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研究
黃春麟
摘要: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急劇加快,其目標在于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階段邁進。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涵及其發展現狀,探討在此背景下建構新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及其質量保證的關鍵內容,提出保證新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得以實施的相關機制與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職業教育;質量
一,大力推進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 自美國學者馬丁·特羅(Martin Trow)提出將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按高校毛入學率劃分為精英教育(elite)、大眾化教育(mass)和普及化教育(universal)三個階段以來,世界各國普遍將這一理念看做衡量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自1999年起,我國開始了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 1998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02年的14%。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擔負起極其重要的角色,并在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方面占據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一些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程度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值。以天津為例,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4%,接近普及化程度。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新型質量觀的建構 教育質量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衡量的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根本質量要求,后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要建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相適應的質量觀,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一)明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基本特點 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以精英型教育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內涵開始轉向適應大眾化教育階段特征要求的高等教育內涵。馬丁·特羅在提出高等教育發展各個階段毛入學率指標的同時,也提出了其辦學與教學各方面的不同差異。在觀念上,精英教育被視為少數人的特權,而大眾化教育則被視為有資格者的權利;在教育功能上,精莢教育旨在培養學術精英與統治階層,而大眾化教育則培養更廣泛的精英,包括所有技術和經濟組織的領導階層,重點是技術英才;在學生就學方式上,精英教育采取學生中學畢業后經嚴格選拔進入大學、住校且連續學習取得學位,生源質量高且輟學率低,而大眾化教育則采取多數學生中學畢業后采用較寬松的入學方式,入學更容易,水平參差不齊,輟學率較高,住校與走讀相結合。由此帶來了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就是習慣了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和高等院校教師如何適應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新特點的問題,特別是生源新特點的問題。在這方面,高等職業院校顯得尤為突出。因為我國高職院校以專科層次為主,學生是經本科院校錄取后低分數段的學生。高校擴招,新人校的學生文化素質偏低,思想素質不高。如何針對這樣的學生有的放矢施教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此外,由于學生數量的增加,師資隊伍也出現了緊張狀況,校園硬件設施頻頻告急。如何保證教育質量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二)要堅持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針和總體培養目標,把握好學校正確的辦學方向 各級各類高等學校應切實把握好自己的辦學方向,這是教育質量的根本要求。偏離了這一方向,就談不上質量意義,也就無從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三)要明確不同學校自身的辦學特點,保證滿足需要的教學目標 由于歷史、特色、規模、實力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每個學校的辦學目標各不相同。衡量一所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歸根結底是要看其培養目標是否滿足社會的需要,是否達到了自身設計的目標要求。不同類別的院校之間由于培養目標不同,難以籠統類比,教育質量標準應允許多樣化。 (四)建立教育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質量評價機制 教育各要素的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過程的水平,人才培養過程的水平決定了人才的水平,但這一過程并不是充分的。因此,衡量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社會對其培養的絕大多數畢業生的認可程度,質量評判標準應當體現教育評價與社會評價的有機結合。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衡量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首先應當看其在所服務的地區、行業、領域中的美譽度;還要看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是否有具備高職特色的培養目標;最后應當看其培養的人才是否具備高等技術應用性特征。
三、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證的關鍵內容 當前考慮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證問題應首先明確以下幾個前提:第一,高等職業教育側重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應用性人才;第二,社會對高職的認可程度還不高,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具有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第三,急劇的擴招使得高職院校在師資、設備等方面出現嚴重短缺;第四,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由此決定了高職院校在應對各種挑戰的過程中必須探索自身的發展之路。 (一)明確學校的總體定位和實現方案 在學校的定位中,特別應注意學校的特色定位和文化品位定位。總體講,高職院校應定位在立足地方經濟、服務社會需要、培養實用人才、完備教育體系上,但各校情況又有所不同。要結合學校的特點和自身條件,規劃好近、中、長期規劃,制訂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分階段逐步實施。許多高職院校已看到了做好規劃的重要性,一些南方院校有償聘請專業人士對學校進行整體規劃和包裝,科學地確定自身在社會上的定位,這是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體現。 (二)突出專業教學特色,確定科學的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之所以要突出專業教學特色,基于以下原因:其一,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技術型、高級技能型人才。其二,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但動手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但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公關能力較差,但合作能力較強。這些特點決定了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法教學。其三,高職三年制的培養年限與普通高校四年學制無法相比,但學生畢業后卻要面對競爭激烈且具有“人才高消費”傾向的用人市場,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必須體現自身特色。教學特色主要反映在專業培養目標的特色上。在考慮專業培養目標時,必須考慮教學規律、學生特點和用人要求三個因素。專業培養目標要力戒空泛,必須強調具體性和可操作性。科學而有特色的培養目標為教學質量的檢測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四、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質量保證措施 (一)激勵機制 要研究促進教師和學生自覺維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激勵機制,形成與學校共榮共恥的局面。如針對師資隊伍建設實際,努力創造吸引人的條件和留住人才的環境,制定培養人才的舉措。整體考慮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機協調,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出臺各種措施。特別是以事業發展作為激勵機制的根本動力,形成“心齊、氣盛、勁足”的良好氛圍。 (二)制約機制 要研究制約不利因素滋生的制約機制,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懲戒措施,以保證育人的質量。當然,懲戒的目的在于警示,在于防范。懲戒的范圍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也包括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懲戒的有效性在于其公平性和教育性。 (三)科學的評價機制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必須建立在一個科學的評價機制上。對高等職業院校而言,這樣的評價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依循教育體系而定的評價體系,一是依循社會回饋而產生的社會評價體系。對高職院校的根本評價還是要看社會的評價。評價的指標必須力求簡明、可行和客觀,評價的結果必須和激勵與制約機制聯系,以確保評價的實效性。 (四)靈活互通的高職體系機制 必須建立起可以上下銜接和橫向貫通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這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立交橋”、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期望,也是促進各級教育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穩定發展的動力,必須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五)教育效益核算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已是非義務教育,投入與產出必須合理而有效。在保證教育公益性的同時,必須核算培養成本,實施國家、學校、受教育者成本分攤機制,并嘗試“優質優價”配置教育資源。各級教學部門也應當充分發揮各級人員的作用,并層層分解目標,層層分解壓力,以此促進學校教育投入、產出和社會影響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國教育白皮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 [3]鄔大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基本特征與政府的責任[J].開放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