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計算機專業課程必須專業化嗎?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3-01 10:00:07
1前言
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將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應用于其工作領域,培養學生成為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行業。自199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以來,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發展迅速,但其計算機基礎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通高校的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本文研究了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特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職院?;旧细鶕蛾P于加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體系,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包括大學信息技術教程、VFP程序設計、VB程序設計、網絡基礎等。雖然這些課程在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仍存在許多不足。
2.1一刀切模式忽略了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技術需求的差異。
這種現象在高職院校中很常見,即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他們都接受相同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這種一刀切的模式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不同需求,嚴重缺乏針對性。1)不同專業的計算機知識重點不同,文科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使用計算機文件管理功能管理大量的文獻和文獻檢索;工程學生需要使用計算機編程來模擬測試過程,數據結構課程也有利于工程學生從事本專業的研究。2)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不同的計算機知識深度。因此,理工科學生往往需要比文科學生更深入的計算機知識。
2.2同步課程進度忽略了大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差距。
在大學生進入學校之前,由于當地條件、家庭條件和個人愛好的不同,學生之間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一般來說,來自城市的學生比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起點要高一些。目前的教學制度統一采用了所有學生的零起點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的學習熱情。
2.3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
目前,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過于依賴于總結性評價,評價方法傾向于簡化形式化,要么是試卷,要么是電子作品,學生的信息素養沒有得到準確的評價。這種傳統的評價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力。
改進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對策。
3.1設置專業課程。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計算機教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作為公共基礎課程;二是計算機教學[1]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如果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能力和質量方面發揮著基礎和先導作用,那么專業課程中的計算機教學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這就要求學生在課程設置中應該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并根據各專業應該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增加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學習環節。在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應用課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課程設置專業化。對于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必須與本專業的特點和需求相結合,因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不是研究計算機本身,而是將計算機作為未來職業的工具。每個專業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需求不同,每個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在確保學生的基本計算機能力后,特別需要開設與學生興趣需求密切相關的專業計算機課程。對于專業要求,計算機基礎知識不能滿足專業需求。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在不同的專業中有不同的應用,不同的專業經常使用不同的應用軟件。因此,非計算機專業課程必須專業化。
2)教學內容的動態性。作為當今知識體系中最獨特的部分,計算機知識的更新速度非???。目前,計算機教材的內容嚴重落后于計算機的實際發展水平,課程內容已經老化,因此應及時更新課程體系和課程教材。在學校的專業教學過程中,應逐步引進與各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軟件,使學生了解行業中計算機的應用和管理,熟悉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選擇具有一定深度工作中仍具有實用價值的教材。
3.2編制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材。
隨著科學技術和應用的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將逐步深化。信息技術教育應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信息技術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信息技術的選擇、接收、處理和傳播知識和技能,可以為學習者的成長提供廣泛而有力的工具支持,并應作為所有學習者的必要組成部分。的學習廣度和深度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和發展需要做出多樣化的選擇。這將對信息技術教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將面臨自己學習和教學創新的雙重挑戰。
然而,作為一本大學教科書,它必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計算機教科書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計算機領域的新知識,如計算機網絡知識;另一方面是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如計算機的工作原理、計算機中使用的數字系統等。
3.3構建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指導方針,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它展開??茖W的教學評價不僅可以為教學提供有益的反饋,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有效促進[2]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立一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形成性評價就是這樣一種教學評價方法。為了有效實施形成性評價,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按項目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學習內容分為3~4個項目,每個項目完成后給學生評價,評價方法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甚至計算機評價[3]。該項目的評價方法,加上多維評價主體,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應從培養專業計算機應用人才,從計算機知識教育到計算機質量教育,到計算機應用能力,讓學生基本了解計算機應用和基本原則,為學生更好地利用計算機為專業服務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