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素質教育的課程觀研討
張華
論文關鍵詞:課程觀素質教育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結構
論文摘要:本文探析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結構組成、體育素質教育課程觀的特性及其基本價值取向等幾個層面,提出了教師在開設素質教育課程時的幾點基本注意事項,以期能使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成效越來越具體地顯現出來。
課程是實現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目標而設定的教學目的、內容、范圍、課時和進程的總和,包括了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過程。它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教育內容的總和,解決了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長久以來,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結構、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課程觀的特性、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課程觀的基本價值取向等方面,高校體育教師存在許多誤區,隨著高校體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這些誤區越來越尖銳而具體地顯現出來。因此,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認清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課程觀,并以此作為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一、高校公共體育素質教育課程結構
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是指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構成要素和內在聯系。目前我國體育課程結構由顯性體育課程和隱形體育課程組成,顯性體育課程又分為體育學科課程和體育活動課程。其中,體育學科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大類。這些課程協調一致,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予以偏廢。
高校體育學科課程。這是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課程的基本形式。它是依據大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全面發展需求,從體育科學中精心選擇相關內容并加以合理組織,制定有關標準、規定教學順序、安排教學學時的課程。必修課是高校體育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了保證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培養大學生基本的體育素質及基本體育技能,要求所有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但是,它在課程設置中所占的比例一旦過高,易造成大學生過重的學習壓力,制約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選修課是為了適應大學生全面提高體育素質的需要,允許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性學習的體育課程。體育教師應該在觀念上正確看待體育選修課,充分重視選修課,把它放在與必修課同樣重要的位置,使選修課在大學生素質發展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校體育活動課程。活動課程是以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從事某種體育活動的動機為出發點而設置的課程。它突破了學科的局限性,主張學生通過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對培養實用性人才有重要的作用。它較好地彌補了體育學科課程偏重知識傳授,缺乏實際操作,造成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差等種種缺陷,與體育學科課程形成學用并存、優劣互補的有機整體。
高校體育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比,它必須是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情感、儀表、態度、理念、信仰、價值觀等方面。此外,高校的校園體育文化、教學設備、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傳統風俗、體育俱樂部、體育宣傳設施、體育教學規章管理制度等也都是隱形教學的組成部分。在體育素質教育過程中,體育教師必須注意并且合理利用這些隱性課程,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二、高校公共體育體育素質教育課程觀的特性
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即是對“人”的教育,而身體素質教育則是其它素質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教育,體育對于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體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而且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其它素質的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健康的身體既是良好道德品質的載體,也是知識的載體,抓智育沒有載體不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沒有載體也不行。重視體育不只是要求學生有一個好身體,還要通過體育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優良的品質和心理素質。
1.生成性
體育素質教育課程不是一種先驗的、固定的、既定的制度化教育要素,而是一種不斷生成、不斷發展的過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隨著教育方法的不斷發展和不斷豐富,這種素質教育課程也不斷得以充實和完善。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課程參與意識,與大學生共同構建,共同生成新高校體育課程。
2.整合性
知識經濟的時代,各個學科日益緊密地聯系了起來。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課程的整合已是全球高校課程改革的趨勢。高校體育課程的整合旨在改變科目過多、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主體地位的弊端,以滿足大學生選擇的需求,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為主題。針對這個特性,大學體育教師面對缺乏整合的現狀,應開設綜合課程,改變課程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傳統,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與現代社會的聯系,使大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獲得全面發展。
3.實踐性
知識是學習者在實踐中逐步獲得的,不具有絕對的客觀性,并非終極真理,而只是過程,是個人經驗的統一整合。體育素質教育課程應該從強調知識積累轉變到對創造知識的引導。高校體育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人士給學生灌輸書本知識,而要以引導者、協調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從設計課程目標、實施課程策略、選擇課程評價等各方面進行知識的實踐和創造。
三、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課程觀的基本價值取向
1.倡導人的全面教育
我國新一輪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以鄧小平同志“三個現代化”和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大學生具有愛國精神、集體主義,熱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人文素質;具有適應終身體育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身體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新時期的四有新人。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也是高校大學生必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懈動力。”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它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在競爭激烈的知識時代,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一個大學生的核心素質。它不僅關系著大學生的個人生存問題,還關系著我們國家的發展與興旺。因此,我國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課程要把創新素質的培養作為最終的目標。
我國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課程培養目標把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能和終身學習聯系起來,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現代快速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由于加快的生活節奏使人們精神過于緊張;攝取能量過多,造成高血壓、肥胖癥、心臟病等“文明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終身的體育鍛煉,呼喚著終身體育教育的良好開展。而高校體育教育在終身體育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人們奠定終身體育的關鍵時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由于社會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重,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大學生的身體狀況很難達到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為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患病之間,即“亞健康”狀態。因此,高校體育教育不僅要重視大學生的健康體魄和健康心理,還要重視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2.倡導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
縱觀21世紀的世界體育課程改革,倡導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已經成為體育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國的體育教育改革綱要中指出:“要改變高校體育課程過于注重體育知識傳授,強調培養高校大學生形成積極學習的態度,使大學生在獲得體育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想實現這一課程改革目標,就要加強和完善實施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4]目前我國高校的體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欠缺,體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都不夠豐富。體育課程目標的表述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承,過分注重學生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接受學習和被動學習,忽視了大學生“身、心、社”全面發展的要求,忽視了大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種方式的學習,也忽視了大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提高運動參與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社”的全面和諧發展。高校體育教師要深刻理解新課程的理念,認清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生活方式,對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四、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在開設素質教育課程時的注意事項
1.高校體育教師要認清楚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在教學中的相互作用
高校體育教育在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的教學中具有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不但要提高從事的必修課的教學能力,還要加強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的教學能力,而且還要強化隱性課程的教學意識,從而全面提高從事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高校體育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自主學習、鍛煉,還要在此過程中培養體育興趣和愛好,讓學生逐步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2.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資源
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一般主要通過六種基本途徑來實現。第一,開展社會調查,跟蹤和預測體育的發展動向,以便掌握有關體育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社會發展;第二,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為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和教學經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課程素材;第三,開發和利用體育設施,包括體育活動場館、體育設施、圖書館等等;第四,研究大學生體育學情,制定體育課程教學計劃;第五,利用校外資源,包括各種體育俱樂部、各種機構、人文環境等;第六,提高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拓寬各種渠道。
3.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師應創設一個民主、開放、和諧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多鼓勵他們進行大膽的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教師還要注意發揮指導作用,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加以指導,避免學生走入歧途。
4.高校體育教師的自身鍛煉
高校體育教師要迎接嚴峻挑戰,勇于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不斷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能,轉變工作方式,學會終身學習。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不但強調大學生需要擁有健康體魄,還要擁有健康心理和健康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高校體育素質教育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1]于昊.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應強調素質教育觀[J].職業技術教育,2005,(35).
[2]任永星.構建合理的高校體育課程體系[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3]祁龍祥.高校體育課程的學科性質及運動技術的地位[J].體育學刊,2003,(04).
[4]管勇生等.新課程理念下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4,(04).
[5]趙俊榮.論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體育科學研究,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