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遼寧省道路運輸行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邵沛劫
論文關鍵詞:要求指標評價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遼寧省道路運輸行業發展內涵及貫徹科學發展觀對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的具體要求,通過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特性分析及指標篩選,構建出科學合理的道路運輸行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道路運輸業在服務業發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標志之一。道路交通與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道路交通問題解決的好壞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直接體現。在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通達性、機動性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道路運輸發展也對環境、資源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與有限的交通供給之間的矛盾、汽車工業發展與道路交通擁擠之間的矛盾、環境承載能力與車輛排放污染之間的矛盾、資金有限性與加快發展之間的矛盾等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要實現道路運輸行業的科學發展,就必須用科學發展的理念來分析和評價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的狀態、發展的能力及發展的協調性,使科學發展觀理念能應用于指導道路運輸行業的發展。為此,必須建立衡量道路運輸行業科學發展的指標體系,評價和監測道路運輸行業科學發展的狀態和發展的程度,以便為各級行業主管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特性分析
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求,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依據遼寧省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的內涵,將道路運輸行業的發展分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評價主要側重于從運輸生產的效能、運輸服務的水平、運輸管理的水平三個方面反映道路運輸行業的發展水平;協調發展是從道路運輸行業內部協調、道路運輸行業外部協調兩個角度來反映道路運輸行業的協調發展狀況;可持續發展主要從道路運輸行業自然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來評價道路運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道路運輸行業發展評價包括的特性層面如圖所示。
2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1)綜合性指標優先原則
若一個指標所描述的對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標所描述的對象特性的整體性,則稱此指標為其余若干指標的綜合指標。選取綜合性指標可減少指標數量,簡化指標體系。
(2)指標相互獨立性原則
若某一指標可由其它已知指標導出,則稱此指標與給定的已知指標相關;若某一指標與另一指標無內在的機制聯系,則稱兩指標是相互獨立的。選擇評價指標應堅持相互獨立原則。
(3)指標直觀性原則
所謂指標的直觀性,是指該項指標符合人的直覺理解,而不需進行深度的抽象思維。道路運輸行業發展評價指標應盡可能直觀、形象,便于理解。
(4)指標穩定性原則
某一指標對其相關的變量呈現出高敏感性,即當相關的變量有微小擾動時,指標值將會有較大波動,這樣指標的目標值將難于確定,穩定性較差,不宜作為評價指標。
(5)指標可比性原則
所選指標應充分考慮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及影響,合理選用相對指標和絕對指標,不僅適合于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也適合于不同地區間的橫向比較。
(6)指標導向性原則
所選指標應盡可能反映道路運輸行業對社會的服務功能,具有良好的導向性。
3評價指標的選取
(1)運輸效能
運輸效能主要考察道路客運業、道路貨運業、出租車業等運輸生產行業的發展水平,包括運輸效果和運輸能力兩部分。運輸效果可用運輸生產量指標表征,運輸能力可用運力指標來表征。
①運輸生產量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客貨運輸需求的直接體現。公路運輸量主要包括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四個基本指標,通過公路運輸量占全社會運輸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公路運輸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考慮指標的相互獨立原則,選擇周轉量作為生產量指標,考慮到指標的可比性原則,采用相對指標比絕對指標更為合適。因此,采用車客位旅客周轉量(公路旅客周轉量/營運客車客位數)、車噸位貨物周轉量(公路貨物周轉量/營運貨車噸位數)、公路旅客周轉量占全社會旅客周轉量比重,公路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貨物周轉量比重四個指標。
