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促進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幾點看法
強連慶 袁濟
摘要:本文根據所有制的屬性和國際上大學通用的命名原則,提出將“民辦”改稱“私立”為宜。強調教育的“公益性”,反對民辦教育“營私性”的思潮。指出世界著名私立大學創辦人都有正確辦學理念,教育質量是大學的生命線,對困擾民辦大學的辦學經費問題提出了探討性的解決辦法。認為正確處理好民辦大學董事會“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是民辦大學面向社會自主辦學并具有活力的關鍵。
關鍵詞:民辦大學;高等教育;發展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建于1858年,創辦人福澤諭吉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從西方列強的炮艦背后看到經濟、科技的堅強后盾,決心創辦學校,“教育救國”,研究西方的政治、經濟、法律,取人之長為己所用。他的“獨立自尊”、“民主思想”是慶應義塾大學的傳統,他的名著《勸學篇》在日本家喻戶曉,他的務實精神成為慶應義塾大學辦學的傳統。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于1882年,創辦人大隈重信是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自由民權主義者。他所確定的建校宗旨為:“學問獨立”、“學術自由”、“造就模范國民”。他倡導三個精神,即在野精神、進取精神和庶民精神。早稻田大學時刻準備通向創始人大隈重信的辦學終極目標:世界的道路通向早稻田!
日本明治維新政府一貫的方針是國家辦大學。在財政經費主要撥給國立大學的條件下,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和早稻田大學被世界高等教育界視為日本私學“雙雄”,百年不衰,其根本的原因是創辦人崇高的辦學理念。在優良的校風和學風的熏陶下,他們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也得到了企業的支持和資助。而那些貪圖眼前利益、以營利為目的私立大學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那是十分自然的。
以哈佛命名的哈佛大學并不屬于私人所有,更不屬于哈佛和其后代。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學的前身是劍橋學院,早期移居美洲的英國清教徒以崇尚實用、關心教育著稱,由他們組建的馬薩諸塞州議會決定拿出其當時稅收的四分之一(400英鎊)建立一所學院,以重視科學和實用的劍橋命名。1638年,移民中的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生約翰·哈佛因病去世,臨終遺囑將其財產的一半約800英鎊和全部圖書400冊捐贈給這所學院。為了紀念哈佛,1639年該校更名為哈佛學院,到1780年擴展為哈佛大學。這種通過政府撥款與民間集資相結合的方式興辦大學,后來成為美國的一種傳統,但其性質仍然屬私立。
斯坦福大學,原名小李蘭德·斯坦福大學。1885年參議員李蘭德·斯坦福及其妻子珍妮創建這所大學,是為了紀念他們于1884年在歐洲因傷寒致死的獨生子。斯坦福夫婦的兒子未達到上大學年齡就夭折,所以他們要建立一所大學,幫助有才華的青年通過學習獲得成功,以此懷念愛子。斯坦福大學的創辦人在當時的指導思想是對所有學生敞開大門,只要他們符合入學資格。學校在1920年前不收學費,1920年開始收每人每年120美元的學費。今天,斯坦福大學的資金來源是:36.7%來自學費,22.1%來自捐贈,17.4%來自會議、項目基金,20.3%來自非政府撥款,另有3.6%來自聯邦政府。
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之所以成為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學,主要是歷經幾代辦學者以崇高的理念精神辦學,他們的辦學思想決定了學校的興衰。哈佛大學組成教授會作為校長的咨詢機構,不留自己人是哈佛選擇教師的原則,畢業生必須離校,到有了真正的學術水平后和其他競爭者同樣向哈佛大學申請教師職務,哈佛選擇的各科教師的標準是這一領域的美國或世界上的領先人物。哈佛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學子,他們是一批精英人才。三百多年來,哈佛培養3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2位普利策獎得主,6位美國總統和一大批知名的科學家、詩人、作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哈佛成為世界頂尖大學與其優良的辦學傳統密切相關。
斯坦福大學教授中有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985年學校被評為全美大學的第一名。然而直到1920年,斯坦福大學不過是一所“鄉村大學”,無法和東海岸的哈佛、普林斯頓大學相比。1920年斯坦福大學電機系的畢業生弗富德里克·特曼,在上世紀40年代后期擔任斯坦福大學的副校長,他認為大學不應該是一個象牙塔,而是一個研究開發中心。他和校長華萊士·斯德林決定把斯坦福的土地8800英畝的7.5%出租給高科技工廠,稱為斯坦福工業園區,讓土地變成金錢,通過高薪聘請名教授提高學校學術上的威望。到1960年,斯坦福的學術成就已名列前茅,它所培植的“硅谷”早已名聞世界。
綜上所述,辦好一所大學,出資者為學校創造了初步的物質基礎,而創辦者和辦學者的辦學理念是學校永葆青春的保證。世代相傳的辦學特色,重視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所大學威望的源泉,雄厚的資金是提高三個水平的基礎,而三個水平的提高是永無止境的追求。因此,辦好一所大學需要永無止境的資金投入,才能保證三個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是辦好一所大學的規律。這一規律,也是我國為加快培養各類人才,并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所必須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