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發展
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趨勢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分析
摘要:從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這一角度出發,通過查閱統計資料、實際調查分析和多層面的數據整理、分析和研究,從多個經濟指標分析了涼州區2000—2005年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性,并結合同一時期人口與經濟發展概況,對涼州區2006—2050年的人口發展趨勢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涼州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關鍵詞:人口發展;預測;可持續發展;武威市涼州區一、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現狀 1.人口總量大,人口增速趨穩 涼州區現有常住人口102.3萬,人口的增長速度近幾年呈逐漸減緩平穩態勢,年增人口不超過1萬,人口增長率基本保持在5‰。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婦女就業觀念的變化,以及兒童撫養費的增加,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口增長目前基本實現了低出生,低增長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區人口基數大,是甘肅人口最多的縣區之一,因此整體來說,農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動數量大,以臨時性流動為主 從人口流動性上看,涼州區臨時性流動人口數量大,而長期流動人口數量并不多。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
淺析人口發展與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就業問題
摘 要:就業問題與我國的經濟能否又好又快的發展密切相關,這其中的人口因素不能忽視。結合我國當前的人口發展情況,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就業問題,認為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城市化進程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投資結構的不合理、中國企業的有效就業率低是產生我國當前就業問題的主要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三點建議。 關鍵詞:人口;經濟增長;就業 1 我國人口與就業形勢 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與就業增長的矛盾不斷凸現,人口的增長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并未給社會帶來顯著的就業機會增加。而每年新增加的勞動年齡人口均比前一年多90余萬人,并且不斷遞增。由于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勞動參與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新增加有就業要求的勞動力人數與往年大體持平。綜合人口發展的種種特點,我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1.1 人口發展情況 (1)總人口繼續增長。 我國人口將繼續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趨勢緩慢增長。 (2)新生兒性別比居高不下。 現在初生嬰兒性別比偏高的現實已經被各級政府所重視,但是由于性別比偏高的原因涉及人們深層的生育觀念,尤其在廣大農村又十分普遍,解決這個問題難度較大,所以近期將難以有較大
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人口發展分析
一、基本狀況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共有十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東鄉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保安族和塔塔爾族。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這十個民族人口共計2032.06萬,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9.3%,約1/5左右,他們的人口變化對整個少數民族人口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區,這五省區的伊斯蘭教人口占全國伊斯蘭人口的75%。五省區中又以新疆為最多,新疆伊斯蘭人口占全國伊斯蘭人口的52.4%,十個信仰伊斯蘭的民族中七個都主要分布在新疆。在新疆少數民族中96.99%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二、人口的現狀與變動1. 人口增長很快且民族間差異大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由800.6萬增至2031.1萬,增長153.8%;而同期全國人口只增長了115.0%。也就是說伊斯蘭人口要比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高出33.7%。像這樣47年人口就增長1.5倍多,在全國人口史上也是屬高速增長之列。這充分說明我國伊斯蘭民
論人口發展進程中個體現代審美心理素質的培養
內容摘要:人口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全球共同關注的戰略問題。文章論述了個體審美心理素質培養在人口發展和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指出個體審美心理素質培養的實施途徑。關 鍵 詞:人口發展 現代 個體審美心理素質 “1994年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這里的‘人’應該既指個體的人,也是指群體的人口;既涵蓋了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也涵蓋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① 人口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全球共同關注的戰略問題。而人口發展的質量,即人口素質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學發展、社會能否和諧發展的最根本所在。據調查表明②:在我國的現代教育中,我們更多地重視人的知識與技能教育和培訓,而人的發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現實社會的生存與生活技能,又包括實現人的權利和為人的權利實現創造條件,還包括培育和重塑現代人所必備的精神狀態、價值觀和社會態度。筆者以為,教育應對時代的變化做出積極有效的反應,無論是教育觀念、教育手段,還是教學內容都應順應時代而變革,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有良好心理素質、快速應變能力,以積極心態學習并對待風云變幻的外在環境、適應
中世紀中西財產繼承的差異對人口發展的影響
本文著重探討中世紀中國和西歐不同的財產繼承形式對家庭結構、婚姻狀況、遷移流動等基本人口行為所產生的作用,從而對中西人口變動的特征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從財產繼承與人口的關系角度來剖析中國和西歐近代社會發展過程的差異。一、簡單說明中世紀的概念實際是西方學者對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一般認為它始自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所滅亡的公元476年。 這一事件標志著歐洲奴隸制結束,封建社會開始逐步形成。而中世紀截止的年代則無固定說法。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它沒有具體的結束時點。有的學者指出:如從社會經濟結構的更替發展角度來看,中世紀的末期為16世紀和17世紀的最初幾十年。這個時期是歐洲封建制度迅速解體和資本主義制度因素形成的時期。(注:參見謝緬諾夫:《中世紀史》,三聯書店,1956年,第8頁。)其突出標志是17世紀40年代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我們認為,歐洲的中世紀實際是歐洲封建社會形成、發展以至瓦解的歷史時期,屬于歐洲傳統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當然,具體到每一個國家,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時間也不盡一致。我們這里所說的歐洲中世紀傳統社會實際涵蓋歐洲,特別是西歐整個封建社
對清代前中期人口發展的再認識
由于人口統計標準的改變,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數字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億大關(1.4億),并相繼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突破2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億,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億, 這幾個年代和數字因此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帶有鮮明的階段性:“1978年前不敢議及人口過剩問題,而1978年以后大不相同,不少學者都認為清代的人口過剩已十分嚴重”(注:袁祖亮、延勝:《中國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80年代以后, 清代“人口膨脹”、“人口激增”、“人口飛躍”、“人口爆炸”、“人口奇跡”、“人口危機”等諸多駭人的名詞更不斷涌出,清代人口研究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近些年來中國日趨明顯的人口壓力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人口問題的憂患意識,反映到學術研究,就是很多學者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清代前中期中國人口確實增長過快”(注: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長及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在不少論著中只要涉及清代人口問題,學者們便不加辨析地拿此前歷代的戶數和口數(數千
人口發展與社會養老保險
【內容提要】人口狀況和未來人口發展趨勢對社會保障事業的影響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許多事例表明,人口因素的財政意義已遠遠超出一般政策選擇的范疇,它對人類社會的演進與發展的巨大影響將延續到今后幾代人乃至幾百年,以至于對此進行粗略的考察,都表明我們現在作出負責任的抉擇是何等的重要。據此,構筑和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險機制所不容忽略的重要一點,就是要順應人口發展變化的規律來進行相關政策的抉擇和調整。本文就是針對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所進行的有關這方面問題的探討?!娟P 鍵 詞】人口/養老保險/撫養比/政策【 正 文 】一、人口發展對社會養老保險具有雙重作用(一)勞動年齡人口決定了養老保險基金積累的潛在規模,而就業率和就業效益制約著基金積累的增速養老保險基金源于人們的工薪收入,因此勞動年齡人口的富匱與否,決定了基金籌集的可能規模。此外,至少還有三大制約因素:一是從業年齡。進入勞動年齡后求職與否,實際上是養老金能否積蓄的前提;二是退休年齡。退休年齡標準的確定,實際上是繼續積蓄養老金或支用養老金的選擇;三是就業率和就業效益。這影響著養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