②運力是指運輸工具.的生產能力,是運輸供給能力的客觀反映。公路運力指標以營運載客、載貨汽車車輛數以及相對應的客位數、噸位數為代表;通過大型貨車占普通貨車比重、廂式貨車及專用貨車比重反映運力結構;通過里程利用率、工作率、實載率來反映公路運力的實際生產狀況和利用程度。考慮指標的相互獨立和可比性等原則,采用萬人擁有客車客位數(含客運班車、租賃客車、其他客車)、單位GDP貨車噸位數、萬人擁有旅游客車客位數、大型貨車占普通貨車比重、廂式貨車及專用貨車比重,貨運實載率、客運實載率七個指標。
(2)服務水平
運輸服務水平主要從道路運輸服務安全、方便、舒適等方面進行評價。
①運輸服務的安全水平可通過事故萬車死亡率、機動車定期檢測率、運輸企業安全評估完成率、客運站危險品檢測儀配備率四個指標進行評價。
②運輸服務的方便性通過客運線路的通達情況,客貨運站的完備情況、檢測維修網點的完備情況、駕駛員培訓能力來反映,采用行政村班車通達率、客運站發送量/客運量,貨運站吞吐量/貨運量、每千輛民用汽車擁有的維修企業數、每千輛民用汽車擁有的檢測站數、駕駛員培訓人數/總人口六個指標進行評價。
③運輸服務的舒適性主要通過中高級客車比重來反映,包括中高級班線客車比重、中高級旅游客車比重、中高級和品牌出租車比重三個指標。
(3)管理水平
道路運輸行業管理水平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評價。宏觀方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行政職能的轉變,道路運輸行業的管理逐漸由原來的抓微觀生產向宏觀監督引導行業發展轉變,能夠體現道路運輸行業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標有市場集中度、法規完備程度、應急保障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①市場集中度采用個體完成旅客周轉量比重、個體完成貨物周轉量比重、二級以上客運企業比重、二級以上貨運企業比重、二級以上客運站比重、二級以上貨運站比重、一類維修企業比重、A級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比重、二級以上駕校比重、出租車經營業戶每戶擁有車輛數、公司化經營客運線路比重11個指標進行評價; ②道路運輸行業法規體系是依法進行行業管理的重要基礎,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與否無疑是衡量行業管理水平的重要內容,通過法規完備率來進行評價。
③自“非典”疫情發生以后,各級政府部分都意識到了加強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路運輸行業的應急保障能力是全社會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行業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采用應急預案完備程度指標進行評價。
(4)息化水平采用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和GPS/行車記錄儀安裝率兩個指標進行評價。
微觀方面,反映道路運輸行業管理水平主要是從管理的績效著眼,可用遵章經營率、投訴處理滿意率兩個指標來反映。
(4)行業內部協調
行業內部協調包括運輸輔助服務業與道路客貨運輸的協調性、運輸管理與道路運輸生產的協調性兩個指標,均為定性指標。
(5)行業外部協調
①道路運輸業與道路基礎設施的協調性,定性指標,主要是從設施規模、增長速度、運營效率、服務水平、資金投放比例、規劃編制、政策措施實施等方面衡量道路運輸業與道路基礎設施之間協調發展的程度。
②道路運輸業與綜合運輸體系的協調性,定性指標,主要體現為航空、鐵路、公路交通之間以及城市對外交通與城市內部交通之間的銜接配合,可從綜合運輸樞紐建設、客運的接駁換乘條件、貨運的一體化程度等方面來衡量。
③道路運輸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采用客運量對人口的彈性系數、貨運量對GDP的彈性系數、道路運輸業對GDP的貢獻率、道路運輸業對GDP增長率直接貢獻四個指標評價。
(6)自然可持續
自然可持續是道路運輸行業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與否的直接體現,可從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兩個方面確定相關指標。
環境污染方面主要側重道路運輸行業對環境的影響,例如車輛尾氣排放造成的大氣污染、車輛行駛產生的影響人體健康和正常工作休息的噪聲污染等,具體的評價指標包括汽車尾氣達標率、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公路綠化率等指標。能源消耗方面主要側重于道路運輸行業對能源的消耗利用情況,由于運輸生產的能源主要來自于石油等能源資源,選擇客運人公里油耗(營運載客車輛燃油/公路旅客周轉量)、貨運噸公里油耗(營運載貨車輛燃油/公路貨物周轉量)兩項指標進行評價。
(7)經濟可持續
經濟可持續主要指道路運輸行業的經濟效益水平。采用道路運輸業人均增加值/全社會人均GDP進行評價。
(8)社會可持續
社會可持續是道路運輸行業發展外部效應的重要體現,可以從服務對象、從業人員、行業主體等方面搜集相關指標。
就服務對象而言,公眾滿意度是反映道路運輸行業社會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就從業人員而言,可以反映道路運輸行業社會可持續性的指標有從業人員學歷構成等。就行業主體而言,可以反映其社會可持續性的指標有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等。