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農業模式的有效應用和推廣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6-29 10:00:07
在農業生產中,尋求節水是一個長期、綜合的運營項目,將遵循開源和節能,注重節能的基本方向,努力將工程手段、生物措施緊密聯系起來,在優化現有傳統節水模式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新技術節水應用,依托農村土地資源、實際生產力分布,逐步建立以分類指導為中心的運營體系。具體涉及農業節水的運行過程,將根據不同地形、地形、區域等實際情況,采用差異化的運行方式。例如,在河流灌區,適合根據當地具體水文特點、渠道襯砌、水利工程建設、攔水蓄水工程,穩步提高水資源總儲存,有效推廣噴灌、滴灌、滲灌等新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井灌區,適合促進噴灌、滴灌、雨水集流窖移動噴灌的應用,挖掘水資源利用價值,努力實現渠道配套網絡、河流灌溉定額、純井灌區管道灌溉,形成多層次、三維、聯動節水農業新模式。
1、建立節水農業推廣機制是一舉兩得的舉措。
(1)可以緩解我國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實現資源的科學配置。人口總數大、實際可用耕地面積小、水資源分布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體現了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和長期發展的艱巨性。根據近年來農業和農村部發布的相關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100立方米,不足全球人均標準的三分之一,占有量呈持續下降趨勢。在水資源供需方面,我國也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全國年均缺水量高達500億立方米,近60%的城市存在長期缺水問題。農業用水量多年來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0%以上,個別地區甚至超過90%。因此,實施農業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無疑可以有效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發展壓力,建立更加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2)可以提高農業的防災和防災能力,實現國家糧食安全。長期以來,極端災害性天氣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有序生產和高效運行,由此產生的水資源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防災、防災能力和糧食產量的提高。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全面轉型,對水資源的敏感性進一步提高。以節水灌溉為核心的水利工程的發展,無疑可以發揮緩解農業用水壓力、完善防災防災機制的作用。節水農業模式的有效應用和推廣,可以提高我國當前農業生產的效率,使糧食產量穩定、長期增長,有助于加快實現,確保國家新增1000億金糧食生產能力的實現。糧食產量的穩定性和持續改善也可以使農業生產資源得到充分的應用,從而保證農業的防災建設,從而保證農業生產能力的實現。(3)加快節水技術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模式更新。中國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通過制定和出臺多項法律、法規和政策,為農業生產的有序、協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發布了《關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的意見》(2012)、《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意見》(2014)、《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動能培育的意見》(2017)等指導政策,其中許多涉及新型農業用水模式的大規模應用。農業節水技術的不斷推廣,可以整合節水、節能、節肥、減排、節約勞動力等作業資源,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率,引進和推廣更先進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二是建立節水農業推廣機制的重點。
(1)實施節水優惠補貼政策。農村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現代產業集群。因此,短期內仍需要國家財政支持。特別是對于長期缺水的華北和西北地區,應大力實施優惠補貼政策,鼓勵和吸引農民和企業參與新型節水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具體來說,根據農業生產區差異化的自然和經濟條件,需要實施不同的節水優惠補貼政策。例如,在純井灌區,需要撥付專項資金鋪設低壓管道、滴灌、噴灌設施,優先投資、貸款和貼息。對于積極引進新型節水技術的個人,集體可以通過降低水電費和合理補貼購買的設備來調動農村民參與農業節水的積極性。
(2)擴大節水投資渠道。在繼續堅持自力更生、國家補貼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擴大節水投資渠道,穩步推進貼息貸款項目投資和群眾融資機制的實施,圍繞節水技術的社會化運作,不斷完善水利基金、財政預算基金、基礎設施基金、信貸等各種形式的投資機制,建立以節水項目為核心的專項資金,吸引農民承包、租賃井、渠道項目,鼓勵個人以股份形式加強合作,建立和完善節水農業綠色快速審批渠道機制,引導農民建設更高科技含量的節水灌溉設施,確保他們享受國家補貼,提高他們對政策的信任和滿意度,為大規模推廣節水農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加快水利改革,吸收社會資金。隨著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促進農業生產的資本運作也勢在必行。對于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的節水農業,應同時推進水利建設改革,吸收社會資金,形成強大的共同發展力量。通過獨資、合資、股份制等資本引進渠道,為灌區節水設施建設提供充足、可持續的資金支持。大膽引進一些投資回報穩定的節水項目,依托政策貸款,繼續給予新的節水項目充分的政策優惠,不斷吸引社會資金流入。此外,要繼續推進水費制度改革,穩步實現水費按成本收取,合理推進供水向商品水的轉型,挖掘水資源的經濟潛力,制定合理的水價,以商業化、市場化的手段,確保水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