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兼論20世紀管弦樂創作歷程
摘要:歐洲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始于幾百年前甚至是上千年前,這種影響是由歐洲來華的天主教和基督傳教士、神父通過傳教活動引起的。早期局限于崇拜儀式,而音樂則通過宗教儀式為中國教友所熟悉。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舊式學堂被新式學校所取代,1905年科舉考試終止,音樂課首次被編排到學校課程的體系之中。隨之涌現出了新式作曲技法的學堂樂歌,這些樂歌在兒童和學生之間流行開來。這就是中國新音樂的開端,即"歐化的中國音樂",編曲或作曲者多為學校音樂教師。這種新型歐化了的中國音樂簡稱為"新音樂"。此術語類似1919年""中出現的"新文學"的概念。根據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政治和軍事的發展來看,中國新音樂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學堂樂歌時期、""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內戰時期、建國初期的十七年、""時期、1978年以后以及臺灣、香港和澳門的"新音樂"發展。二十世紀,歐洲音樂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音樂作品的作者、作品所運用的音樂語言以及對音樂的思維和美的品味。然而,中國的歐洲音樂愛好者對這三點表現的雖然相當強烈,同時也頗為膚淺。這種影響是強烈的,因為中國有太多的音樂愛好者崇拜歐洲音樂;這種表現是膚淺的,是因為中國作曲家的作品缺乏扎扎實實的內容——哲學的、人文的。上面便是這篇文章所討論的主要內容。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