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鐵格隆南超大型銅(金、銀)礦床地質、蝕變與礦化
摘要:鐵格隆南是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重要的斑巖-淺成低溫熱液銅(金、銀)礦床,也是西藏地區首個銅資源量超過1000萬噸的超大型銅(金、銀)礦床,其蝕變與礦化結構的精細解剖,對完善區域成礦理論和指導找礦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章基于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鉆孔編錄和鏡下鑒定,識別出鐵格隆南礦床具有斑巖和淺成低溫熱液疊加成礦作用特征。其中,斑巖成礦作用主要位于礦床深部及,以細脈狀、脈狀、浸染狀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及少量輝鉬礦等為主,蝕變為鉀硅化、青磐巖化、黃鐵絹英巖化,發育A、B、D型脈體。淺成低溫熱液成礦作用主要產于礦床中-淺部,疊加于斑巖成礦作用之上,以浸染狀-脈狀黃鐵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銅藍、藍輝銅礦、斯硫銅礦、雅硫銅礦、久輝銅礦等Cu-S體系礦物為特征,蝕變為高級泥化,廣泛發育N脈(即高嶺石或明礬石-硫化物脈)。蝕變、礦化特征及脈體穿切關系揭示,礦床成巖成礦作用可細分為巖漿期(Ⅰ)、巖漿-熱液期(Ⅱ)和表生期(Ⅲ)。成巖成礦年代學結果揭示,礦區內閃長玢巖侵位時代較早(123 Ma),代表巖漿活動上限;花崗閃長斑巖(122-120 Ma)是主要的含礦斑巖,與成礦作用關系最為密切;火山巖覆蓋于地表,噴發時代較晚(111 Ma),代表成礦后巖漿活動的產物。鉀硅化的黑云母和黃鐵絹英巖化的絹云母40Ar-39Ar年齡分別(121.1±0.5) Ma、(120.8±0.9)Ma與斑巖成礦作用的輝鉬礦Re-Os年齡((121.2±1.2) Ma)一致,而高級泥化的明礬石40Ar-39Ar年齡為(117.9±1.6)Ma與淺成低溫熱液礦化的黃鐵礦Rb-Sr年齡((117.5±1.8)Ma)一致。所以,依據時空關系,鐵格隆南超大型礦床成礦作用可細分為巖漿熱液成礦作用(123-119 Ma)、淺成低溫熱液成礦作用(118-117 Ma)和火山巖覆蓋保存(111-110 Ma)3個階段。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礦床地質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