次的研究會議

如何管理研究生,管理多個研究方向,如何及時地掌握學生所做研究的進展情況,監督學生的研究,無疑,研究室每周例行的研究會議,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這種研究會議每周一次,全研究室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進入研究室的本科生都必須參加;它和學生的必修課一樣重要,被安排在學生的教學課程表中。會上,研究生們要向研究室的每一位指導教師和其它學生提交自己的書面研究報告,并進行10分鐘左右的匯報,主要講述自己上一周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介紹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工作設想。之后,研究室其他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提問,闡述互相之間的不同觀點和看法。這種研究會實際上是一種課題研究的交流和促進會,通過這種會議,導師掌握了學生的最新研究動態,系統解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和指導;對于學生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擴大了彼此的研究視野。而且這種形式的研究會議會讓學生感到有壓力,這對學生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具有一種很好的督促作用,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會議,每個人的研究過程和成果都在研究室內部系列化和公開化了,因此對于一項研究,不會因為研究生的畢業、研究人員的高速流動而影響其連續性。而新研究人員的到來,只會給研究注入更新鮮的血液,更換了新的推進器。

(2)發表論文

和我國一樣,日本的研究生要畢業,首先必須在重要刊物上發表一定數量的研究生論文。日本研究生論文的發表是很嚴格的。一篇文章在投稿之前,導師要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反反復復提出修改意見,討論、修改、再討論、再修改,七八次的討論、修改是很平常的事情。

2.中國

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采取“嚴進寬出”的培養制度,淘汰率幾乎為零。課程考試通常都是開卷考試,題目陳舊,缺乏創新意識;或者考試都沒有,只是交一篇讀書報告,讀書報告質量也比較低,照抄課本公式。另外,學位論文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總結性成果,其質量綜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質量。但是目前,盡管有許多高校實施中期考核制度,研究生論文外審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缺乏有效的考核辦法,常常是無論證、無研討、無評估。上述現象說明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著許多不可忽視的漏洞,研究生教學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體系。

四、硬件設施

充分的硬件設施也是保證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條件。日本是經濟強國,也是教育強國。日本很重視研究生教育,日本政府對研究生教育投入的經費很多,另外,日本的私立大學院很多,研究生培養機構也很多,日本國民對研究生教育也很支持。這就決定了日本研究生教育經費來源的多元化渠道。一般來講,日本的大學院都能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

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由于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導師指導研究生人數逐年增加,多數高校硬件設施的改善相對滯后,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圖書冊數、生均儀器設備值、實驗室建設等辦學條件的指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藏書量”兩項指標在總體上都達不到2004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的合格標準。

此外,我國高校研究生科技經費投入不足。我國是國有辦學體制,研究生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企業社團、民間機構和社會個人等對投資研究生教育的熱情還不高,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如果不改變這種單一經費來源的狀況,我國研究生教育必將受到限制。

五、小結

本文通過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從四個方面比較了中日兩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不同。可以看到,我國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如課程設置不合理,導師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研究生教學管理監督考核體系,硬件設施跟不上等,與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還有很大的差距,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可供借鑒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法,為我國正在加大力度探索如何發展新形勢下的研究生教育問題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日本的教育》.小林哲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8月.

[2] 《國外研究生教育》.張景安,王秀卿.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年.

[3] 《研究生教育概論》.李煌果,王秀卿,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年.

[4]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馮俊,程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