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對道路運輸管理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李偉敏
論文關鍵詞:道路運輸可持續發展思考
論文摘要:針對有些現行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管理體制制約著行業管理向前發展的情況,分析了目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并對道路運輸市場如何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
隨著道路運輸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運政管理職能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以下簡稱<道條>)的頒布實施,更是標志著道路運輸管理向法制化、規范化的進程邁進。然而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在當前形勢下,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現行管理體制制約著行業管理向前發展。
1管理體制問題制約行業管理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①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運政管理機構都屬于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各種經費開支都來自于運管費的征收(加大了運管機構行使職能的壓力),所以,維持機構正常運轉的經費只有運管費和罰款返還。根據交通部、財政部發布的《公路運輸管理費征收和使用規定》,運管費的使用范圍涵蓋了運管機構的所有開支范圍,并須按比例上繳。然而在運管費的收繳工作方面卻存在著許多的實際困難:有些經營業戶法律意識淡薄,經常存在偷、逃費的現象,再加上地方政府舉辦各種活動以吸引更多的投資,便會限制運政部門上路稽查;另外由于各地區的政策差異,有些車輛便會在提供更加優惠政策的地區落戶;同時每逢國家出臺對道路運輸經營業戶的幫扶政策時,又總是側重對運管費的減免。以上這些都會給費源本來緊張而又要以費養人的運管部門增加更大的壓力。
②由于長期以來運政部門多數分屬地方各級政府管理,但不占政府財政預算,因而成為一些政府或交通主管部門領導安排人員的好去處,以至于人員冗雜,素質偏低,表面上許多人員手里擁有各種文憑和證件,實際上真正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少之又少,有些執法人員甚至連最基本的文件、文書都無法制作完成,又怎么能夠自如地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開展工作。
③長期以來,運管工作主要依靠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進行管理,難以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的道路運輸市場格局,人為設置障礙,致使跨區域的客貨運輸不協調、不統一。例如道路運輸證年審時間、收罰執行標準上的不統一等,這一切都給道路運輸經營者帶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運政部門在著裝上的不統一,很容易引起運輸業戶的誤解,而曾一度的卸裝問題更是給運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執法工作難以開展。《道路運輸條例》為道路運輸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然而在實際的執法過程中由于存在各種因素,執行力度很難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仍然任重而道遠。例如,由于我市地理位置的原因,運距短、貨源散,低速普通小貨車居多,對于這樣的無證“黑車”,按照《道路運輸條例》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可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但購買一臺新的低速普通小貨車也不過2一3萬元,依法處理難度可想而知。
④根據《道條》賦予的運政部門職責是對道路客、貨運輸、站(場)經營、機動車維修經營和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實施管理,行使著法律所賦予的行政許可、管理、運輸安全的監管職權,然而實際上這些管理職權由于體制管理問題卻并未能真正履行到位。以滿洲里市為例,出租車自取得歸口管理后,由隸屬交通局主管的部門—城市出租車客運管理站進行審批,核發營運證及進行日常管理。但與此同時根據交通部有關規定,運政部門也要對出租車核發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辦理營運手續,施行市場監督管理,這就造成了要從事出租客車營運,必須在兩個管理部門辦理兩套手續,這無形中給經營者、從業者帶來諸多不便,并且在管理過程中也出現政出多門,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現象。按照《道條》規定,運政部門對核發道路運輸證的從業者有安全監督管理義務,但因為日常監管是由城市出租車客運進行管理,因而運政部門就會處于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管太多的尷尬境地,職責不清,很容易出現問題,互相推誘。
2創新理念,科學謀劃道路運輸發展
針對道路運輸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經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2.1深化運管體制改革,摒棄不合適宜的管理體制和理念,實行經費、裝備、業務垂直管理
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職責權限,明確運政管理職責,加強交通行政體系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穩定隊伍,提高人員素質;有利于運政裝備建設,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
2. 2理順體制,解決職責交叉、一車多證問題
交通、公安部門職責交叉,造成道路運輸多頭執法,經營者要辦的證件越來越多,手續越來越繁瑣,罰款也越來越多,加重了企業和經營者的負擔,影響了道路運輸健康發展。所以,應通過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實行一車一證、一人一證制,可用不同顏色和不同格式區分駕駛車輛的性質。道路交通一體化管理體制有利于簡化手續,方便業戶,減輕經營者負擔;有利于精簡機構,提高效率,樹立政府形象;有利于強化管理,實施有效監督;也有利于建立全國統一的道路運輸市場。
2. 3新形式下,應努力改善公路運輸行業管理工作
面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公路運輸活動性強、跨區域性強的基本特征,要本著宏觀管住、微觀搞活的基本方針,緊密結合當地運輸市場的客觀實際,由只注重收費、款適時地轉變管理職能,樹立經營意識,增強服務觀念,具體措施是:
①堅持硬管理與軟管理相結合,以其服務型的軟管理為主。通過對客貨運輸、裝卸搬運、運輸服務、汽車維修承托雙方的“雙向”服務,如技術咨詢、牽線搭橋、組織簽訂作業合同并促使合同如約履行,解決糾紛等,促進運輸市場的活躍和經營行為的規范化。
②堅持行政干預與經濟調節和法律維護相結合,以其經濟調節及法律維護為主。通過必要的行政干預和廣泛的經濟調節及法律維護促進運力結構的合理,運力布局合理,車輛技術狀況的提高,服務態度的改善。保證平等競爭,規范市場行為,有效地維護運輸市場的良好秩序和經營環境。
③堅持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以市場調節為主。通過市場調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功能作用,搞活流通,加快發展;通過必須的計劃調節,在特定情況下,保證其搶險救災、戰備等重要物資運輸任務的完成。
④堅持源泉管理與過程監督相結合,以其源泉管理為主。通過日益完善和健全的規范化、科學化的源泉管理和必須的過程監督,促進更大范圍的協作,避免和減少區域性關卡與繁雜的運行手續,促進市場的進一步活躍。使經營者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從而使管理工作由路檢路查為主向賬、證、檔管理、站場管理與登門上戶審核為主轉變。
⑤堅持對市場的總體規范與經營客體的行為監督相結合,以對市場總體規范為主。要多管市場的經濟格局,少管經營客體的經營活動,通過對運輸市場的總體規范、科學指導、廣泛協調、合理組織、定向監督、真誠服務,在總體上為經營者創造一個寬松的經營環境和良好的市場秩序,充分調動各類經營者的積極因素,加快公路運輸事業的發展,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使運輸市場得到不斷的培育、完善和協調發展。
若使上述問題得以有效實現,就必須對現行道路運輸行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形成一個活而有序的市場秩序、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能夠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市場機制,即:間接控制,宏觀管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科學規范,整體管理;要本著這些特點,充分發揮運管部門適應時代要求的職能作用,正確履行新時期賦予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