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高校語文教學改革
李日新
摘要:《語文標準》的出臺,它明確了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強調了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民主交流,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本文旨在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與傳統的語文教學進行比較分析,刨析出其中的區別,并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傳統教學
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制定了各門學科的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語文標準》應運而生。新課標語文教學與傳統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新課標是倡導自主學習的,而相對之下的傳統語文教學則是被動式的。另外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包括教材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準備等因素。通過實踐,我認為現在的教學設計要在傳統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做到“三個增加”和“兩個變革”。
一、三個增加
(一)增加設計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一種教育行為的發生,常常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在每節課上要落實和體現哪些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不斷改進教學。理念的設計不能孤立進行,要從實際出發,把體現的理念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位教師在進行《雨點兒》一課的教學時,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1~2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步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
(二)增加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由于遺傳、后天教育的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性格、能力、知識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情況分析可以從多方面進行:
1、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新授課的起點,做到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引入切題,新舊知識有機銜接。
2、了解全班學生學習層次狀況,選擇各類學生的代表,以便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特別要考慮到中差生的接受情況,做到抓兩頭,帶中間,分類推進,整體優化。
3、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充分預見到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功效性。
4、了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尤其是本學科特殊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掌握規律、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要想得到客觀的分析,教師就要通過調查、了解、觀察等方式在課前做細致的工作。只有這樣,做好學情的分析,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在學習中得到滿足,獲得自信,不斷發展。
(三)增加設計意圖。
傳統的教學設計,教師關注的是環節之間的銜接和流暢性,對這樣設計的意圖考慮較少。在教學中往往出現盲目性,增加設計意圖可以使教師更加明確每個環節要達到的目的,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從而有的放矢,最后達到教學目標。一位教師在教學《小小的船》時,讓學生了解“彎彎的”這個詞時,告訴學生“彎彎的月兒”是什么樣子的,我們來畫個彎彎的月兒,看誰能畫出“彎彎”的樣子。學生畫好后,又讓學生想一想“彎彎的月兒”像什么,還有什么東西是“彎彎的”。教師在這個環節后寫明了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比較、畫畫、與生活聯系等方式理解“彎彎的”,這樣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孩子不僅對詞語進行了理解,還體會到語言的生動。再加上對“彎彎的月兒像什么”的思考,開啟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對理解課文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兩個變革
(一)變革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傳統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清楚,過于偏重知識技能,不重視非智力因素,而且統一劃一,不考慮學生的差異。因此,教學目標必須進行變革。
1、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
改變教學目標中那些空泛、摸不著邊際的話,如“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把教學目標描述為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如“會認10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道理。”或“讀通課文,做到不掉字、不重復、不加字。”另外,目標制定要切合實際,表述應該是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基本的、共同的教學標準,不是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
2、教學目標要體現三個維度。
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知識并不難,人們常常可以直接應用前人創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造,難得的是得到必要的學習能力,掌握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探索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學目標要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設計目標不僅要有知識技能的目標,還必然考慮到如何進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3、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層次。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按統一標準設定的目標,必然難以落實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種差異的存在,并針對這種差異因人定標,因材施教。要制定面向全班每個學生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但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則是可行的。如一年級上冊中《四季》一課,教師制定了基本教學目標是:(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七、兒、九、無”四個字。認識兩種筆畫:“乚、乙”和4個偏旁“月、雨、口、禾”。(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講,完成這個目標并不難,不用蹦就能摘到桃子是滿足不了他們要求的,所以,教師在目標中增加了自選目標:(1)學習課文結構,創編描寫四季的兒歌。(2)背誦描寫四季的其他古詩、兒歌、文章等內容。(3)邊加動作邊誦讀課文,把課文表演出來。(4)畫一幅你最喜歡的季節的畫,并向大家介紹你的畫。實踐證明,分層的教學目標是可行的,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發展的課標新理念。
(二)變革教學設計理念。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變“指揮者”為“引導者”“促進者”,選用的教學策略,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基礎和習慣、水平和能力去讀、想、做、說、議、畫,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科學結論。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中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學習交往的技能。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方法、計劃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進而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引導學生自我調控。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尋找學習差距,考慮如何改進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和方法,以促進目標的達成。
結論:新課標的實施給教學設計帶來了新的變革,也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創造空間,讓我們通過教學設計的改革,為每個孩子創設一個自我發展、自我展現的空間,讓課堂變為師生、生生間交流、對話的課堂,變成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課堂。
<1> 楊開城,李文光 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 中國電化教育,2001第6期
<2> 馮秀琪,徐紅彩. 淺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中國電化教育,2001第5期
<3>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第1期
<4> 鐘啟泉.現代課程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 戈樹戈. 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 語文教學訊,2001第5期
<6> 章慧敏,傅德榮. 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教育. 中國電化教育2001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