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地方高校建設科研創新團隊的思考
耿飛 柴文
論文摘要: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同時也是培養人才,催生重大創新成果的一種有效模式。本文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對地方高校應如何更好地建設科研創新團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高校創新團隊在確立為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下,應根據自身實際,立足區域經濟特色,做到揚長避短;著眼地方經濟未來,不斷提高科研創新水平并同時注重自身的完善發展以及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創新團隊;團隊建設
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建立的。而科研創新團隊是指以共同的科研目標為基礎,通過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的群體,是培養人才、凝聚強大科研隊伍、催生重大創新成果的有效科研模式。明確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定位和發展戰略,發揮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在當地的技術、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確保地方高校科研創新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是地方高校辦學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建設科研創新團隊要立足現實,揚長避短
地方高校的辦學目的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應用性的科技成果。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創新的定位就應該考慮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立足現實,揚長避短,把自身的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立足于地方經濟主導產業的研究與創新,從地方主導產業的研究中培育特色科研方向。只有如此,地方高校才能從服務地方中獲取生存和發展的必需資源。
回顧以往地方高校建設科研創新團隊的歷程和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地方高校一般科研方向比較分散,各個學科的科研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學科間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差異很大。科研團隊以及學科帶頭人的優勢和潛力無從整合,普遍存在研究課題,研究方向多而不精;研究團隊,研究規模大而不新的問題。以至于脫離高校科研實際,偏離地方經濟建設中心的標新立異,重復建設等現象多有發生。特別是在一些不完善的科研評價導向上,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往往只是片面追求學科發展前沿,卻忽視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論文和著作的發表,卻忽視成果產業化和社會經濟效益;重視縱向項目,忽視橫向項目,忘記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長此以往,必然使地方高校科研創新的發展失去方向,久而久之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針對以上問題,近年來,地方高校在培育優勢科研團隊和優勢研究方向的問題上注重從現有科研創新優勢出發,加強科研力量的整合,最終形成具有一定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領域產生影響的優勢學科和研究方向。例如,常熟理工學院就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緊密圍繞蘇州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主導產業結構需要,利用學院現有的科研力量和學科基礎特別是根據常熟地區逐漸形成的中國較大服裝市場集散地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在輕紡和高新材料方面加大科研創新的基礎研究和學科建設,成立了省級紡織機械研究中心和省級新型功能材料重點建設實驗室,經過不斷實踐和理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其中多項科研成果達到省和國家先進水平,為蘇州區域經濟和常熟主導產業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筆者認為地方高校整合科研創新團隊,要從學校科研基礎實際出發,立足于地方經濟建設主題,真正做到既不盲目攀比,又不好高騖遠,實現科研創新團隊的健康發展。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要充分研究江蘇、蘇州乃至常熟區域經濟的特色特點,根據學院現有條件和科研能力,盡快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科,以優勢學科研究為核心,集研究、中試和產業化于一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模式,最終形成具有常熟理工學院特色的科研創新團隊。
二、建設科研創新團隊要以地方經濟發展特色為中心
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應緊密結合地方重大需求,團隊建設首先要確立為地方服務的宗旨,從中求發展。事實上,地方是國家和社會組成的一個區域,蘊藏著大量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同時,地方高校也主要承擔著為地方社會經濟創新發展服務的重任,更多的體現在適用性人才培養,技術發明,地區發展服務,以及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專利等方面,成為地方科技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平臺。
首先,抓住地方龍頭產業,并使之成為科研發展的主攻方向。所謂地方龍頭產業,是指一個地方起到帶動一個產業鏈的產業,是帶動其他與這個產業有聯系的產業,起到一個引導發展作用的產業。一句話,是一個地方經濟的主導產業,起到影響全局作用的產業。就常熟理工學院而言要建設一流的創新科研團隊,就必須從學院所處地區的地方經濟特色出發,認真研究這些地方經濟的特色,產業結構的特點,優先發展的思路,未來發展的趨勢,結合自身的優勢選準科研創新發展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瞄準經濟熱點,解決企業燃眉之急。地方高校創新團隊的活力不僅來源于自身的不斷發展,而且必須通過服務社會不斷增強生命力。地方高校的科研定位,要充分考慮以解決地方經濟建設急需的應用技術研究為主。因為地方高校只有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來制定科研發展方向,才能使自身融入其中,從而加強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特別是針對地方經濟熱點,企業技術難點培育科研發展方向。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服務地方中獲取生存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建設科研創新團隊要著眼地方經濟未來,提高科研創新水平
雖然地方高校由于辦學體制和投資渠道所限,不可能像重點大學那樣有充分投資和人才資源,也不具備進行前沿性基礎理論研究的條件。但是這不等于地方高校科研創新研究起點低,相反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科研創新就必須有高起點。在服務現實的同時,體現出科研創新的先導性。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要服務本地區經濟發展,就要不斷努力搭建學科梯隊,選取科研主攻方向,在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等方面做文章,不斷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建立學校和社會的良性互動,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智庫,走出一條有地域特色的科研新路。
