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淺論網絡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的作用

劉澤琴

論文關鍵詞:網絡信息技術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大眾化

論文摘要: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質量首要地表現為“社會適應性”。“社會適應性”體現在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務不僅能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的需要,而且能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網絡信息技術通過豐富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新的學習方式——分布式學習,促進高等教育機構與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雙向信息溝通,在我國大眾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高等教育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也前所未有地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我國,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的招生人數10年間猛增5倍,我國的高等教育短時間內從精英階段轉向大眾化階段。這一快速的轉變使人們對接受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矛盾開始凸顯,于是引發了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普遍擔憂。因此,我國也開始了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探索之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呢?在高等教育所處的不同階段,其質量高低的衡量標準是不同的。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由于強調對高深學問的追求,“為知識而知識”,所以,“高等教育質量基本價值訴求在于知識傳承、學術探究和學問發展。”[1]然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社會服務職能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大眾高等教育質量應首要地表現為‘社會適應性’,也就是指大眾高等教育質量高低的衡量標準主要是‘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的程度,以及所培養的人才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程度’。” [2]

所以,當前我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應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網絡信息技術為這種以“社會適應性”為首要質量標準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提供了工具支持,使我國大眾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成為可能。

一、網絡信息技術通過豐富教學組織形式,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務滿足受教育者個人需求的程度是衡量大眾高等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采取的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眾所周知,這種統一教師、統一教材、統一教法、統一進度、統一測評的集體教學形式在提高了教學效率的同時,卻無法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的主體性很難得到發揮。這一弊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體現得更為明顯。在我國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高的師生比使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僅限于課堂,對于超過百人的大班教學來說,學生與教師的溝通無從談起,更不用說通過因材施教來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

網絡信息技術可以成為解決以上問題的一種手段。現代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使人們的溝通不受時空的限制,它可以將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帶到課堂之外。這種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使得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教師進行交流與討論,以滿足自己發展的需要。

同時,這種溝通還可以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由于很少高校能做到15~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學,所以,大部分教師均以講授法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端,除了教師不能充分了解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外,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無法相互了解各自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的這種不受時空限制的溝通可以成為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深入了解的一種手段。

總之,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了充分的工具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了可能。為保障高等教育質量,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組織的教學形式已經成為班級授課制的一種重要補充。

這種拓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將教學帶到課堂之外的溝通工具有很多,有大眾的溝通工具如QQ、QQ群、郵件、博客等,還有專門針對教學領域的專業工具。Moodle教學平臺就是專門針對教學領域的應用較為成熟的工具之一。在筆者就讀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大部分教師都會在Moddle平臺上創建所開設課程的教學平臺,通過每節課后的學習日志、教學日志、話題討論等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外溝通。

二、網絡信息技術通過豐富學習方式,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分布式學習”出現。“分布式學習指利用各種手段(包括技術)來實現學習的任何教育或培訓經驗……分布式學習包括(但不限于)遠程學習和在線學習。分布式學習往往無需考慮學習環境位于何處,也可以消除時間方面的障礙(Oblinger,Barone &Hawkins,2001)。在遠程學習中,學習者與其教師和同伴在時空上是分離的。在在線學習中,學習者受限于基于網絡的學習技術。”[3]分布式學習有很多表現形式,“其表現形式可能包括校園講授、基于計算機培訓的培訓模塊、在線研討會、參考資源網站、書籍、DVDs、線性討論、視頻會議、網絡博客、模擬、績效支持系統以及其他無數有助于學習的要素的任意組合。”[3]

分布式學習方式是分布式認識理論的一種應用。分布式認知的實質是它“承認個人是在其他資源的幫助下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分布在個體和其他資源(例如計算機或其他人員)中”。[3]

不可避免地,分布式學習也進入了高校中的每一個角落,逐漸成為高校教師和學生經常采用的學習方式之一。高校中的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專業導航庫、特色數據庫、校園鏡像點、網絡咨詢服務等高端網絡教育渠道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動向和資源。高校中的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提供的各種專業工具,在國際范圍內與志同道合者進行遠程交流、參加專業領域的遠程視頻會議,共同討論最前沿的學術問題。

從梅貽琦關于大學的著名觀點“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以看出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對于高校的教育質量保障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國際范圍內有價值的專業信息的獲取、國際范圍內的對話交流對拓展高校教師視野和提升高校教師專業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信息技術通過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為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分布式學習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成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和教材不再是學生可以獲取知識的唯一手段,學生可以在豐富的網絡信息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和教材也不再是學生可以聽到的唯一一種聲音,學生可以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尋找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不同觀點,通過綜合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生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合作學習、探索……總之,網絡信息技術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理想模式。 此外,分布式學習方式沖擊著傳統的教師角色,這種沖擊促使教師不得不思考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進而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作出貢獻。如果教師僅僅是傳統中教材的宣讀者、知識的傳遞者,那么面對面的授課相比存在于網絡中的分布式學習便不具有優勢。如果教師和教材的知識沒有及時更新,還是延續了十幾年的老一套,那么面對面的授課甚至會遜于網絡中的分布式學習。但是,在面對面的授課中,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精神溝通、情感交流、思維碰撞以及無意識間擦出的智慧火花是分布式學習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所在。正因為如此,教師在面對面課堂中的角色應從傳統的以傳遞知識為主轉向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培養學生的能力、思維方式、情感態度和道德水準為主,從而真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三、網絡信息技術通過促進高等教育機構與政府、社會、用人單位間的雙向信息交流,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質量的大眾高等教育還需要培養出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這就要求高校需密切關注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并設計出能體現其辦學特色的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高校還需根據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調整并改進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過程循環往復,形成一個閉環的管理系統。

伴隨這個閉環管理系統運行的是一個閉環的信息流系統,有價值的正確信息的獲取是做出正確管理決策的基礎。當今,網絡信息無縫不鉆,無孔不入,它們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為校方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提供了保障。無論是專業網站,還是人才招聘網站,或是國家政府部門網站,均可成為校方獲取信息的手段,這為高校培養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人才提供了信息基礎,為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質量決策提供了決策依據。

此外,網絡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質量保障中的作用還體現在網絡信息技術在外界對高等教育質量監督中的應用。在外界對高校教育質量的監督中,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提高監督的效率和效度。目前,我國五年一輪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外界對高等教育質量監督的主要手段。有學者在論述我國高校教學評估的發展趨勢和對策時就指出“高校要適應評估實施方法常態化、動態化、網絡化的趨勢”,[4]高校要“加快從人為刻意準備評估向信息化評估的轉變”。[4]這種通過信息化進行的評估可以保證評估的常態化、動態化,做到科學評估、和諧評估。

四、結語

21世紀是網絡信息的時代,高等教育也應反映這一時代主題,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便利來保障其教育質量。高校應重視網絡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方面的作用,建立起適合自己辦學特色的專業數據庫、教學平臺、信息管理系統等,為教育質量的保障提供足夠的信息環境支持,并對教師、學生進行相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幫助其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資源。

雖然網絡信息技術不是高校教育質量保障的最終決定因素,但它確實為解決我國大眾高等教育階段高校教育質量保障的很多問題提供了工具支持和手段選擇,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史秋衡,王愛萍.高等教育質量觀:從認識論向價值論轉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2]史秋衡,王德林.信息不對稱與高等教育質量保障[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12).

[3]R·A·瑞澤,J·V·鄧普西.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第二版)[M].王為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08,468.

[4]張正義,郝立瓊.試論我國高校教學評估的發展趨勢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