從區域經濟發展趨勢中開發科研創新的新思路。常熟理工學院是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省屬本科院校。學院在堅持服務地方,與區域經濟緊密互動的辦學理念之下,不斷進行創新科研課題研究。已經創辦的江蘇首家IBM—ETP實訓中心,江蘇首家光伏科技學院,體現了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為地方科技發展服務的思想。要實現常熟理工學院提出的在2020年前后學院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同類高校前列的目標,還必須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中不斷提出新目標、新高度。常熟理工學院所在的長三角區域,其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與此同時,高速發展的經濟,客觀上必然提出與日俱增的科技創新題材和課題。所有這一切為學院科研發展提供了需要和可能,這是我們提高科研創新水平的有一個有利條件。 四、建設科研創新團隊要從人才引進培養入手,注重自我完善和提高
從根本上說,創新科技團隊的發展水平有賴于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發展的根本是人的問題。地方高校實施人才戰略,就是要形成自己充滿活力的科研團隊和擁有自己的科研帶頭人。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中,科研團隊是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科研人員的集合,因此科研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是人才戰略的首要問題。高水平的科研帶頭人,可以帶出高水平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和團隊,可以催生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和全新的產業。一個優秀學術帶頭人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提供這個學科領域最新的思想和最有意義的前沿研究;二是可以帶領一個團結的堅韌不拔的攻關團隊。這樣才能把團隊每個成員的力量發掘和集中起來,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作為團隊成員,則應該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某一方面的專深知識,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善于溝通合作的素養和團結協作精神,經得起失敗和成果分享的考驗。團隊成員之間應該建立協調、互動、共進的關系。
在人才管理問題上要做到以人為本,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完善合理的智力結構。要特別注意改善科研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增強創新科研團隊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做到人盡其才,優化配置。在人才培養方面一般從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兩方面入手,管理機制方面,地方高校應建立健全一整套科研管理制度,如科研任務的下達和執行,制定不同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學科研人員科研工作任務,科研任務的檢查,科研成果的鑒定和登記,科研創收的分成和使用,科研經費的管理,科研成果獎勵等要有章可循。同時要提高對保護知識產權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在成果鑒定,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等過程嚴格把關,避免技術泄密及減少技術爭端。激勵機制方面,應著重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著重于科研帶頭人的鼓勵和優先發展;著重于科研成果轉化和實際效果應用;著重于創新性工作和對學院發展貢獻水平。只有發揮激勵機制的政策導向性,才能最大程度調動科研創新團隊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保證科研目標的實現。
五、建設科研創新團隊要積極打造完善的科研創新平臺
創新團隊主要是由學校科研人員、科研方向、科研設備等組成的以校內力量為主的科研性質的單位,而團隊的建設則必須要以相應的科研平臺作為基礎。這個平臺通常是由學校和社會單位組織和參加的、以項目為主線的、具有產學研功能性質的一種靈活性、多學科綜合性的組織,具有交流與產業化發展等功能。這樣的平臺運作,能有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產學研的互動,由于有政府和企業的參加,其項目課題也往往是地方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給地方高校提供直接為地方創新發展服務的途徑。科研平臺和創新團隊緊密結合,平臺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沒有先進的科研平臺和相應的研究條件,就很難吸引和穩定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也就很難實現創新平臺建設與創新團隊建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就要求學校加大投入力度,抓住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機遇,以更大的魄力,采用超常規方式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現學校創新團隊、創新平臺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基于這一認識,常熟理工學院一直把創新平臺建設作為團隊工作的重點。目前已經建立了9個科研創新平臺,其中紡織機械工程研究中心為江蘇省工程中心,新型功能材料重點建設實驗室為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紡織機械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10月由江蘇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準立項,由常熟理工學院與依托單位常熟紡織機械廠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設址于常熟理工學院。“中心”擁有工業加固便攜式工作站、軟磁直流測量裝置、阻抗分析儀、邏輯分析儀等專用精密測試設備和各種通用測試、開發儀器。依托單位擁有三座標測量機、柔性加工單元、五面體加工中心、雙端面磨床等大型精密測量、加工設備。“中心”已承擔多項省級科研課題并具有較強的高性能紡織機械研發能力,已完成多個高水平科研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新型功能材料實驗室于2004年12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成為省重點建設實驗室。現實驗室用房1500平方米,擁有的大型設備包括:X射線粉末衍射儀、單晶X射線衍射儀、高級動態流變儀、Biotage微波合成儀﹑美國Waters公司凝膠滲透色譜﹑TD100介質損耗測試儀﹑小型計算機工作站、雙螺桿擠出機、電運輸測試系統、LAND電池測試系統等。近幾年來實驗室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資助近400萬元。獲得國家專利5項,市級科技成果鑒定1項。為學院科研團隊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科研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為創新團隊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和技術支撐,而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業績和成果也進一步推動了科研平臺的建設與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發展必須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為己任,以區域主導產業為科研突破口,搶占先機,超前規劃,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打造完善的科研創新平臺,謀求自身創新水平的提高,實現地方經濟發展和高校科研創新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